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被忽视的警告:“钻石公主号”邮轮成了病毒制造机

已有 1741 次阅读 2020-2-20 15:24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新冠肺炎, 流感爆发, 拉马德雷冷位相, 舰船传播, 超级灾害链

被忽视的警告:“钻石公主号”邮轮成了病毒制造机

 

     “钻石公主号”邮轮成了病毒制造机


太混乱!日本“吹哨人”被政府踢出局,“钻石公主号”邮轮成了病毒制造机......

2020-02-20 07:30:04 和讯名家

http://news.hexun.com/2020-02-20/200352586.html


542人感染,这艘邮轮将成为全球病毒制造机? 

2020-02-19 13:21

      3700人海上隔离14天

      542人确诊感染

      今天开始已经有500人开始下船

      但日本专家却痛心疾首地疾呼:

      这艘船将是全球病毒制造机!

http://www.sohu.com/a/374209942_788514


       2月16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消息,停泊在横滨港近海接受隔离观察的“钻石公主号”邮轮上又有70人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创下这起海上集体感染事件爆发以来单日确诊病例数的新高。一周的时间里,这艘船上的确诊人数陆续突破一百、两百、三百的大关。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2019-2020年美国遭受严重流感侵袭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1月31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25日,逾1900万人感染本次季节性流感,约有18万人住院,至少1万人死亡,其中包括至少68名儿童。随着流感的蔓延,这一数字预计还会上升。2017年至2018年流感季,美国有4500万人患病,多达6.1万人死亡。


       被忽视的警告:2012-2018年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危险时期

 

       我们多次指出,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活跃时期,2012、2015、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10-2012年两次发生拉尼娜事件,2013-2014、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3年预测为太阳活动峰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的世界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峰年。2012-2018年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危险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3018.html

 

      关注流感流行六大统计特征: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流感高发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7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

      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我们的预测得到证实: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和沙尘暴,2008年中国发生严重雨雪冰冻事件,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09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事件和甲型流感暴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我们在2014年指出: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在2015年变为中等以上强度,流感爆发就有出现的可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889.html

 

      我们在2014年指出: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在2015年变为中等以上强度,流感爆发就有出现的可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889.html


       目前,2015年厄尔尼诺已经达到仅次于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强度的极强水平,加强流感暴发的监控非常必要,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5224.html


      2000-2035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2019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9-2020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2020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2017年孕育,在2018-2019年流行。

      流感流行正当时:关注流感流行六大统计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历史的嘲讽:军营和军舰就是流感病毒的培养皿和搬运工

 

      1918年8月刚离开西非国家狮子山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这次流感是1918年2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森军营。1918年3月11日午餐之前,军营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就去部队的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的周末,这个军营里已经有了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很快又传播至底特律等3个城市→3月美国远征军乘坐船带至欧洲前线→4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5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孟买和各尔各答→6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亚洲达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1919年1月达澳大利亚,即不到一年时间席卷全球。

任何一个优秀的指挥官都应该懂得,驻守军营的堡垒和漂浮在大海中的军舰(包括航空母舰)坚固无比,却难以防御无孔不入的流感病毒的袭击。相对长期封闭、频繁迁移调动,为流感病毒的培养、繁殖和扩散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

      历史上失败于瘟疫发生的战争比比皆是。有评论说,二战结束于原子弹,一战结束于流感病毒。西班牙流感夺去2千5百万到4千万(一说7千万或一亿)条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在几乎整个1918年里,杀人流感沿着贸易路线和海运航线,通过带病毒者向全球传播,横扫北美洲、欧洲、亚洲、巴西和南太平洋,造成极为严重的伤亡。印度的死亡率特别高,每1000人中就有50人死于杀人流感。

      我在2013年12月23日指出,事实上,在诸如恐怖威胁、飓风袭击这样的灾难面前,任何战争的防御体系,都不过是徒有虚名的“马奇诺防线”。对此,我们无疑应有清醒认识。

      重大自然灾难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3d95b0102y4hs.html


       给世界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

 

      我在2018年5月22日指出,各国领导人的警钟:预测中的2018-2019年厄尔尼诺可能导致流感病毒的再一次爆发,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红灯区,进入红灯区将重蹈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发的覆辙。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30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1521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9489.html

上一篇:疫情下的东南亚旅游业:被忽视的警告
下一篇: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最可能出现在太阳黑子极小值时期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