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方向

已有 6615 次阅读 2017-2-22 09:15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圕人堂, 图书馆学, 情报学, 图书馆

摘编自:司莉,潘秋玉.国外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形态及内容特征分析——以部分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1):32-39,77.

   司莉,潘秋玉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发布的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50名大学的图书馆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阅读29份战略规划文本中关于“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向”等的具体内容,梳理了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方向。

   (1)重视资源建设。资源使图书馆存在、发展与开展服务的根基。内容主要为:充实馆藏,建立跨学科的实体馆藏和不同格式的虚拟馆藏;强调存取,应当支持各种移动便携设备,使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检索并使用图书馆的资源,一些图书馆还明确提出优化发现与传递系统、图书馆网站和服务平台的性能,同时,多数图书馆支持研究研究资源的开放获取;重视资源的数字化与长期保存;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机构知识库,收集、保存并促进对学校研究成果的利用。

   (2)空间职能拓展。基于网络的资源和服务正在快速扩张,但并不表明师生对物理空间的使用有所减少,而且由于用户的研究行为、教学与学习模式等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空间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对此,各馆纷纷审视、评估现有空间环境的利用状况,或与师生共同规划图书馆空间,主要改变体现在:调整物理空间,各馆根据评估结果和需求调研,增设信息共享空间、个人和团体研究室、人文科学实验室、培训室等空间,或者扩建附属建筑物;打造虚拟图书馆,实施基于学科的数字学术中心计划,以适应用户日益复杂的需求,促进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升级配套设施,采购与研究、学习相关的技术设备,提供灵活、舒适的基础设施,提升用户体验;举办各种活动,如讲座、展览等,促进用户参与,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

   (3)支持教学。教学服务是大学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支持师生的教授与学习,提供教学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基础设施、馆藏资源、新技术设备、空间需求等;强调信息素养教育,使用户学会有效地发现、评估、组织、管理、利用和创造信息,这些大学图书馆普遍采用嵌入式教学的方法,通过与教师、各个院系多方面的合作,创造性地将图书馆教育服务整合到大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中,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技能。

   (4)注重服务。大学图书馆是为大学师生的研究、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服务而存在的。研究服务,与研究人员合作,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为研究人员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设计创新服务以加强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之间的链接;数字化服务,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内容和数字化工具两个层面,将服务与专长嵌入到系统和工具中支持教学与科研;基础服务,根据用户需求调整开放时间,完善自助设备等。

   (5)支持科学研究。图书馆对研究的推动是多渠道多方位的,再资源、空间和服务层面有一定体现之外,还表现在:支持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中的思维碰撞、跨机构或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术创新;支持研究全过程;延伸数据管理服务,贯穿研究人员的整个研究周期;支持学术出版与开放存取,与学校出版社或学术项目合作,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成果提供多种出版形式,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提高学者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设立研究项目。另外也有一些图书馆从设施、政策、图书馆研究文化等方面进行努力,促进学术研究进步。

   (6)强调员工发展。图书馆员工是联结图书馆资源和用户之间的桥梁,是战略执行的关键环节之一。日常工作中,图书馆员要熟悉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并鼓励员工采用新方法、跨部门协作,根据员工专长安排工作内容,把员工意见作为决策参考;培训,图书馆鼓励员工参加培训项目,学习新技术、新工具、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促进馆员的职业发展;招募,制定相应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招募多样化、具有不同专长的员工;组织文化,培育积极、高效、相互尊重、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的组织文化,使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更好地工作与成长。

   (7)用户参与及管理。大学图书馆的用户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教师、行政人员、图书馆员等,他们对图书馆的需求与兴趣点有所不同,吸纳不同身份的人群参与战略规划的拟定、为图书馆献计献策,对图书馆的良性发展起推动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35235.html

上一篇:无题
下一篇:一级学科点图书资料情况填报有感
收藏 IP: 210.28.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