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论『陪跑』的重要性 精选

已有 11630 次阅读 2019-3-21 12: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2.png

如果没有在《Nature》上陪跑过,那么在《Nature》成为 PI 的概率很低。


王春博 | 大连理工大学

2.jpg

(林墨插画师:李江)


在国际学术界,论文作者中的第一位是第一作者,通常负责论文的数据搜集分析,并起草初稿;最后一位,通常是通讯作者,是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联络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PI),在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誉[1],并与期刊编辑联系[2,3];中间作者通常提供一定的专业技能,例如统计分析。


陪跑效应


Sekara 等人在发表于 PNAS 上的论文中将每年在《Nature》上发表的所有论文的最后一位作者分为三类[4]:

  • 新 PI,指从未以任何身份在该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

  • 陪跑PI,指曾经以末位作者以外的身份登上同一期刊的作者;

  • 资深PI,指曾经以末位作者身份登上同一期刊的作者。

陪跑作者尽管没有直接负责论文的全过程,但观察了为高影响力的期刊准备稿件的过程,并了解如何恰当地迎合期刊读者,如何与编辑互动等,这些经验对于其他人而言非常难得。Sekara 等人的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在《Nature》上陪跑过,那么在《Nature》成为 PI 的概率很低。这就是陪跑效应。这一趋势在跨学科期刊中最为显著,随后依次是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学。


陪跑的影响


Sekara 等人发现陪跑PI和资深PI的论文发表后5年的平均被引次数没有显著差异,新PI的论文的影响力只有陪跑PI和资深PI的一半。这种差异在跨学科期刊(Nature, Science, PNAS)上表现更为明显,而在专业期刊上差异相对较小。


陪跑效应可以揭示学者从新手演变为资深学者的过程。这一现象揭示了发表论文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


3.png

[1] Wren, J. D., Kozak, K. Z., Johnson, K. R., Deakyne, S. J., Schilling, L. M., & Dellavalle, R. P. (2007). The write position - A survey of perceived contributions to papers based on byline position and number of authors. EMBO Reports, 8(11), 988-991

[2] van Dijk D, Manor O, Carey LB (2014) Publication metrics and success on the academic job market. Curr Biol 24:R516–R517. 

[3] Austin, J. (2014) What it takes. Science 344:1422.

[4] Sekara, V., Deville, P., Ahnert, S. E., Barabási, A. L., Sinatra, R., & Lehmann, S. (2018). The chaperone effect in scientific publish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50), 12603-12607.



 林墨末尾.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68762.html

上一篇:科学精英的俱乐部
下一篇:读物理学博士是不是特别要天赋?
收藏 IP: 119.123.207.*| 热度|

6 武夷山 杨正瓴 黄育和 谢志群 强涛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