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人类的偏见:只见太阳而无视黑子

已有 2693 次阅读 2020-3-11 17:52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病毒爆发, 高温, 紫外线, 太阳黑子

                人类的偏见:只见太阳而无视黑子

                              杨学祥,杨冬红


      偏见之一:只见太阳而无视黑子


       在西方,太阳黑子长期被忽视。亚里士多德认为太阳是完美无缺的,因而太阳上不会有黑点的观点一致持续到17世纪。公元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看到了太阳黑子,发现黑子是太阳表面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这一观测结果与当时的宗教教义相抵触,教皇保罗五世在1616年下达了著名的“1616年禁令”。

       从1818年开始才有比较常规的每日黑子观测,从而有比较可靠的黑子资料。1610年—1818年间的黑子记录资料是不连贯和不均匀的,存在各种系统误差,尤其是1750年以前的观测记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偏见之二:太阳黑子使太阳光变弱


      据网资料,太阳黑子(亦称日斑)是太阳光球上的临时现象,它们在可见光下呈现比周围区域黑暗的斑点。黑子的形成和消失要经历几天到几个星期不等。当强磁场浮现到太阳表面,该区域的背景温度缓慢地从6000摄氏度降至4000摄氏度,这时该区域以暗点形式出现在太阳表面。因此,许多人误以为太阳黑子使太阳光变弱。

      长期的观测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其他太阳活动现象也会比较频繁。黑子附近的光球中总会出现光斑,黑子上空的色球中总会出现谱斑,其附近经常有日珥(暗条)。同时,绝大多数的太阳爆发活动现象也发生在黑子上空的大气中。因此,从太阳大气低层至高层,以黑子为核心形成一个活动中心——太阳活动区。黑子既是活动区的核心,也是活动区最明显的标志。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马宗晋 等,1995),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事实上,小冰期是太阳活动、强潮汐、地震火山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因素叠加增大了太阳辐射变化的作用(杨冬红等,2011a,2011b,2013a,2013b,2014)。

       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0809.html

 

       事实证明,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时期对应小冰期,是低温冻害严重,瘟疫流行的原因。这就是说,太阳黑子增多使地球气温上升,减少使气温下降。


       偏见之三:忽视太阳黑子对病毒的灭杀作用


       根据紫外线控制病毒发展的理论,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始于2019年12月,处于紫外线一年中的最低值时期(冬季低值),预计2-3月(冬春之交)将出现拐点,4-5月(春季紫外线增强)出现峰值,5-6月(春夏之交)再次出现拐点,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出现第一波谷值。第二波峰值是否出现,取决于调控力度。

       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时期是结束疫情的最佳时期。


       流感病毒为什么爆发于冬季?

    

图1 一年中紫外线量的变化(把7月的量作为1000来计算的相对值)


       我国的冬季为前一年12月到次年2月,是一年中紫外线最低值时期;在美国较冷的秋季,冬季和春季出现流感高峰,从10 月到次年 5 月,避开了紫外线夏季高峰。这说明,流感高峰与低温和紫外线低值有关。


       SARS事件开始于冬季高峰在春季


       SARS事件从2002年12月5日或6日开始至2003年7月13日,共历时约8个月。即爆发于紫外线冬季低值,消失于紫外线夏季高值。

 

    

图2  SARS2003年死亡率统计:5月进入峰值


      中东呼吸综合症爆发于冬季高潮在春季


  

  图3 MERS病例发病数时间分布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13952


       根据图3,中东呼吸综合症发现于2012年冬季,疫情高峰在2014年3-5月春季,在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迅速消失。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无黑子期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紫外线谷值时期,又恰逢太阳黑子低值年,这是此次疫情异常凶猛的原因。由于太阳黑子最低值已经过去,根据前两次疫情的统计规律,估计在春季疫情将进入高峰,夏季消失,秋冬季是否复出,取决于中国的调控力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9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031.html


       但是,人们只承认季节性低温对流感的激发作用,忽略紫外线对病毒的灭杀作用。

       实践将证实我们的结论:小冰期、瘟疫、太阳黑子蒙德极小期已经成为历史的铁三角,证实病毒爆发、低温和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马宗晋, 杜品仁.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5, 10: 99-102.

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全集》第4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471页。

3.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第28卷第4期1998年8月

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5.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6.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7.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8. 杨冬红, 杨学祥, 刘 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3): 1023~1027。Yang D H, Yang X X, Liu C.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6, 21(3): 1023~1027。

9.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32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2993.html

上一篇:太阳黑子来了 疫情结束的日子不远了:太阳黑子3-5月不断增强 6-8月达到高峰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2020年3月11日晚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6 郑永军 周少祥 范振英 杨正瓴 王从彦 鲍海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