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平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gping2009 面对地震专家与您论道纹坪,置身围棋高手听我谈天说地。

博文

我对俯冲带内双地震带现象的简单评论

已有 5649 次阅读 2009-4-1 21:47 |个人分类:地球物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评论, 贝尼奥夫带, 双地震带, 俯冲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20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评论内容:
廖兄啊,看了您的这篇双地震带文章了,我真是不知道如何扔砖头给您了,这么说吧,我要再扔砖头的话,可能我们之间就下不成围棋了,我就不扔砖头了吧。
改天您到北京来,或者我到广州去,我们只谈围棋,不谈板块,如何?
博主回复:魏兄只管拍砖!  再怎么拍,围棋还是能下的.  :)
不过,我对东平兄提一点要求,别拍得太笼统,这里空间小,我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和明白.  只要您针对具体问题,只管拍!我尽量回复您.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20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评论内容:
好吧,廖兄,我说了你别不高兴,关于板块构造的部分,包括贝尼奥夫带的部分,你应该更多地阅读一些最近的相关文献资料,否则的话,我还真没有办法评论得更多。当然,可以将这篇当作小说读一读,也是很有趣的。
举一个例子,请廖兄根据你的“理论”来解释,我们事实上不但观测到双地震带,还观测到三地震带了,如何解释之?是将板块再折叠一次?
严肃的说,我认为:现今板块构造学说对于贝尼奥夫带以及其中双地震带( 包括三地震带)等的解释,最起码比你这篇文章中的解释要更客观、更接近实际情况。
博主回复:魏兄,欢迎拍砖!
您指的三层地震带,我必须用您张克亮和您的论文的图来说明,要不然大家看不清楚.
东平兄,我怎么将图发给您和大家看?
对了,我补充到我的博文后面,您看行不?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20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评论内容:
还有一点,按照你的“折叠理论”,俯冲带处的板块厚度应该是地表正常板块厚度的2倍。但事实上,实际观测资料从来没有发现这种情况。
但我看来,你文中的情况更象兰州“拉面”理论,即你先假设板块如同面条一样柔软,可以随意拉伸折叠,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柔软的拉面,它一折叠之后,又突然变硬了,因而在“先软后硬”的两根面条内部,能够又发生地震,实在是难以理解。
博主回复:东平兄:
欢迎拍砖.
俯冲带处的两个地震层间的厚度,应是海洋岩石圈厚度的2倍,而不是地表(陆块)正常板块的2倍.因为,双层地震带,是由双层海洋岩石圈折叠而成,而不是由地表板块折叠而成(见图1和图2).
请问,双层地震带的间隔是多少公里?海洋岩石圈的厚度是多少公里?
海洋岩石圈的厚度为5-7公里,而张克亮和魏兄的论文(张克亮, 魏东平. 环太平洋俯冲带内双地震带及其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1): 31-39)指出,双层地震带间距离为15-20公里.您说,15-20是不是5-7的2倍?
岩石圈是刚性的,所以,岩石圈才会有地震发生,岩石圈下的地幔没有这种刚性,所以不会有地震.
但是,在长时间里,岩石圈则表现为塑性,就像钢钎一样.物体(如钢钎或岩石圈)短时,表现为刚性,而几十根或几百根钢钎连接到一起时,绝没有一根钢钎那么刚,而表现为塑性.所以,才有哈得逊湾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在第四纪大冰川形成时的下沉,及冰川消融后的反弹性上升.
欢迎魏兄继续拍砖.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20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评论内容:
第三个问题:你的那根弯曲的“拉面”,按照现在的观测资料,它可是一直要弯到地表一(以)下670公里的,如何弯呀?
退一万步说,假定这个弯能够成立,是不是这根“拉面”的上部一直没有东西没有东西覆盖啊,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那个边沿一蹦,就可以直接跳到670公里以下的深度?
反过来说,如果有填充物覆盖,当这根“拉面”完全折叠起来后,那些先前覆盖的填充物又被挤压到哪里去了?
博主回复:魏兄,呵呵~~~那不是拉面,那仅是具有塑性的海洋岩石圈而已.:)
具体如何弯的,您看图1和图2就知道了呀.
这种"拉面"上一般有少量沉积物,这种沉积物的多少,一般要看这根"拉面"两侧的大陆剥蚀情况,若两侧都是海洋,这种沉积物就很少.
若真有沉积物,一般被剂压到双层地震带之间,参与安山岩或花岗岩等变质岩的形成.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20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评论内容:
俯冲带处的两个地震层间的厚度,应是海洋岩石圈厚度的2倍,而不是地表(陆块)正常板块的2倍.因为,双层地震带,是由双层海洋岩石圈折叠而成,而不是由地表板块折叠而成(见图1和图2).
---------------
一个意思,你的海洋岩石圈与我的地表板块厚度一个意思,换个说法而已。 博主回复:是一个意思就行.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那是多少呢?多少公里的厚度?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20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评论内容:

哦,没有注意到廖兄的“海洋岩石圈”与我们公认的海洋岩石圈不是一个概念。学界公认:海洋岩石圈与海洋岩石圈板块是一个意思,因此我的那个地表板块厚度与廖兄的“海洋岩石圈”概念应该不一样。 学界公认:海洋岩石圈厚度至少应该100公里以上。博主回复:您所指的海洋岩石圈板块厚度是多少公里?  可能的话,尽量准确点. 魏兄,厚度达100公里以上的海洋岩石圈?我可真是第一次听说过.
世界上最厚的岩石圈是大陆岩石圈,即青藏高原岩石圈,其厚度也仅只70公里左右啊~~~
魏兄,您是不是记错了呀?
能指出100多公里厚的海洋岩石圈的参考文献的出处吗?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20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评论内容:
廖兄,请参考Stein, C., and S. Stein, Global variation in oceanic depth and heat flow with lithospheric age, Nature, 359, 123-129, 1992.
还有一本教科书非常好,目前已经有中文版:Turcotte, D. L., and G. C. Schubert, Geodynamics-Application of Continuum Physics to Geological Problems, Wiley, New York, 1982.
博主回复:我看看,证实一下.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20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评论内容:
对于大陆岩石圈板块,其厚度一般超过150公里,甚至超过200公里。再次说一声,廖兄啊,你关于地球动力学的相关文献,还是读得少了些,如果需要的话,我倒是可以推荐一些文献。 博主回复:遵照魏兄的建议,多看了点文献.
结果发现,魏兄你搞错了.
岩石圈的厚度,一般为60公里(60-250公里为软流圈,您别老拿那些山根算).
因为岩石圈厚度很不均匀,有的认为其厚度应在60-250之间变动.
粗一点看,大多是70至150公里,平均100公里.
大陆岩石圈肯定比海洋岩石圈厚,海洋岩石圈肯定比大陆岩石圈薄.
海洋岩石圈厚度虽然尚有争议,但大多为50-100公里,一般为50-70公里.很少超过100公里的.
您的"海洋岩石圈厚度至少应该100公里以上。"肯定是错误的.
不信的话,你自己再看看您想推荐给我的文献资料.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20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评论内容:
呵呵,原来我认为只是与廖兄说说而已,但现在看来,我是不专门写出有关的博文,张贴在科学网上,那是不行的了。好!敬请廖兄稍等不多的几日,因这几天我只能偶尔上网看看,有一些日常的会务等事情缠身,不能够有大段的时间静下心来,写一些比较长点的文章。(这回绝对不是魏同学语录“再等等”了)
廖兄静待几日。
博主回复:东平兄,那本博文的砖就算拍完了?只有等您的科普博文了?
别生气,仅就学术问题而已.我还想和您下围棋呢.  :)
其实,您还可以拍拍50-70公里厚的海洋岩石圈怎么会形成双层地震带的问题呀~~~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20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评论内容:
(非常严肃状)如廖兄所言,评论的空间太小,弄得我转不过身来,我将专门撰文,对廖兄的这篇文章,进行长篇“评论”。
(转回正常状)廖兄关于我9楼评论的回答,我这里先对廖兄的这句回复——[您的"海洋岩石圈厚度至少应该100公里以上。"肯定是错误的.]——进行简单评论一下:
海洋板块的厚度与海洋板块的年龄有关,从洋中脊的厚度基本为零公里开始,可以一种差分函数方式描述,厚度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年龄越大,厚度越厚,到年龄大于120百万年时,其厚度基本趋于海洋板块模型的参考厚度。而在俯冲带,海洋板块的年龄(除个别情形外)一般大于120百万年。
我提供的Stein夫妇的Nature文章,其海洋板块模型的参考厚度为95公里,属于薄板模型;但事实上,还有一个厚板模型(参考厚度为125公里,可追踪该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得到)。目前,学界认为,这两种模型(厚板与薄板模型)都有可能, 存在争议。考虑到海洋地壳(主要是沉积层)因素,大约8公里左右,无论厚板与薄板,我说其厚度大于100公里,那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如果你非要告诉我,洋中脊处的海洋板块厚度,不是超过100公里,而是只有几公里厚,等等,这种情况下,我同意你是对的。
你在9楼中对我评论之回复的其它问题,我将专门撰文。
博主回复:东平兄:
您又大意失荆州了~~~
海洋岩石圈厚度,其实包括海洋地壳(5-8公里)的厚度,再加上莫霍面至软流圈之间的厚度.所以,您不应将95公里的海洋岩石圈再加8公里的海洋地壳.
其实,现在关于海洋岩石圈厚度的争论太多,您提供的那两篇论文里的数据,也不是现在大家公认的,大多数人公认的,还是50-100公里,一般为50-70公里.
但话又说回来,就算海洋岩石圈只50-70公里厚,就像大山下有山根一样,海洋壳,也有加厚的地方,这些加厚的地方,是会超过100公里的,就这来说,你也是对的(就算我批评错了,行不?:)).
唉~~~科学网,能像您这样真心实意地对待科学问题的人真的不多呀.魏兄:我谢谢您,也尊敬您!从您的言行看,您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有机会,我们棋盘上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6819-223828.html

上一篇:北大星期五(4月3日)学术报告会
下一篇:瞬间【转之一】
收藏 IP: .*| 热度|

5 廖永岩 杨秀海 陈国文 马丽丹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