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高校图书馆网络优质免费资源建设

已有 2363 次阅读 2020-2-19 10:26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高校图书馆, 免费资源建设

 

摘编自:杨敏,吉萍,宋丹.高校图书馆网络优质免费资源建设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5,(06):51-54.
    现代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收集、组织、传 播、存储知识的重任,并且拥有图书情报、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能够为师生提供精准、专业、全面的优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经费有限的高校图书馆而言,补充网络优质资源完善馆藏,既能提升服务能力,又能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何乐而不为。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网络优质免费资源的采选前,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其服务对象,不同的服务对象拥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资源使用习惯;其次,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需要制定不同的网络资源选择标准;最后,需要掌握网上免费学术信息资源的特点,这样才能为特定的用户准确的提供资源服务,才能为采选的资源准确的找到用户群。
    高校师生网络资源需求特点:专业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学科性和分众化相结合;多维度和个性化相结合;开放性与易获取相结合。
    高校图书馆在选择网络资源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所选资源有章可循。 网络优质资源采选原则:① 以用户为中心。图书馆属于服务机构,首先要遵守的原则必须是:以用户为中心。图书馆的资源不是摆设,必须能够符合用户要求,有足够的人利用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② 权威性。因为高校图书馆采选的网络信息资源是服务于大学师生的,尤其是从事学术科研的老师和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对资源的准确度要求非常高,所以所选资源必须是权威正确的,不能有误导、歧义等可能性存在。③ 学术性。选择具有一定学术性质的网络资源,符合高校图书馆对用户服务目标的定位,高等教育的图书馆也肩负着教育的职责。④ 实用性。资源采集重点在于后期的使用,以用户的角度考虑,切实选取可用的馆藏资源。不论是就业类还是学科类,都应以能使师生获得实用知识为主。
    网络资源平台各异、种类繁多、载体不同,因此高校图书馆如何打破异构,统一采集组织对于后期网络资源的使用至关重要。① 采选类型。网络资源种类多样,有博客、网络公开课、网络音乐、电子书等多种类型。在保证信息资源质量的前提下,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全面的涉猎所有类型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馆员的资源组织能力,整合多样资源,尽量全面、详尽、完善的统筹集成,通过电脑、手机等联网设备统一分类推送到用户手中。② 采选内容。网络资源数量庞大,即使是复合高校图书馆所选的优质资源也数量巨大,所以在采集数据过程中,不能够整体保存,不便使用。图书馆可以选择资源最重要的检索点,比如:平台、网址、名称、关键词等,进行登录,通过网址利用超链接进行资源的进一步使用。③ 采选组织管理在网络资源利用过程中,如何提供便捷、快速的使用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可以将资源分为多种组织手段,比如:按资源载体类型、按资源所属学科、按资源服务对象等进行组织管理,在图书馆网页设置网络资源导航,提供多个检索口,便于用户精准索取资源。资源的选择策略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修正,快速、准确的补充网络资源也是网络资源馆藏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将网络开放的优质资源纳入馆藏范围,可扩充图书馆数字资源,与专业学术数据库相辅相成,正好弥补高校图书馆购买资源的经费紧缺问题,解决资源建设过程中资金有限问题。同时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更多、更“新鲜”的信息将图书馆的服务提升一个档次。由于网络中已开放的,免费获取的资源不存在所属权问题,因此也能避免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
    精选网络信息资源、科学化组织管理、采取高效的技术手段、合理推送到在校用户手中是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论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

附原文摘要:
网络普及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扩充现有馆藏,如何合理遴选优质网络资源,如何组织并推送至高校师生手中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特点,及师生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资源选择原则和策略,并以网络公开课为例设计采选过程。高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平台间,通过共享用户建立桥梁,提高双方知名度和利用率,实现双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19247.html

上一篇:图书馆豁免权学习笔记
下一篇:关于免费数字资源的思考
收藏 IP: 117.92.9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