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美洲出土永乐通宝

已有 12405 次阅读 2014-8-20 11:53 |个人分类:科学正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美洲, 明代, 郑和, 永乐通宝

目前知道美洲出土的永乐通宝,至少有三枚。

2011年11月,加拿大在育空谷(Yukon Valley),发现了一枚康熙通宝(1667-1671铸),黄铜制造,含铜60%,锌40%。评论说中国人可能1898年代寻金热以前就来加拿大。康熙铜钱在美洲原住民中很普遍,康熙通宝流通于墨西哥-马尼拉帆船贸易线的时代,有可能在美洲西部找到,这则报导已经不是新闻。

更大的新闻,却是附带的报导谈到1993年在育空地区的河狸溪(Beavercreek)曾发现一枚永乐通宝。如果是马尼拉-墨西哥航线贸易带来的,为什么带两三百年前,已经不流通的货币?如果是清朝的人带来的,为什么只有康熙与永乐的铜钱,没有中间两百多年的货币?与墨西哥贸易的铜钱,如何跑到加拿大极北的地区?

与永乐通宝一起出土的,还有猪骨头。育空地区在北纬60度,以前从来没有猪。中国是第一个驯养猪的国家,六畜之中,猪是特别重要的食物,尤其祭祀,是大三牲(牛、羊、猪)小三牲(鱼、鸡、猪)唯一相同的。中国南方今天还是以烧猪祭祀。郑和船队的船带鸡、猪、狗,是有据的。郑和虽出身穆斯林,对此并不忌讳。

http://www.yukon-news.com/life/25638/




2007年,美国西部俄勒冈州,有人发现了永乐通宝,应该是轰动的新闻,却没有任何报章宣传。发掘人只是在一个寻宝的网站上写了一篇报道。另外一位看到报道,也把他收藏的永乐通宝亮出来。


俄勒冈出土永乐通宝与真品比较

http://www.treasurenet.com/forums/today-s-finds/70600-holy-cow-my-oldest-coin-date-1408-1424-d-update-new-pics.html


发掘人说当地海岸曾经有大量的中国钱币,给当地的Wishram族土人利用做装饰,收藏了许多中国铜钱。 《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名、地理准确标示Anchorage,Juneau, 及Mount Ranier等地的地理並命名,这些地理是欧洲人19世纪才知道的。证明明代中国人到过阿拉斯加,华盛顿州,俄勒冈州,比西方早450年。

美洲土人这种风俗估计应该是从明代开始的。郑和家乡云南的苗族、彝族都有把财富作头饰的风俗。



俄勒冈出土的永乐通宝,在永字上方有洞,就是穿作头饰用。洞打在正上方,所以打洞的人认得汉字。

此外,Tlingit族人把中国铜钱作甲胄。甲胄和头饰的铜钱有清康熙以后,18-19世纪的。有关方面不愿意提供文物作鉴定,无法得知全部钱币年代。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via Bard Graduate Center.
http://www.smithsonianmag.com/arts-culture/a-history-of-sequins-from-king-tut-to-the-king-of-pop-8035/#rRtJepxLslHHm527.99


美洲西北部出土明代铜钱只有永乐。为什么?宣德通宝在1433年才开铸。郑和1430年已离开,他们带的还是永乐通宝。以后大航海终止,到清朝才通商,因此没有宣德以后的明代钱币

这些新闻,西方都不予报道,或者轻描淡写。第一,对中国历史不熟悉,以为是寻金热的华人带来。第二,知道中国历史,更不会张扬。连中国人也不觉得惊讶,无人追究。只有有心人碰运气才看到。这是为什么明代人到达美洲一直没有证据公开。

除了永乐通宝,美洲西部还有其他旁证 - 五花马,和平族的笄禮,亚利桑那州的中国铜铃,以汉语命名的地名等,這裏不能详述。

永乐通宝在美洲出土,可以确定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到达美洲西北部。详细分析请看拙著《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20862.html

上一篇:青花民窑碗在美國第一殖民地出土
下一篇:科学与历史
收藏 IP: 107.214.137.*| 热度|

23 赵建民 吴世凯 郑小康 杨国力 冯珞 白图格吉扎布 张忆文 姬扬 陈志阳 吕喆 关法春 田云川 孙学军 张晓良 史晓雷 霍艾伦 陈辉 苗忠义 葛及 zhngshai rfm2007 tuner omin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