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ong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nGong1

博文

诞生于1999年的数学理论-SLE简介 精选

已有 19499 次阅读 2015-11-25 18: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LE理论

                       向开南 2014年10月于天津

  为研究复分析中著名的Bieberbach猜想,C. Loewner于1923年引进了描述单参数共形映射形变的Loewner Evolution (LE)并且用它证明单叶函数的第三个Taylor系数的绝对值不大于3。LE在de Branges上世纪80年代完证Bieberbach猜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共形映射是复分析中一重要的研究领域; L.V.Ahlfors(Fields奖、Wolf奖得主)、L.Carleson (Wolf奖、Abel奖得主)等均深入地研究过此类映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形场论(CFT)已成为一理论物理与数学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要物理分支。至今它仍然在高维量子场论的发展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CFT角度出发,许多物理学家预言或猜测:诸多来自统计物理的2维临界数学模型具有共形不变性(共形不变Scaling极限);这些模型包括渗流、自回避游走、Ising模型、 FK模型与 O(n) loop模型、去loop随机游走(LERW)、均匀展开树(UST)等。从1994年开始,一些数学家如Wolf奖得主R. Langlands等试图从数学角度理解2维统计物理模型-渗流的共形不变性。

为研究前述共形不变Scaling极限,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这些极限是怎样的数学对象;1999年O. Schramm(SLE理论开创者,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年ICM 1小时报告者,Ostrowski奖、Polya奖、Henri Poincare奖、Loeve奖等得主)引进SLEκ并回答了这些极限只能是某SLEκ,这里κ是非负常数、SLE表示Schramm-Loewner Evolution。粗略地说,SLE是平面上具有共形不变性及一定Markov性的单参数随机曲线族。注意引进SLE的原始动机来自于寻找G. F. Lawler 1980年引进的LERW的连续版本模型;共形不变平面随机曲线的研究可以回溯到P. Levy 1946年的发现:复布朗运动的共形不变性。

自此以后,SLE理论成为一个吸引了一大批国际顶尖数学家、物理学家的重要数学领域、物理领域。该理论由概率论、复分析、2维统计物理、量子共形场论、重整化群、组合数学等相互作用而产生。P. Lax(Wolf奖、Abel奖得主)(2008)在阐述数学与物理的关系时,将SLE作为数学、物理相互影响、促进的典型例子。SLE理论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情况如下:G. F. Lawler (美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45分钟报告;S. Smirnov(2010年Fields奖得主)与W. Werner(2006年 Fields奖得主)2006年45分钟报告、O.Schramm 2006年1小时报告;S. Sheffield(M. Loeve奖得主)2010年45分钟报告,B. Duplantier 2014年45分钟报告

目前已知:三角形格点上的临界渗流的单个界面的共形不变Scaling极限为SLE6,LERW的共形不变Scaling极限为SLE2、UST的共形不变 Scaling极限为SLE8,Harmonic Explorer与高斯自由场的共形不变Scaling极限分别为SLE4与它的一个变形版本,Ising 模型与Ising random cluster模型的共形不变Scaling极限分别为SLE3与SLE16/3。大量统计物理模型的共形不变性还缺乏严格的数学证明。注意假定离散临界统计物理模型具有共形不变Scaling极限往往是共形场论的出发点。因此对SLE理论而言,最有意义通常也最困难的问题或挑战是证明2维临界统计物理模型的共形不变性。

在此领域中,还有大量的重要的公开问题或猜想有待于有志气的数学家去攻克。例如,在介绍W. Werner获Fields奖工作的文章(Notices AMS. 54(2007),no.3,388-404中,H. Kesten(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学家大会1小时与45分钟报告者)提到的自回避游走模型(SAW)的共形不变Scaling极限的存在唯一性问题;它的解决将回答60多年前物理化学家、近30年前物理学家的惊人预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87789-938539.html

上一篇:我的事业:学生部分(重发)
下一篇:诗歌一首:谁--给L姑娘
收藏 IP: 60.25.11.*| 热度|

1 徐传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