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李兆良:學書浅谈(旧文重贴)

已有 5163 次阅读 2015-2-13 21:32 |个人分类:书艺书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生活, 书法

学书浅谈

李兆良


为什么搞科学的会喜欢书法?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在电子信息好象要取代书写工具的时代,书法还能维持人的兴趣吗?还值得花时间学吗?我就以一个半外行人来探讨一下吧。


学书法的历程


我记得开始学书是小学一年级的事情。同学拿着毛笔老绉眉,我却“甘之如饴"。还不懂得什么是好书法,在墙上写大幅某种药品广告的书匠也吸引我看半天。看电影字幕,演员表也使我羡慕不已。现在想起来当然可笑。实际上那的确是我对书法兴趣萌芽。家里在阁楼藏了一些老扇面,书牍,老一辈只是当古董藏着,不太欣赏。偷偷翻阅它们是我每天的日课,那是六,七岁的事了。回想起,我还清楚记得那各种书体,后来也成了我的範本。


真正启发我认真学书的是一位中学的中文老师。他用薄薄的连史纸摹了一段道德经送给我。后来家里又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本题为“王右军道德经"的旧帖,成为我一生书法的导师(已放在本博客网上)。后来知道那很可能是赵孟頫的手笔,但还没有赵的媚软态。可能是老师暗地里送的。1959年买了邓散木著的“书法学习必读"和其他一些碑帖,就是我的书法老师。每本都包了书皮,再临写题簽,贴在封面。现在这些书还在书架上。其中“大唐三藏圣教序"的题簽临本,大概是十七岁时写的。现在回头看,还可以。中学时,最得意的是为一家店写了大字招牌,大概也就是那个年纪。


我唸英文中学,但大学却就读于新成立的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书院保持了创校的中国人文精神。国文是大一,大二必修课,每天上,而且每星期要用毛笔写作文,即堂交卷。当时如果我进了以英文教学的香港大学,也许就会搁笔了。我上大学是全部靠自己挣钱的。工读的工作,恰好需要我写大字海报,教二胡,编曲,指挥民乐。实在求之不得。


1969年,大学毕业,到美国后,唸的是生物化学,能接触书法的机会极少,紧张的科研生活更使到无法执笔。除了在中国留学生的活动里,写写海报,布置会场的大字以外,就几乎没有机会写。


1979年,科学院邀请讲学,第一次到北京,上海,广州。除了讲课,我还是对名胜古迹的题字最感兴趣。还特別向接待的单位建议有关部门多注意保存和出版书法方面的书籍。他们都觉得奇怪,一个在美国呆了多年的搞科学的人居然会提这样的建议。也许是巧合,两年后,果然出版了很多这类书籍。不过,我在往后十年内,实在很少机会动毛笔。


我对书法兴趣的复萌,转戾点是在1989年回到香港工作的几年。周末余暇,往往在书展与书店留连。中文大学文物馆的书法藏品,从新勾起了书法的兴趣。文具也容易买得到。有时兴至,一星期写就一刀纸。还参加了一次教职员的美术展。算我平生第一遭。为浙江庆元县成立香菇城写的“庆元香菇甲天下"竟被立了五米高的石碑。


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傅益瑶女士,她对我的书法感到兴趣,倒使我大吃一惊。傅益瑶女士是国画巨匠傅抱石的千金,家学渊源,在日本已別成一家,为佛教天台宗重要画家,其日本民间祭巨画,连日本本国画家也伏膺。有一次,她邀请我到她香港的画室去,聊天之余,著我在一张大宣纸上随便写几个字。我顺手写了王维的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她接着把字裁在中央,用淡墨淡彩绘了一位文士在松下泉边观月作背景,认认真真地画了三个小时,还题上“益瑶写景以衬"送给我。实在使我受宠若惊。先字后画,中国美术史上有吗?我没听说过。这是很大的激励。


1993年,我回美国,她回日本。偶而也通通长途电话。一次,不谋而合地,我们在阅读明儒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书,而且有意让该书更普及。傅君又提起先书后画的办法。我先写,寄到日本让她画。我挑了一些好句,写了二十多篇,留下画画的空白,每张的设计都不太一样。过了大半年,没有什么下文,我也不好问。大概傅君太忙了。没想到不久,接到她的电话,要来美国纽约画展。只给我两天通知到纽约会面。更没想到,她竟把二十六幅,一张没漏地画好,还托了,集成一册。这真是大喜望外。刚好这是2000千禧年前一年,在纽约办佛教通讯社的韦琪女士(我的小姨),正想发行一个千禧年月历,就采用了十三张。印了好几千份儿。一下就发完了。据说评语还很不错。


这次的成功,是很大的鼓励。促动了成书的决心。我学书多年,只是遣兴自娱,从未有任何成书的想法。傅君竭力鼓动下,我基本上在两天内把一百多条“菜根谭"选句写完。傅君也很快把画完成,又找到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赵昌平先生亲自写助读。我主要花的功夫倒是翻译成英文。古文典故多,要翻成给英语人士看得懂的并不容易。要使语句典雅,接近英语文学创作更是很大的考验。2002年4月终于出版。在半年以内居然三次印刷,发行了近三万册,是始料不及的。去年到上海,发现它居然摆在书城畅销书柜台上。一本有画,书,英译的中国古籍,大概不常见吧。“菜根谭"是我平常练习比较喜欢的书。明代哲儒洪应明深入浅出的语录,把中国儒,佛,道的精义,以短短的偶句融成一书。在年轻时代是不容易理解的。今日却品尝到此书的真味。能成书与读者分享是莫大的快慰。



1993年,也是国际联网始用后,我办了个网站,后来命名“亚洲风"(asiawind.com)。设有国际网上第一个书法站。主要给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书法的特点。因而结交了一些网上喜爱书法的朋友。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要求转载我的书法简介。也有英美的出版商要求我为封面题字。这些朋友来至美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日本,伊朗,甚至黎巴嫩。“菜根谭"也辟了一个网页。加拿大卑斯省SimonFraser大学的林思齐国际交流研究所所长还选用了我们的“菜根谭"作他们网页的封面设计。


说起国际联网,我还办了全球第一个客家网。宗旨在鼓励海外华人寻根,团结互助。客家人大概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华人,也是乡土观念最重的。这网站成了散居世界的游子寄托思乡情的主要网站,大英百科网列为该条目的首选。我为网题了一副对联:“海外作客,心怀故国思源远;天下为家,手挽新知继流长”。把“客家"二字和客家祠堂常用的横额“源远流长"镶进去。不计平仄工整,只求达意。客家朋友们很高兴采用它。我得声明,办客家网的目的绝对没有偏颇任何族类的意思。


另外,我还想提一下比较特別的经历。

2002年俄州德顿城的中国之夜演出中,我尝试用水和拖把在水泥地上写十尺见方的字。效果不错。此外,最近在一场舞蹈演出中,题为“笔歌墨舞",我在台上写,投影在背景上,两位舞者按照书法传达的感情,即兴舞蹈。其中一位是对中文一点认识也没有的。这项演出,竟非常受欢迎。可见书法本身的墨象和运笔的动作,也有字外情,超越语言的障碍,没有国界。


学习书法的裨益


回到原来的问题:为什么学科学的会喜欢书法?


其实,以什么为专业,理还是工,还是文,确是我早年的困扰。对文与理均抱同等兴趣,很难取舍。选择了生物化学,在科研方面作出一些小成绩,还是无悔的。虽然因此与书法少了点功夫,二者其实也是有互动。


书法首先是一种意志锻炼。眼高了而手还没高的当儿,是挺痛苦的。在这时退缩,就永远达不到目标。科研试验也一样。每次失败都是成功的一个立脚点。每次写得不好,得科学地分析一个为什么。下一回,就会进步。练习书法的过程,也就是磨炼意志。


书法第二个好处是艺术审美力的培养。科研之余总得调剂一下。艺术的鉴赏力,也是提高直觉,宏观的营养剂。

科研需要系统性,属于左脑的活动。艺术的直觉性属于右脑的活动。两方面并用,才好平衡智力的发展。有时候直觉与宏观性对科研更重要。这种直觉与宏观性不但省去好多弯路,也起了人格培养的平衡作用。除了书法,我也拉二胡,练习太极拳。这几种表面毫无相关的活动,其实有很多共通处。阴阳平衡对比,不就是艺术形式的基本吗?拉二胡的强弱高低,打太极的快慢屈伸起伏,不就是道德经的精义吗?二胡的运弓与书法的一波三折,太极的拳掌步的虚实与结字布白,还有活动中的呼吸的确也对写书法有助。因此练习书法与其他艺术活动也起互相促进的作用。张旭的草书,不是因观孙大娘舞剑而触发的吗?


书法的练习是增强记忆力的好方法。汉字字形,笔序,有一定的法则,不可随便。在外国多年,不忘中华文化,练习书法是最好的帮助。一般人懂600到1000汉字就可以看懂报纸。可是写书法还要篆,隸,楷,行,草各体。不提高记忆力行吗?


在记忆力以外,书法又提高创造力。每个人的性格,经验决定他书写的习惯,形成一种风格。“欲书,必散其怀抱",“书者,舒也。",“书如其人"都是书法与性格培养最好的写照。记得早在中学时代,我为一位同学的父亲相字,当然只给同学说。我分析的结论,连同学也吓一跳。他对父亲的了解还没有我从他的字迹认识得清楚。


最重要的一点是书法对道德培养的意义。写书法,一定有内容。选择一些有激励奋进,或者敦厚祥和的诗词文章作为练习,日久熏陶,是心身健康的上等补药。中国书法,不只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我愿意介绍给其他朋友一同分享。


中外艺术发展的巧合


中外艺术发展史上的许多巧合,是我向不懂中文的人解释书法妙处的钥匙。


中国书法的篆,隸,楷,行,草与西洋艺术里的建筑,绘画,音乐发展不谋而合,是值得惊讶的。証明人类审美观的一般性。篆书,如巴赫的殿堂式的规则而深遽的图案美。隸书,如莫扎特的变化多端,而仍是法度严谨。楷书,如贝多芬的工整而强弱对比分明。行书,如德彪西,肖邦的流畅与莫测。草书,如爵士音乐的自由无拘。于美术来说,就等于中世纪的工笔,写实派,浪漫派,印象派,超现实派等的替更。因此,接触其他艺术领域,往往无形中有助个人书法的体会和发展。当然,在每个时期和流派的建筑,美术,和音乐还有很多个人的风格,可以比较书法,就让读者自己去推敲领会吧。


学习书法的体会


在没有时间,也没有名师指点下,如何学书法?我的历程不是专业书法家走的路,但却是一般人最典型的情况。所以还是值得谈谈。没有时间动笔,经常看碑帖是最好的办法。从甲骨文,金文,隸书,楷书,行书到草书。从先秦到现代,有很多东西可以学。有些书法,粗看很別扭,细心品味,却其妙无穷。一些工整纤媚的作品,反而不耐看。中国书法发展了很长的时间,许多经验总结,值得借鉴。真正学习写字,师古比师今要好。一般学书从唐楷开始是可以的,但不能忽略汉隸,晋人书法,和北魏。


唐楷还是从隸书和魏碑来的。王羲之是许多家的始祖,他的书法也含隸意。学赵孟頫不如学王。学好王,再去考虑要不要学赵,还不晚。一开始就从明清入手,舍本逐末,是无法得其元神精华的。在专攻一家之余,要旁猎各家。日久浸淫,必有所得。光学王,不去旁涉各家,就不能有创意。千家米,煮一锅饭,是创的根源。没有根底,不学楷而硬凭爱好 写草书,是终归要走更长的路。读读一些书法理论,比自己瞎闯要经济多了。这些都是迷途知返的过来人语。还有一点很有趣的是,刻印章对增强腕力有奇妙的效果。我的经验是,刻过印章后,字的成熟性大大提高。除了腕力以外,印章讲究的布白,大概也能提高章法的认识。我很欣赏一位书评家提的“观,临,养,悟,创"这五个阶段,是学习任何事物很好的要诀。最终是达到创,要有新意,有个性,有特点,谈何容易。而人与书永远在变之中。所以书法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路,“人书俱老"而已矣。


现代书法与超现代书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段对传统古典文化极端怀疑,反抗,排斥的时期。书法的发展也因而受到一定的抑制。然而,书法并没有因此被摧灭。这时期一过去,书法又蓬勃起来。不过,人才继承的断层,的确是受到影响。近来,商业化的催生又使书法也受到揠苗助长的池殃。书法是需要发展,创新的。在摸索前进中,百花齐放是好事。以书法出发的抽象画,应该是画而不是书。完全离经叛道,彻底拋弃一切传统,美其名为“超现代",哗众取宠,对书法会造成一定的坏影响。特別对那些不懂书法,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更起误导。为投其所好而以拙劣的书法帮外国人刺花,在文化上造成的遗患比肉体上的更深。个人书法的发展,需要年年月月的浸渍,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最近几则文化新闻,都跟书法有关。北京,上海主要的博物馆花巨资购回两项古代书法的精品:“出师颂"与“淳化阁帖",实在令人鼓舞,也应该是对不在乎传统基本功者的提醒。


结语


我不是学院出身的书家,也从来没有什么名师指点,只是热爱中国文化,花过一些业余时间在墨香中,充其量是书法爱好者而已。多年的浸润与个人的经验,也积累了一点审美的观点。对参加书法比赛,被邀入“名人录"总怀戒心。要不是杨皓兄多次鼓动,就不会大著胆子写这篇拉杂的文章,更不妄想办书展。凭著战战兢兢的心情,把过去的经验作一个大胆的汇报,能得到一些老老实实的批评,在鞭策中进步,也就是我最大的期望。


李兆良

2003。11。6於俄州哥伦布市


【原文载纽约出版的《美国文摘》,放在新浪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57879f0100qi4r.html  看到科学网的同好,贴来这里存档,並改用简体字,方便读者。】


其他书艺书道文章:

世事如棋局,不着得才是高手;人生如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

求真务实除伪史臻道循理著新篇 - 从头再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清华水木站书法网把我当古人

书法、书艺、书道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第八》李兆良书

李兆良:學書浅谈(旧文重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67876.html

上一篇:北京大学讲演视频 - 明代测绘世界
下一篇: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第八》李兆良书
收藏 IP: 71.66.252.*| 热度|

7 姬扬 科苑往事 姚攀峰 秦旅 许培扬 蔡宁 rfm2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