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博文

科研误国,工程兴邦 精选

已有 26609 次阅读 2012-12-4 09:36 |个人分类:科学网大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工程, 误国, 兴邦

1、引子
标题的观点具有时代性,也就是说放在当下的中国可能说的过去,放在其他任何时间或者地点,都可能是错误的。题目要表达的意思是:目前中国唯论文导向的科研,可能对国家科技实力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或者说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智力资源;而学者们缺乏的是敢于做出或者愿意做出自己作品的能力和意愿,这才是实实在在推动社会前行的源动力——空谈的论文太多,而实际的工程技术作品太少。

当然,不是说理论研究不重要,而是现阶段我们可能更缺偏工程的实干。

2、缘起
想到这个标题,源于两段高质量的留言:
[16]TajinKuo  2012-12-4 06:26
Ta-jin Kuo  您似乎忘了Dr. Robert Goddard的根本性贡献.  他的超前观瞻和卷起袖子的实干能力, 早已为von Karman和Frank Malina所注重並主动要求取得实验数据.  美国航空及航天局特地在华盛顿建立了以他命名的航天勘测中心, 与JPL並列.  请看下列网页资料.  Goddard的"短板", 在于他坚持以单干户的取向, 来贯彻火箭导弹这一复杂的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的作业任务, 並严拒同业间的实验经验数据交流.  这一"短板", 使他后期的火箭实验, 性能上迟滞不前; 他前期奋勇当先的气概, 遂为后起之秀JPL所攫持, 一逝而不复还.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诗.大雅.荡>, 以次"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古人的睿智心得, 有时侯也不妨把玩把玩.

(我在写JPL史, 希望会对最高层的主角作一些管理决策的观察)

http://www.nasa.gov/centers/goddard/50th/gsfc_center_directors.html
请容我再做一项观察.  von Braun和 Henry "Hap" Arnold将军(JPL的军代表)的领导方式是自上而下的.  von Braun的的确确是系统的大才, 然而, 就我从航空航天界成长看来, 却从来没有见过他的一篇专著让我学习, 他的德国来的下属却有(如静电推进).  大凡军代表的领导方式, 如张爱萍将军, L R Groves将军(Manhatten作业的军代表), 都是自上而下式的.  这种领导方式, 思维方式, 和自下而上的方式比较, 很有一些差别, 能够融会贯通, 真难得, 最好.  

什么是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 领导方式呢?  杨振宁先生谈到他为E Fermi代课时, 仔细看了Fermi的归档笔记, 深深的体会到, 做物理的学问, 就像盖房子一样, 砖要一块一块的砌, 楼要一层一层的加, 规规矩矩, 等闲舛乱不得 ..... 这就是物理!  程代展先生在他自传#18中说学好了多门基础课, 算不上什么, 真正的要点, 在于综合素质.  程先生就敬佩他的Washington U的同学有这份功底.  但从自上而下观之, 不妨称之为观略素质, 全局素质, 系统素质, 军代表, von Braun所特具的, 就是这种素质.

我们科技思想界的通病, 就在于开口只讲好话, 论作业, 光辉灿烂; 讲学派, 花团锦簇; 谈个人, 博学通晓; 就是从来不揭"短板"!  大家都和和气气, 哪谈什么一流境界?  我们少了什么?  我们就是少了嫉短如仇的Wolfgang Pauli!

就美国的国家大业观之, 军代表"Hap" Arnold与von Karman堪称绝配; L R Groves与 Robert Oppenheimer也差堪比拟.  然而, 冷眼观之, 就是这么一对绝配, 为什么在喷射推进作业中只专注于火箭技术, 却漏掉了呼吸式喷射推进技术呢?  为什么要等到Arnold去了伦敦, 实际上看到了Whittle的实验台成功运转才猛然一惊, 急急忙忙的赶回来"补锅"呢, 况且"补锅"又不在Caltech补? ----- 记得Princeton Series中 Lancaster有一篇文章谈到此事, 以后再说罢.



3、观点
这两段留言的信息量很大,对我来说,要充分的消化还需要做做功课。但我重点关注了其中的两个相关问题:
  • 科技人才问题。在Ta-jin Kuo老师心中,似乎更看重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Goddard)和冯卡门(Von Karman),但我更看重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我们观点差异的根源也许在于,罗伯特·戈达德和冯卡门一个属于火箭的先驱,一个属于理论上的完美缔造者;而冯布劳恩则只是领导搞出了V2以及后来的发射卫星、登月,甚至没有一本专著
  • 科技人事问题。比如领导方式,人才选拔,以及国内学术界乱象,缺什么……之类的话题。这些话题中我大多不懂,但对于国内科技界目前缺鲶鱼刺头泡利,还是缺敢于实干工程的科学家,和Ta-jin Kuo老师有所分歧。
慢慢说起来比较麻烦,就直接把对留言的回复,稍微整理下贴在下面。

4、为什么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Goddard)不及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
Robert Goddard和布劳恩的老师Hermann Julius Oberth差不多,属于先驱式的人物,有前瞻的眼光,但缺乏实战的能力与高度,或者说条件。

火箭的工程性很强,只有布劳恩,科罗廖夫以及钱学森他们这种,有才能,同时有巨大的舞台,才可能达到巅峰。所以我称他们为一代【宗师】,是集大成者,走出了历史性的那几步。

罗伯特.戈达德算是先驱,但搞火箭完全是小打小闹;再看看布劳恩玩的V2等火箭,那都是国家级的大工程,技术积累相当扎实,抓来立马出导弹的。Robert Goddard的小打小闹,可以算是兴趣爱好甚至科学研究;但远不够V2的水平和级别,给他机会都未必能成,可惜也英年早逝。

同时和V系列火箭的浩大工程以及各种系统性数据、试验、积累相比,Robert Goddard的火箭太太单薄了。

5、【工程】面前,【科研】的幼稚和理想主义
恕晚辈直言,布劳恩搞成功了这种浩大工程,还介意他有没有留下专著,是很可笑的事情,也是很可怕的事情:书生气太重;如果您的JPL史真的能被高层看到的话,很可能误导了科技的大方向。

下面容我细说几句,
从您的留言可以看出,您似乎看重的科学性、以及所谓管理上理论的完美,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工程成果——这就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如果您去工厂一线干几年的话,很可能会改观下这种理想主义。

我很不愿分开谈工程和科学,但国人总是习惯搞科学的看不起搞工程的,很诡异。工程和科学有不同的地方,很多工程首先需要的根本就是【经验参数】,就是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反复试验得到的合适结果——这些【经验参数】的机理,后世的人,或者其他人可能研究分析出来;也就是所谓的专著类的东西——但工程的当时,经常是不可能写出点什么的,【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写,或者不能写】。比如金属切削的泰勒,切削试验耗费了80多万吨钢材,搞出一些管用的曲线,后世人当作理论来展开研究。

至于【宗师】,如果不是因为和布劳恩以及钱学森的关系,我都不打算列出冯卡门的——他太学院派了——您看如今的空气动力理论已经传满全球,但发射火箭的还就那么几个国家;为什么?

6、国内学界更缺什么?
至于国内的学界的低迷,缺乏泡利这种刺头鲶鱼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可能是缺乏布劳恩这种能玩出大手笔实际工程的人;太缺了,纵观科学网的工科老师,敢展示自己作品的,真没有几位,但庆幸的是可能会越来越多。

7、结束语
关于科研导向的问题,我们个人不大可能很快的左右,也没多少选择;但关于科研工作者们的科研心态与行动的问题,个人则是可以马上改变,或者选择的。

虽然大环境不够乐观,但还是能看到一些实干家们出现,也算是希望。比如科学网有小飞机、私人试验基地、自组装机器人等等,我觉得都是希望。

就粗略的整理到此吧,个人观点,欢迎拍砖交流。


延伸阅读


============================= 关于博主 =============================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访问可点链接,下同);新浪微博是@outcrop,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机电工程师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科学网大学”,欢迎加入科学网大学群组讨论、尝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639010.html

上一篇:看不惯【人生导师】
下一篇:驳【科研误国,工程兴邦】
收藏 IP: 27.44.219.*| 热度|

128 陈楷翰 陈小润 唐剑锋 吕喆 李学宽 吴飞鹏 王涛 谢强 武京治 迟菲 徐迎晓 郭保华 曹裕波 密铁宾 汤治国 刘建兴 蒋德明 徐明昆 马磊 沈海军 李仕杰 李子欣 吴浩宇 赵宇 翟远征 杨宁 周文博 禹荣明 刘继顺 孔梅 杨正瓴 梁建华 李方和 梁才 蒋迅 李培光 黄磊 程和平 陈桂华 刘淼 曹利军 杨肖 魏武 陈沐 毕重增 范丁丁 陆俊茜 张鹏举 余海涛 王应宽 刘瑞亭 翟自洋 黄宁燕 赵凤光 董焱章 淡松松 蔣勁松 马瑞 程才 靳强 王修慧 韩枫 张良禄 毕海胜 武夷山 张骥 张琪涣 惠小强 王正庆 徐耀 曾新林 彭海杰 康路阳 李宇斌 陈小斌 刘伟 李天成 苏金亚 朱晓刚 王淳 蒋新正 王春艳 唐凌峰 李毅伟 庞永奇 陶健 王枫 蒋永华 黄潇 余世锋 朱亮 褚昭明 占礼葵 赵勇 陈苏华 李政江 王金旭 姜永进 刘钢 方维维 刘洪 代恒伟 wgq3867 yuyuswh geilibu zhanghuatian greenmoon12 yunmu renemengfei yinglu zhangql1014 wooko zzjtcm truth21ct chaos14 luyouwen z0376 ging1990 fdd096030079 xindaxiang2 hillyuan lilojoan zoukill qiannianshu liangqiang xuyiganghz xqhuang questio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