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之“律”
武夷山
(博主按:2009年10月2日写了一篇博文,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59245.html,后来将其大大扩充修改,形成的新稿件向某报纸投稿,未获录用。现将扩充稿发在这里。)
习近平同志2009年5月13日说,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下面,我就“善读书”谈谈自己的心得。
台湾《管理杂志》2000年2月号发表了台湾杰希视野企管顾问公司策略长(CSO)王杰希谈读书的文章。他说,他每天看书5个小时!他的读书法可概括为DISCIPLINE(这个英文词的含义有多种,其中之一是“律”):
D-Detail,用心细节;
I-Initiate,自动自发;
S-Standard,最高标准;
C-Consistent,持之以恒;
I-Interest,高昂兴趣;
P-Prepare,充分准备;
L-Learn,不断学习;
N-Notice,自我提醒;
E-Efficient,有效执行。
我觉得王希杰先生概括得很好。我也想仿照他的方式,将我的读书方法概括为DISCIPLINE(律),不过,我的读书之“律”分解出的9条与他不一样:
D-Devil,书中有魔,我会被它吸引,但又要与它搏斗,以免丧失自我。写得好的书(不一定是好书),往往有很强的俘获力,使你不由自主认同其观点。但是应该注意,有俘获力的书更可能是观点偏激的,四平八稳的书很难有强烈的吸引力和俘获力。领导干部在处理问题时最需要平衡,因此,对任何一种诱人的主张都要保持警惕。
I-Innovation,读书首先要消化吸收,然后争取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这也是我国科技界目前的口号)。对于这种类型的创新,消化吸收是前提,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否则,自以为是创新的东西,有可能是人家早就搞出来的东西,甚至是已经被抛弃的东西。
S-Specialness,抓住作者的特点、内容的特点、语言的特点。例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书比较务实,没有什么高深的概念,而畅销书《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德.圣吉则比较喜欢玩新概念。
C-Copying,精彩文字要抄录下来,加深印象,这是我的笨办法。我曾经准备了十几个笔记本,分别记录科学学、情报学、管理学、自然科学、语言学(含翻译)、文学、外语等各类内容。后来发现,这样做不理想,一是分得太细,用起来不方便,有时需要翻检好几个笔记本,才能找全我需要的资料;二是使用量不平衡,比如“科学学”两本都记完了,“文学”那本记了还没有几页。于是,我就“合并同类项”,现在基本上将笔记本分为四类:科学元勘(科学计量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科技政策学等)英文文献、情报学英文文献、杂类(含前两类以外的所有学科)英文文献、所有学科中文文献。这一分类的“粒度”对我比较合适,故坚持至今。
I-Inspiration,千万要捕捉住读书时产生的灵感。读书状态好的时候,可能妙思泉涌,灵感奔流,要赶紧记下最关键的思路要点,这样日后可以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否则,灵感就像罗大佑的歌《青春舞曲》所唱的“青春小鸟”一样,“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会来”。
P-Peer,与同道交流。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人仍旧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主意,我有一个主意,交换以后,每人都有了两个主意”。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同事、朋友交流一下,是相互受益的乐事一桩。我现在还在科学网开博客,交流读书心得的圈子更大了。
L-Linkage,注意学科与学科、古代与当代、外国与中国之间观念上的联系及差异。林语堂说他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确实,他通过比较东西文化,获得很多真知灼见。毛主席说,文学艺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觉得,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除了文学艺术外,还有很多东西,包括管理思想。在“用”的过程中,必然要识别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N-Novice,阅读时,永远把自己作为一个新手,持虚心求教的态度。虚心,才能吸收、纳入。自满,则一是不肯读书,二是会动辄将别人与自己想法不合的观念斥为歪理邪说。结果,什么新思想、新动向也没能掌握。
E-Elasticity,保持思维的柔性,如孔子所说的那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们有“书呆子”的说法,所谓书呆子,就是不知道将书中内容与所处现实环境结合起来,而是僵化地以书本为圭臬,缺乏柔性。我们也有一个成语“刚愎自用”,说的是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执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凡是不爱读书,或者带着固有观念读书的人,最容易刚愎自用。 保持思维的柔性,是抵御刚愎自用恶习的利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