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我们如何恳求陌生人的帮助

已有 5833 次阅读 2013-5-28 11:30 |个人分类:我美丽的秃瓢岁月|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刚刚在信箱里发现一封主题为“青年学子恳请您帮助”的信。

信的内容如下:

尊敬的刘教授:

 您好!

 我根据您在科学网上的姓名信息,通过网络查找到您的邮箱地址,冒昧给您发邮件,是恳请得到您的帮助。

 我是中山大学老师青年老师陈明红,研究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与交互行为,现正撰写博士后出站报告,拟以学者云集、交流活跃的科学网作为调查对象。您若花几分钟时间填写问卷,我才能按期完成研究工作,顺利出站;否则没有调查数据,我将无法完成研究。

 您的慷慨相助对我非常重要,恳请您给予帮助!

 敬请您移步问卷星http://www.sojump.com/jq/2437025.aspx

 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陈明红

 

我自己也做过问卷调查,如果没有一定的关系在里面,很难确保别人会给你答卷。尤其在中国,陌生人之间有着很强烈的防范意识。我记得有一天,我言辞恳切地给清华一个老师要他发表的一篇会议论文,论文信息是我一个合作者给我的,他的地址我是通过清华大学的官方网站上查找到的,我相信我的态度足够诚恳,我介绍我自己,说了目的,我还找了一篇和他的论文相关的文章,以显示我有足够的诚意。同一天,我也收到一封信,是有关我的一篇文章的,信件中没有任何有关他自己的介绍,我只是从他的信箱判断他是浙大的。然后就说他在读我的文章,遇到了问题,问我最近有没有还没有发表的进展,我心里想您是我的什么人啊,我没有发表就先把我的想法给您?

 

不过因为这两件事情在同一天发生,我就想如果我能收到清华大学那位老师的回信,我就给浙江大学这位老师回信。但后来清华大学没有回音。我那么恳切地要一个已经发表的文章都不能得,我为什么要给浙大这位老师谈谈我还没有发表的想法呢?

 

经常有人在博客上留言,说让我们帮助填写一些调查问卷。我记得有一次我收到这么一个要求,打开对方的网页一看,对方的博客对我是关闭的,一下子弄得我就没有兴致再填写什么问卷了。

 

相比之下,陈明红这封信写得很恳切,而且,可以看到他在背后做了很多功课,显示他足够的诚意,而不是随便把请求往对方的博客空间一放,就拉倒了。

 

我自己也曾做过科学网的研究,得到过很多人的配合。因为疾病,耽误了这篇文章的修改。因为时效性的原因,我和我的合作者决定尽快发表这篇文章,所以,这篇文章发表在国内的一篇英文期刊上。相关信息如下:

Yuxian Liu, Li Liu, Ronald Rousseau & Yang Yang. (2013). Dynamics and interactions of blog-based science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f blogging activities in China related to 2011 Japanese seismic and nuclear power crisis.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6(1), 33-51.

这篇文章因为编辑的努力,强化了危机传播这一主题,而弥补了时效性的欠缺。老实说,我和我的合作者对这篇文章都很满意,尤其是后期的修改工作,我们都是把他作为国际论文的水平来修改的。浙大学报的编辑看过这篇文章,对这篇文章也有很高的评价。这篇文章把博客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特性用定量方法进行描述,个人觉得没有至于一般的行为描述,揭示了一些博客行文的内在特性,还是有些价值的。陈明红老师,也许你可以参考一下?可以通过下面这个链接下载原文:http://159.226.100.150:8084/info/EN/volumn/current.shtml

 

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通过给科学网各位博主发消息获取他们的专业背景。很多老师都回答了。我想这大概是我常年在科学网上混得原因。有一部分没有回答的,我让Liuli问大家,他对科学网博友非常友善,大家自然就不好拒绝他了。他前些天在他的博客上介绍过这篇博文。今天我特意把这篇文章的致谢部分拿出来,再次谢谢大家。

This work is joint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71173154),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08BZX076) and the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Tongji University (Grant No.: 3850219007). The authors thank Raf Guns (University of Antwerp)
and Ning Li (University of Guam) for valuable comments on a previous version. Anonymous reviewers are
appreciated for valuable comments to improve this submission. The bloggers of www.sciencenet.cn who
appear in the article are thanked for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they provided.

 

另外纠正一下:我不是教授,只是图书馆一个普通职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694256.html

上一篇:2011年,非洲主粮是否已经转基因化?
下一篇: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评价过程与后续管理情况是怎样的
收藏 IP: 222.66.175.*| 热度|

8 刘旭霞 苏德辰 王桂颖 曹聪 章成志 张忆文 李宇斌 俞立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