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谈话艺术与“化痰”艺术 精选

已有 4175 次阅读 2012-1-7 08:08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谈话艺术与“化痰”艺术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201215日)

 

20116月,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环保生物学家Brendon Larson的著作《环境可持续性之隐喻: 重新定义我们与自然的关系》(Metaphors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Redefining Ou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在此书中,他探讨了语言在科学事业中,尤其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功能。他说,“隐喻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关键要素”。

他反复强调,语言自身是一种认知理解的方式。他说,“仅仅有事实是无法传播的”,因为科学家所使用的语言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文化,而隐喻是传播管道。用于传达思想的语言与受众的世界观之间会发生“谐振”。除了科学家赋予一个隐喻的那些意义外,这些词总带有自身的日常意义。因此,隐喻的技术含义与日常含义是分不清的,科学与社会是浑然一体的。他希望,“科学家对自己选用什么样的隐喻要负责任,公民则要负责学习如何对科学隐喻做出解释”。

例如,他提出了“反馈隐喻”的概念,就是说,一些科学隐喻蕴含着社会价值观念,这些隐喻从科学家这里“流回”社会后,又进一步巩固了那些价值观念。有四种反馈隐喻特别要紧:进步、竞争、DNA编码和入侵式毁灭。他发现,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这四种隐喻巩固了已有的价值观念,即进步论的理想主义、竞争性的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基于恐惧的军国主义。比如,你采用了“物种入侵”的隐喻后,由于人们对入侵非常恐惧,就可能采取“坚决消灭侵略者”的对策,采取一些无情的、过激的措施,但结果对生态恢复可能反而是不利的。

他说,隐喻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有时候,某种隐喻所承载的世界观是如此顽固,以至于妨碍了人们的讨论与探索。他举例说,他写的第一篇讨论物种入侵生物学中“恐惧”观的论文投到一个期刊后,被编辑部立刻拒稿,理由是:保护生态环境是头等大事,没必要纠缠于一些词的语义。

经过上述讨论,他建议说,所有科研人员的培训过程中,都应包括关于语言应用和隐喻研究方面的课程,他们不仅要意识到数据的威力,还应明白语言的威力。他说,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诗人,他们不仅要对自己采用的隐喻修饰润色,更重要的是,要将隐喻的意义推向一些新的范畴。

总之,虽然单靠语言是无法拯救地球生态系统的,但是,谈话(conversation)艺术能够导致更好的生态保护(conversation)艺术。由于conversationconservation这两个词,只是vs这两个字母颠倒了位置,那我们就不妨将以上那句话重新翻译一下:谈话艺术能够导致更好的“化痰”艺术。将自然界中的污染给清除掉的过程,便是生态系统“化痰”的过程。

 

参考文献

Nancy Golubiewski Mind Your LanguageScience, 5 August 2011333: 700-7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26594.html

上一篇:《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出版基金项目选题指南及申报公告
下一篇:陆欣义父母的“致谢”(代发)
收藏 IP: 219.142.129.*| 热度|

29 杜建 刘全慧 许培扬 刘艳红 吕喆 井然哲 张志东 李学宽 郭向云 陈湘明 韩健 赵凤光 张玉秀 魏瑞斌 曾玉亮 刘用生 李伟钢 张莹 吴吉良 张焱 刘海猛 吉宗祥 孟津 卫军英 赫英 平果 wgq3867 crossludo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