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明代大航海越过非洲南部的铁证

已有 11177 次阅读 2015-2-24 21:10 |个人分类:科学正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好望角, 地理大发现

明代中国人已经绕过非洲南端,到达美洲,证据很多,这里再举一些例子。

现代西方地图上非洲最南端名为Cape Agulhas。 Agulhas,西班牙文意为“针”,但是附近地理并没有针状岬角,也有一说与指南针有关,如何有关,其义不明。


相对位置,《坤舆万国全图》上标有“罗经正峰”,意思很明显,是用以校正罗经的山峰。



《坤輿万国全图》标示“罗经正峰”。


罗经(经唸庚)就是指南针,中国的罗经,除了一根针和东南西北以外,还有多重刻度,显示细微的方向。假如西方知道与指南针有关,地名应该包括指南针(brújula,西班牙语;bússola,葡萄牙语),Agulha只是针,不是指南针,所以是误译。







地球的真北与磁北并非完全一致,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真北与磁北会有差异,这个偏差的夹角名为磁偏角magnetic declination。




每年,这个角度会偏差不同。美国地质测量局(US Geological Survey)把1590-1990年的磁偏角画成图表。虽然缺乏1590年以前的数据,最早的数据显示正是这时期,真北与磁北刚刚重合。



(以下动态图无法载入此文,请直接从链接提取)

http://geomag.usgs.gov/products/movies/index.php?type=declination&format=gif 



http://www.historicalatlas.com/mag/magframes.asp


中国人航海经验丰富,很早就知道磁北并非真北。因此,《坤舆万国全图》把这里的山峰命名为“罗经正峰”,表示在这里,这个时期,真北与磁北重合,完全合理,这清楚表示明代人已经到达非洲最南端。西班牙命名“针状岬角”即使有指南针的含义,也是不明所以,缺乏解释的,唯一可能是得自中国的部分信息。

(由于评论的提示,这里再加一段反证:假如是中国人翻译自西方地图,是什么情况?葡萄牙人首先命名“Cabo das Agulhas”(针状岬角),中国人误会了,把针翻译为指南针,还用这地方校正罗盘,而刚刚好,真北与磁北也是这年代在这里重合。这解释合理吗?)


除了“罗经正峰”,《坤舆万国全图》的“大浪山角”也是正确的命名。这里常年经受由西到东的南大西洋海流,风大浪高,故名。


好望角,西方初期的命名为“风暴角” Cabo das Tormentas(Bartolomeu Dias 1488),但是“风暴”是暂时性的,"大浪”是经常性的, “大浪山角”更符合当地地理,西方的命名应该是从中文意译而来。好望角Cabo da Boa Esperança 是后来改的名字,更加失去原来的意思。1570年的《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上,没有“针岬角”,只有“好望角”,错置于非洲正南端。



《坤舆万国全图》的“罗经正峰”才是正南端,“大浪山角”在非洲正南偏西的地方,与今天的地理吻合,而《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是不準确的。假如《坤舆万国全图》是抄自《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不可能抄自错误的信息,反而正确。《坤舆万国全图》还有许多比《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正确的例子。事实上,是《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得自原来中国的《坤舆万国全图》,而只有片面的信息。

上述的分析完全打破《坤舆万国全图》抄自1570年《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的学说。

本博客有大量证据说明《坤舆万国全图》其实是1430年代中国人绘制的,证明郑和时代中国人已经绕过非洲南端。利玛窦於1602年呈献万历的地图,是原来中国测绘的地图,加上若干西洋命名的地名,引起误会,以为是西方的作品。西方在肯亚发掘到永乐通宝,不应视为稀奇,只不过证明早已知道的事实。

中国人至今沿用的“大西洋”一词,西方地图从来没有。明代中国经过非洲南部,一定要越过大西洋,到达彼岸,才知道大西洋大于小西洋(印度洋),因而命名。明代中国人到达美洲,《坤舆万国全图》是铁证,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事实证明明代中国人才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行者,西方不过是按照郑和时代的信息,按图索骥。

再次盼望中国历史学界人士,別再重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错误理论。认真认识中国明代航海科技曾经是领先国际的事实。地理学、地图学实际上是中学西渐,不是西学东渐。最重要的是,通过史实的更正,争回民族自信和自尊。


原创原载新浪网,李兆良 2013年4月17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57879f0101fv9w.html

(此文可以鏈接,不許轉載

请看本博客其他文章:地理大发现,科学正史,地图学等栏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69936.html

上一篇:阿炳(华彥钧)、二胡与我
下一篇:空气雾霾易治,心灵雾霾难除
收藏 IP: 71.66.252.*| 热度|

27 戴德昌 姬扬 徐磊 檀成龙 吕洪波 蔡小宁 吕喆 武夷山 汪育才 陈飞 汪晓军 黄仁勇 庄世宇 鲍得海 唐自华 田云川 侯成亚 梁亮 杨新铁 辛晓十 马德义 吴世凯 秦伟 laijianshan FORECO rfm2007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