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30年走出新路

已有 3010 次阅读 2011-4-18 14:09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可拓学 |文章来源:转载

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30年走出新路

 
从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科学共同体总结会议上获悉,可拓学研究者经过30年的努力,创立了可拓学的理论和方法,建设起一门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 为我国原创学科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科学共同体总结会议于4月9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他们是长期从事可拓学研究的可拓学学术委员会主要成员和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工程研究所的专兼职研究人员,会议总结了可拓学创立以来的研究成果,规划了可拓学今后的发展蓝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1983年,我国学者蔡文在《科学探索学报》发表了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宣告了新学科可拓学的诞生。20多年来,从一个人发展成一支海内外研究队伍,建设了理论体系——可拓论,形成了特有的可拓创新方法,开展了在计算机、机械、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可拓工程。可拓论、可拓创新方法和可拓工程构成了新兴的学科——可拓学。
 
200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为首的鉴定委员会对“可拓论及其应用研究”的鉴定指出:“经历20多年连续研究,蔡文教授等人已经建立一门横跨哲学、数学与工程的新学科——可拓学,它是一门由我国科学家自己建立的、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
 
美国数学家、墨西哥州大学数学系主任弗劳兰丁等发表文章指出:“以物元理论为基础的新学科可拓学是由中国数学家蔡文创立的,它经历了艰难的28年。可拓学研究处理矛盾问题或者不相容问题,是世界领先的科学,它的应用范围涵盖信息领域、系统工程、管理和经济领域……“辩证处理将导致信息技术的革命——面向知识的可拓学将改革和影响网络文化。正如一些先驱数学家所做的,将重新定义数学的范围。”最近,跨国公司IBM中国开发中心和上海贝尔公司也先后邀请蔡文作可拓创新方法的报告或培训。这些工作表明,可拓学正逐步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注意。
 
在理论方面,在数学上,蔡文提出的可拓集合理论与德国人提出的康托集合论、美国人扎德提出的模糊集合论使基本集合论三分天下;在哲学上,可拓学的基元理论和共轭理论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和思想;在逻辑上,可拓学的可拓逻辑利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各自的长处,作为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推理工具。可拓集合理论、基元理论和可拓逻辑成为可拓论的三个支柱。
 
在方法体系方面,可拓学研究者建立了可拓创新方法,它以可拓论为依据,提出可操作的创意的生成方法和用计算机帮助人类生产解决矛盾问题创意的方法,是可拓论应用于实际的桥梁。
 
在应用研究方面,中国科协在2008年和2010年的学科发展发布会上发布了可拓学在计算机、管理、控制与检测、中医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关可拓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42项;国内有367家期刊发表了关于可拓学的论文。
 
本次会议总结了可拓学创立20多年来走过的道路,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需求推动下,中国的科学研究需要从跟踪式研究发展到跟踪式研究与原创研究相结合,这就需要创立新理论,建设新学科。可拓学以其特有的方法,建设可拓学科学共同体,走出了一条新路。原创学科要发展,除了建设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以外,必须花大力气发展该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才能保证原创学科的正常成长。
 
会议认为,我们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要保护和发展中国原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中国不是没有原创的科学理论。五千年文化孕育的中华民族能创造新的科学理论,也能创造新的方法体系。例如,中国原创的可拓创新方法与现在推广的TRIZ方法是在不同的国度,都经过很长期的努力分别发展起来的,它们异曲同工,但可拓创新方法有更广的应用范围、更多的操作方法和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在推广外国人提出的TRIZ方法的同时,也应推广中国人原创的可拓创新方法,它不但支持技术创新,而且支持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等。
 
会议还讨论了可拓学今后的发展规划。
 
(本报记者郑培明/摄影报道)
 
《科学时报》 (2011-04-15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34570.html

上一篇:不可翻译的两个小例子
下一篇:[转载]许渊冲:忆锺书师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4 吴吉良 黄富强 许培扬 vigorous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