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回归不足现象及原因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乌云其其格、潘云涛、赵俊杰、赵伟、胡红亮武夷山
(发表于《学习时报》2008,12,15,发表时比现在的版本略有删减)
近年来,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有了很大的跃升,特别是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根据2008年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46万,略高于美国的4200万,低于欧盟的5400万,已经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但是,中国还远远不是一个人力资源强国,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还严重不足,远不及发达国家。
中国在世界科技人才竞争格局中一直扮演着“人才输出国”的角色。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深造,其中有不少人在美国以及其他科学技术强国成长为一流科学家,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滞留国外,至今未归。
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是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对于当前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就必须培养和吸引大批国际一流人才,吸引更多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归,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
1.华人高层次科技人才大量滞留海外
科技论文的高被引状况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同时也可以看出高被引作者的科技水平。我们根据SCI数据库统计了1997-2006年10年间全世界发表论文的作者情况。在这10年间,共有300万人发表论文,按22个学科领域分类,排在各学科被引次数前1%的作者共有5万人。各学科排在前250名上下的高被引作者,全世界共6097人。这部分人可以看作是世界顶级科学家。当我们以作者发表论文时所属的机构进行统计时发现,美国排在第一位,有4016人,占总人数的65.87%;英国排在第二位,为473人,占总人数的7.76%。中国排在第16位,有19人,仅占总人数的0.31%, 但其中来自香港的作者有15人,也就是说我国大陆科技人员进入世界各学科被引次数前250名的仅有4人。
表1 各国(地区)进入各学科被引次数世界前250名的作者分布
|
国家(地区) |
人数 |
比例% |
1 |
美国 |
4016 |
65.87 |
2 |
英国 |
473 |
7.76 |
3 |
德国 |
260 |
4.26 |
4 |
日本 |
257 |
4.22 |
5 |
加拿大 |
184 |
3.02 |
6 |
法国 |
159 |
2.61 |
7 |
瑞士 |
113 |
1.85 |
8 |
澳大利亚 |
111 |
1.82 |
9 |
荷兰 |
98 |
1.61 |
10 |
意大利 |
82 |
1.34 |
11 |
瑞典 |
61 |
1.00 |
12 |
以色列 |
47 |
0.77 |
13 |
比利时 |
38 |
0.62 |
14 |
丹麦 |
31 |
0.51 |
15 |
西班牙 |
22 |
0.36 |
16 |
中国 |
19 |
0.31 |
17 |
新西兰 |
18 |
0.30 |
18 |
芬兰 |
17 |
0.28 |
19 |
挪威 |
14 |
0.23 |
20 |
奥地利 |
13 |
0.21 |
21 |
中国台湾 |
12 |
0.20 |
22 |
印度 |
11 |
0.18 |
23 |
南非 |
7 |
0.11 |
24 |
俄罗斯 |
6 |
0.10 |
25 |
希腊 |
6 |
0.10 |
26 |
匈牙利 |
6 |
0.10 |
27 |
巴西 |
5 |
0.08 |
28 |
新加坡 |
4 |
0.07 |
29 |
韩国 |
3 |
0.05 |
30 |
墨西哥 |
3 |
0.05 |
注:据SCI数据统计
对署名为美国机构的4016位论文作者进行进一步调查,我们找到了2350位作者的出生地信息,其中,出生在美国的有72%(1692人),出生在英国的有5.19%(122人),接下来依次是加拿大2.34%(55人)、印度2.34%(55人)、中国大陆1.96%(46人)、德国1.23%(29人)。可见,英国、加拿大、印度、中国、德国这五个国家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向美国输出的最多(见表2)。且不论华人高端人才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分布状况,仅在美国的华人高端人才就至少是中国大陆的高端人才的11.5倍。照46人占2350人的1.96%来推断,在1666位出生地不详的美国高被引作者中,也许还有30位以上华人!
表2 署名美国机构的高被引论文作者出生地的统计 总数:2350人
国家(地区) |
人数 |
比例% |
美国 |
1692 |
72.00 |
英国 |
122 |
5.19 |
加拿大 |
55 |
2.34 |
印度 |
55 |
2.34 |
中国大陆 |
46 |
1.96 |
德国 |
29 |
1.23 |
澳大利亚 |
28 |
1.19 |
以色列 |
22 |
0.94 |
意大利 |
19 |
0.81 |
日本 |
18 |
0.77 |
中国台湾 |
17 |
0.72 |
新西兰 |
16 |
0.68 |
希腊 |
14 |
0.60 |
瑞士 |
14 |
0.60 |
荷兰 |
13 |
0.55 |
法国 |
13 |
0.55 |
匈牙利 |
12 |
0.51 |
阿根廷 |
12 |
0.51 |
俄罗斯 |
12 |
0.51 |
波兰 |
10 |
0.43 |
捷克 |
9 |
0.38 |
南非 |
9 |
0.38 |
中国香港 |
8 |
0.34 |
瑞典 |
7 |
0.30 |
黎巴嫩 |
7 |
0.30 |
比利时 |
6 |
0.26 |
奥地利 |
6 |
0.26 |
西班牙 |
6 |
0.26 |
土耳其 |
6 |
0.26 |
罗马尼亚 |
5 |
0.21 |
伊朗 |
5 |
0.21 |
韩国 |
5 |
0.21 |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拥有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占全世界的一半还多,是中国的200倍。但是美国的顶级科学家中有38%是出生于外国的科学家,其中出生于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比例接近8%。如果我们用美国顶级科学家队伍中出生于某国的科学家所占比例与该国拥有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占全世界的比例这二者的比值来粗略地反映向美国的人才外流程度(该比值越大,说明人才外流越严重),则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外流严峻程度如下:中国大陆,28.0; 印度, 13.0; 俄罗斯, 5.1; 韩国, 4.2; 台湾, 3.6; 香港,1.4。中国大陆高端人才外流最为严重。
2.我国大批优秀留学人才学成不归,造成潜在的高层次人才的流失
近年来,诸多研究报告或媒体都指出“中国人才正在回流”。但是,通过一些实际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才的大规模回流形势还远远没有形成。
我国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1872年到1978年百余年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过13万。而从1978年至1991年13年间已超过13万人,胜过1872年到1978年百余年间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学生人数正在迅速攀升,截至2007年,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达到121.17万人,但回国人数仅为31.97万,大约仍有90万人滞留海外,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近年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3年首次突破两万人,2005年学成归国的人数已经达到3.5万余人,2006年4.2万人,2007年达4.47万人。1996-2007年间,中国留学人员平均回归率约为29.5%,约有70%的留学生仍滞留海外。
相对于尚留在国外的人才队伍,回流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况且,据一些抽样调查来推断,回流的人员中,已经或快要退休的人员约占15%;各层次访问学者(即未获得国外学位者)约占50%;文科类人员约占25%。[1]此外,回归的人员多数更愿意供职于跨国公司或外资企业,这实际上又进一步形成了人才的境内流失。
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的数据,2002-2005年,在美国获得科学与工
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2007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1993年在美国获得科学工
2006年,美国移民局发放的H1-B签证中有9%是中国人(仅次于印度人54%),而获得H1-B签证者中具有博士学位者的状况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占了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