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冰期或次小冰期的到来值得关注
杨学祥
关键提示: 人类将会再一次面小冰河期或次小冰期,冰河时期的再次来袭,与太阳的黑子活动有着很大关系。太阳黑子越活跃,会引发太阳风暴,太阳黑子越不活跃,就会使太阳步入休眠的状态之中。那么传递到地球的温度也就相对减少了。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相关报道
原创嘿佬大昨天
我要分享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发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在各方面发展的同时,地球却严重受到了伤害,发展的另一刀刃,就是牺牲了环境而换来的。所以科技发展的速度越快快,人类就越容易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措施。近年来温室效应的问题一直离不开,全世界都在倡导绿色排放,来减轻环境的污染。好在这些保护环境的实施,确实也看到了效果,地球也越来越绿了,雾霾天气也逐渐减少,温室效应的关注也慢慢减少。
NASA在2012年就表明,通过北半球的数据研究,温室效应正在减弱当中。但其实地球无论是环境还是资源,都在日益剧减。地球在人类日积月累的消耗下,逐渐变得非常脆弱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将面临着生存问题。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冰河期的再次来袭,地球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众所周知,全球变暖导致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倘若南极北极的冰雪融化,就会直使海平面上升,那地球的陆地,将会被海水淹没掉,失去了生存的土地,对于人类以及其他的生命而言,就是一个灭顶之灾。
还有那些冰封在地底之下的病毒,也会导致大面积生命的死亡。几年前一个科学考察队曾在南极大陆的冻土下发现一种未知的远古病菌,这类病菌还是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未有免疫性。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倘若南极冰架频频崩塌,这种病菌若苏复散发,那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将是灭顶之灾。
其实大部分人类都对冰河期有所认识,知道冰河期具有周期性,地球其实经历过多次的冰河期。最近的一次,大约是在17世纪的时候,那时气候寒冷,农作物都因天气的的原因受到了重创,导致了粮食的匮乏问题,进而引发了饥荒现象,不少人由于饥荒而去世了。
对于冰河期的问题,科学家们通过现代发达的科技进行了研究。科学家表示,人类将会再一次面临冰河期,冰河时期的在此来袭,与太阳的黑子活动有着很大关系。太阳黑子越活跃,会引发太阳风暴,太阳黑子越不活跃,就会使太阳步入休眠的状态之中。那么传递到地球的温度也就相对减少了。
其实对于现如今的温室效应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冰河期的再次来临,会抑制温室效应这种问题的发展,也可能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但是人类需要做好准备,才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sjIeD9
2020-2021年极寒爆发: 准200年冷暖周期
2020-2021年极寒爆发:准200年冷暖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
最近网友的评论和我的回复:
[1113]zecrio 2014-5-18 12:54
2019-2020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太阳黑子极低值,还有G2629所说的天文条件。还有推测2020-2021年冬季冬三月可能至少2个月强潮汐。PDO冷位相,5个条件叠加,加上月亮赤纬角处于持续加大状态。导致2020-2021极寒爆发。
博主回复(2014-5-1905:33):日地距离也最远。
[1112]G2629 2014-5-18 11:12
2020-2021年冬季同样与1675-1676年冬季的天文条件也一样。1676年灾害处在竺可桢先生所称的近一千年来的第三次物候低温期内,冰雪灾害比2008年1月要严重得多。唐朝每年供进贡的江西桔园在1654年和1676年两次完全毁灭,是由于严重的冰雪凝冻灾害所致。
博主回复(2014-5-1905:47):存在178年潮汐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
[1111]G2629 2014-5-18 11:08
2020-2021年冬季与1841-1842年冬季的天文条件一样。道光年间,两波数十年罕见的特大寒潮灾害席卷全国,长江中下游和岭南地区受害尤重。第一波大寒潮约发生于1831—1833年,尤以1832年为巅峰。第二波特大寒潮发生在1841年冬,南方江苏等多省情况最甚。
博主回复(2014-5-1905:48):存在准200年冷暖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wall
存在178年潮汐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
潮汐形变是短期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罗时芳等人(1974)和任振球等人(1990)的研究,地球自转周期11.169年对应11.2年太阳黑子周期、12.15年对应12.01年木星相似会合周期、18.6年对应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9.855年对应19.858年木星、土星会合周期、22.337年对应22.2年太阳磁周、29.783年对应29.46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59.555年周期对应59和60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振幅分别为0.162、0.141、0.521、0.189、0.434、0.521、1.239毫秒,显示地球自转与行星潮汐的对应关系。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地球的质量正在引起和维持了太阳上的微小“潮汐”涨落,影响太阳自转,这也为行星潮汐影响地球自转提供了证据。存在178年地球自转周期、潮汐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见表1)。
此种解释的矛盾是,与土星相比,木星质量大,距离地球近,产生的地球自转振幅却仅为土星的四分之一。如果加上潮汐的11.137、18.6、19.96、22.3、29.94、59.88年周期[30],就有很好的对应性和可比性。地球自转周期18.6、29.783、59.555年的振幅是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在18.6年内由18.6度变为28.6度,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在月亮赤纬角为最大值28.6度时期,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加快;在月亮赤纬角为最小值18.6度时期,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潮汐的11.137、18.6、19.96、22.3、29.94、59.88年周期使潮汐影响地球自转的解释更加合理。
地球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中短期地球自转变化的主要原因。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的强度增加10%,日长增量0.07ms,这使地球自转具有一年的变化周期。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地球扁率在秋分和春分变为最大,自转速度最慢,日长增量0.27ms。实际上,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计算表明,由于气圈、水圈和固体地球扁率变化不同,所以产生不同圈层的差异旋转。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的18.6年周期增强或减弱这一效应。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
短期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可能影响到地球体积的测量精度,因为在星体体积不变时,地表面积随星球的扁率变化而变化,地表面积的变化并不能代表地球体积的准确变化,地球扁率变化可以产生地表面积的膨胀和收缩。
表1 地球自转变化的长周期
Table 1 The long circle of the change in earth’srotation
自转周期(年) | 振幅 (毫秒) | 对应天文周期(年) |
178.698 89.348 59.555
45.0 34.503
29.783 22.337
19.855
18.6 12.15 11.169
9.2 | 0.385 0.803 1.239
0.304 0.215
0.521 0.434
0.189
0.521 0.141 0.162
0.184 | 198.72,太阳黑子长周期;九大行星会聚周期;178.4潮汐周期* 89.757,太阳黑子长周期;89.36,九星会聚之半 57.119,太阳黑子长周期;59.573,木星、土星会合周期;59和60,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59.88,潮汐混合周期* 45.39,土星、天王星会合周期;44.548,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4倍* 35.88,土星、海王星会合周期;37.22,月亮交点进动双周; 33.4,近点月与日月大潮合成周期* 29.46,土星公转周期;30.02,土星相似会合周期;29.95,潮汐合成周期* 22.2,太阳磁周;22.014,朔望周期与交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22.274,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22.0879,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19.858,木星、土星会合周期;19.99,水星相似会合周期;19.96,交点月周期、近点月周期、朔望周期两两合成周期(2.0533、2.2014、2.2087)的会合周期* 18.61,月亮交点进动周期,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9.9-13.035,太阳黑子周期;12.01,木星相似会合周期 11.2,太阳黑子周期;11.007,朔望周期与月亮交点周期的合成周期*;11.137,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11.0439,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8.9-9.4,太阳黑子周期;9.2多项潮汐合成周期* |
注:带*号者为作者计算得出。
存在准200年冷暖周期: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冷暖变化也具有相关性。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资料,将过去2500年分为"好天时代"(SCL<11年)和"坏天时代"(SCL>11年),发现在"坏天时代"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好天时代"。"好(坏)天世纪"与气候暖(冷)期有好的对应;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SCL 长(即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见表2。这表明,SCL长,太阳活动弱,全球气温降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SCL长(坏天时代)一一对应。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5次之多,它们与潮汐最大值对应,与低温和小冰期对应。值得注意的是,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谷值相对应,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与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峰值相对应。除潮汐变化外,太阳活动可能是拉马德雷现象的形成原因之一。潮汐增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变长、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冷气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过去5000年间,太阳活动较弱或没有的时期与历史记录中的冷期相对应。太阳活动减弱的主要时期有:奥特极小期,沃尔夫极小期,史玻勒尔极小期和蒙德极小期。最近发现,潮汐、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有相同的200a的周期,与200a气候周期相对应。
表2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
事件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年)
变暖年 960-1000 1150-1250 1360-1480 1520-1600 1720-1790 1880-
好天时代965-1010 1110-1165 1360-1420 1525-1600 1725-1790 1915-1996
变冷年 1000-1150 1250-1360 1480-1520 1600-1720 1790-1880 1996-
坏天时代1010-1110 1165-1360 1420-1525 1600-1725 1790-1915
极小期 1040-1080 1280-1350 1450-1550 1645-1715 1790-1820
注:最后一栏是作者添加的。
表3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Table 3 The relation of solar activity, volcanic eruption,tides and lower temperature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 时间(年) | 坏天 时代 | 潮汐极大年时间 | 火山活跃时间 | 全球 气温 |
欧特 | 1040-1080 | 1010-1110 | 1062 | ?? | 低温 |
沃尔夫 | 1280-1350 | 1165-1360 | 1264 | 1275-1300 | 小冰期 |
史玻勒 | 1450-1550 | 1420-1525 | 1425 | 1440-1460 1470-1490 | 小冰期 |
1570-1600 | |||||
蒙德 | 1640-1720 | 1600-1725 | 1629 | 1640-1680 | 小冰期 |
道尔顿 | 1790-1830 | 1790-1915 | 1770 | 1810-1820 | 小冰期 |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 |||||
21世纪 | 2007-?? | 1997-?? | 1974 | 1980-?? | 低温? |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12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2050.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杨冬红, 杨学祥.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668.html
结论
短周期的气候变化表明,强潮汐对应气候变冷,弱潮汐对应气候变暖;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小冰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大期对应温暖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有利于气候变冷;拉马德雷暖位相增强厄尔尼诺,有利于气候变暖;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气候变暖,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有利于气候变冷。
证据之一: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997-1998年发生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5-199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这三个重要因素导致1998年有史以来最热年的发生。
证据之二: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98-2001年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这是全球变暖停滞16年的重要原因。
证据之三: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5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是最热年在2014年回归、在2015年可能再次发生的重要原因。
可供检验的证据之四: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6-2017年将发生最强拉尼娜事件,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气候变冷将进入新高潮,气温将远远低于最近16年变暖停滞时期,是本轮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最冷阶段。
过去15年地球变暖的速度明显放缓,这令科学界困惑不已。中美科学家2014年8月21日在美国期刊《科学》上报告说,这可能是因为许多热量被存储到了大西洋和南大洋深处,这一变暖减缓现象还将持续15年左右。
在一份发表于8月17日的《自然—气候变化》杂志的文章中,一个由Trenberth领导的小组认为,太平洋的自然可变性是“停歇期”发生的主要原因。他们经过分析数据和气候模拟认为,一种名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模式(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或拉马德雷现象,笔者注)是导致深层海水上升以及其他气候变化趋势的“始作俑者”,包括快速变暖的北极和近期逐渐变冷的欧洲冬季,这种模式每隔20年到30年就会变化一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49318332395234412.shtm
公元1425-1770年潮汐强度最大,对应小冰期时期;公元2337-2540年潮汐强度最小,对应气候适宜期。目前处于潮汐1800年周期的变暖阶段,变暖至少还能持续400年,这是全球变暖的天文背景和自然条件。
2020-203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是气候变冷的三个重要因素。短期变冷将持续70年左右。
目前处于1800年周期的变暖期,200年和60年周期的变冷期,18.6年的变暖周期。潮汐在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达到最强,由于潮汐强度的长期减弱,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要小于18-19世纪道尔顿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不可能再现17-18世纪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再现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变冷规模需要在3107年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62.html
实践检验将在几年内得出结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9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4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139.html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7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6487.html
参考文献
1. RichardA. Kerr. End of the Sunspot Cycle? 2011-6-14,FollowScienceNOW on Facebookand Twitter.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2.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Vol. 23 (6): 1813~1818
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5236.html
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62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52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602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