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科研信息化4.0

已有 1963 次阅读 2017-5-29 01:03 |个人分类:一日三省|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网络上常常有穿越小说,想象着拿着枪支回到古代改变历史。古代的大刀长矛,面对着当代的枪支,只有被屠杀的份。在1900年,八国联军不足2万人的部队就占领了北京。枪支真的很管用。
      现代战争越来越打装备,越来越打技术,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无论多厉害,面对子弹都是零。个人是有限,装备无限,有限无论多大,与装备比就是“零”。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军队就是挨打的靶子,没有一点还手的能力。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讨论现代科研活动。各国的科研竞争不再完全比科学家个人水平,更多比设备水平。科学家无论多厉害,没有先进的设备,无论多么天才,也是渣。当然了,我们不能抹杀科学家个人的作用,但却不得不承认装备是越来越重要了。所以我国才建设了很多大科学装置,搞了那么多投入。直接一点,科研活动也是战争,比谁先。装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上世纪50到80年代,计算机在少部分科学领域使用。计算机就是做计算,主要是利用“算的快”这个优点。这是科研信息化0.0时代。大家还没有科研信息化概念。
     到了90年代后期,进入21世纪,个人微机便宜了,可以上互联网了。科研人员也就是用电脑查资料、查论文、与国内外同行交流,有时候用计算机处理一下数据。这是科研信息化1.0时代。
      2005年后,传感器、摄像头,以及一些可编程且复杂的自动化仪器、自动化设备、自动化工具广泛进入到科研领域。这是科研信息化2.0时代。
    到了2010年左右,信息技术开始成为科研活动真正的助理,标准是高通量计算。计算机模拟、仿真成为标志。这是科研信息化3.0时代。
     现在2016年,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开始助力科研,进入科研信息化4.0时代。在4.0时代,看不到信息化的边,信息设备已经成为了科学家的伙伴和助手,科学家除了做自己的专业外,还要捣鼓自己的装备。在信息化4.0时代,很多科学家就如同使用习惯了大刀长矛,突然要开坦克,不知道怎么办了。

    信息化4.0会带来什么?会带来第一篇发表在自然或科学上,由机器写的文章。科学家的关注点仍然在业务逻辑上,也就是专业知识上。但是用计算机整合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已经成为必要手段。有人觉得自己专业知识很强,计算机就是一台设备,没有什么了不起。柯洁在围棋上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差,还是败在计算机面前。信息化4.0时代代表着科学家所取得的成绩,有一半以上属于设备(包括使用管理设备的人)。

    现代战争称打后勤,信息化4.0时代就正式进入了科研比后勤的时代。我国科研水平正在迎头赶上,因为我国建设了很多大装置,如贵州平塘球面射电望远镜。同时还要看到,对后勤管理的不重视,对信息化人才的不重视。科学家不愿意把军功章分一半给后勤,总觉得自己功劳大。而且科学家认为自己就能干好信息化后勤,这是科研信息化4.0最大的阻力。

      在大刀长矛时代,战士自己就可以做好后勤,后勤也不需要什么技术。现在的科学家可以说武装到牙齿。而武装到牙齿的科学家,不可能自己在搞好后勤了。在古代,一个战士可以自己维护自己的刀,甚至自己也能磨刀,维护刀,甚至自己打造刀,设计刀。在现在时代,我们不可能希望飞行员是飞机设计师、修理师。科学家就是那飞行员,很有艺术,很专业,但是飞机设计、修理都是专业来做的。但是很多单位让科学家自己设计、造车自己开,造飞机自己开。很多人认为科学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车,什么样的飞机。实际上,信息技术发展太快了,自己造车、造飞机即不高效,还浪费资金。科研信息化4.0代表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家的装备,与外国同行对抗的装备。让专业信息技术后勤提供服务是必要的。

   当然了,也有部分研究单位已经改变,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局限在部分单位。

    未来的信息化是什么?展望一下,就是没有信息化。科学家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另一位科学家,另一位有天赋的朋友,只不过这位朋友是机器做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1057716.html

上一篇:朝鲜瞎搞、日本偷乐、美国暗爽、中国痛心、韩国叫苦、俄罗斯...
下一篇:科研第四范式与科研信息化4.0
收藏 IP: 210.72.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