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今年流感流行水平系近年来最严重:下半年是否发生厄尔尼诺是关键
杨学祥
中国疾控中心:今年流感流行水平系近年来最严重
2018年03月08日 14:05 看看新闻KNEWS
2017年入冬以来,中国流感活动水平快速上升,多地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患者、重症患者增多。今年1月以来,中国各省疫情相继呈下降趋势,陆续降到较低水平。对于有传言今年三月很可能会出现新的一波流感疫情,在全国政协医卫组联组会议上,中国疾控中心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监测,这一波流感已告一段落,且此次流感病毒并没有发生变异。不过,根据每年流感爆发的规律,3、4月份流感疫情预计会有小高峰,但流行情况不会高于去年冬季,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流感大流行。
据介绍,今年我国整体的流感流行水平明显高于往年,是自2009年以来流感流行最为严重的一次。但根据流感病毒监测结果显示,今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未发现影响流感病毒传播力、疾病严重性和耐药性的变异。
负责人表示,到目前为止,这波流感已告一段落。其实,每年冬春、春夏交替时会出现两波流感疫情,三、四月份也存在流感小高峰,主要是由于季节上的“倒春寒”以及人口大量流动的原因。这样一直要持续到7月份,不过第二个高峰不会比第一个高峰高。
在流感预防方面,专家表示,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http://news.sina.com.cn/c/nd/2018-03-08/doc-ifxpwyhv9217427.shtml
被忽视了的2017年流感预警
关键提示:我们在2014年指出: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在2015年变为中等以上强度,流感爆发就有出现的可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889.html
目前,2015年厄尔尼诺已经达到仅次于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强度的极强水平,加强流感暴发的监控非常必要,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495.html
我在2017年2月6日指出,2000-2035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2019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9-2020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2020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2017年孕育,在2018-2019年流行。
2017年拉尼娜正在发生,2018年初寒潮暴雪正在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六大相关条件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2017年拉尼娜和2018年厄尔尼诺的发生和发展是流感爆发的重要气象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223.html
美国宇航局(NASA)说,目前,太阳活动正向着低点而行。2014年,太阳黑子的数量曾经达到了相对的峰值,现在,它们正在向低谷滑落,预计将在2019-2020年达到低点。这是流感爆发的重要天文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426.html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7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
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
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
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
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2009年H5N1甲型流感暴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7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904.html
2012-2018年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危险时期
我们多次指出,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活跃时期,2012、2015、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10-2012年两次发生拉尼娜事件,2013-2014、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13年预测为太阳活动峰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的世界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峰年。2012-2018年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危险时期。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3018.html
2011-2018年北美历年流感中死亡儿童数据统计提供了证据。
图1 北美历年流感中死亡儿童数据统计(图:今日美国)
https://www.sohu.com/a/224759256_119562
满足流感爆发的6大条件一直没有出现
据预测,2010年将发生强拉尼娜,2011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2011年将是太阳黑子峰值,是发生流感暴发的最好时机。可是,2010年拉尼娜太强,持续到2012年,导致超强厄尔尼诺在2015年发生,丧失了最好的机会。
目前,2017-2018年拉尼娜已经发生,预计2918年发生厄尔尼诺,2019-2020年太阳黑子进入极小值,最新机遇的关键是2018年如期发生厄尔尼诺。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
厄尔尼诺卷土重来:2017可能发生,2018一定发生(见表1)。
2017-2018年日食6次发生在两极和中纬度地区,因此,厄尔尼诺发生2017-2018年的可能性很大。仅凭日食-厄尔尼诺系数还不能完全确定厄尔尼诺就一定爆发,2000年就是一个实例。2000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为12,但拉尼娜从1998年持续到2001年。冷海温控制了赤道太平洋。当时的条件是:
1995-199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1997-1998年发生了最强厄尔尼诺事件,1995-2000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大震可能导致深海冷水上翻,使海温下降,中小型地震和火山可能导致海温增加)。
目前的情况与之很相似: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2016年发生了最强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7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
表1 日食-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预测(据林振山等,1999)
日食时间 中午见食纬度 日食中心区 ri R1 R2 预测(实况)
2014-04-29 p 极区 3
2014-10-23 p 极区 3 6 4
2015-03-20 p 极区 3
2015-09-13 p 极区 3 6 12 厄尔尼诺(超级厄尔尼诺)
2016-03-09 12 低纬 -1
2016-09-01 -2 赤道 -1 -2 4 拉尼娜(后延到2017-2018年正在发生)
2017-02-26 -37 中纬 1
2017-08-21 38 中纬 1 2 0
2018-02-15 p 极区 3
2018-07-13 p 极区 3
2018-08-11 p 极区 3 9 11 极强厄尔尼诺
2019-01-06 p 极区 3
2019-07-02 -18 低纬 -1
2019-12-26 1 赤道 -2 4 拉尼娜
2020-06-21 30 中纬 1
2020-12-14 -40 中纬 1 2 6
注:原文表的数据从1948年开始。黑体字为赵得秀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1477.html
根据表1,厄尔尼诺在2018年下半年发生的可能性较大。2018年9月南极半岛海冰海冰面积最大值的异常减少是关键因素。2018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值的异常减少是拉尼娜衰退的重要因素(南极半岛海冰面积异常减少造成的秘鲁寒流减弱,不利于拉尼娜,有利于厄尔尼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1732.html
结论
流感流行在2018年下半年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2018年9月南极半岛海冰海冰面积最大值的异常减少;
强厄尔尼诺在2018年下半年发生;
2018年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2019年为太阳黑子谷值。
目前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yxx119 发表时间:2008年1月27日14点57分来源:View SinglePost。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47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5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762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