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处处有亲人》年画。
一幅年画
串起“亲人”半个世纪的牵念
5月1日,宣化万柳公园,天空湛蓝,阳光和煦。
阔别宣化多年的小曦浩陪着母亲刘雅珍特意从北京赶来,与46年未相见的“亲人”周振清相聚。46年前,一幅《祖国处处有亲人》的年画,串起了军民鱼水情深和对祖国的歌颂。46年后,这幅年画带着牵念,再次“穿越”时空,让主人公与创作者再相见。
感动往事 |
1971年3月28日,一块写有“沈阳到宣化”的布条,缝在了6岁女孩小曦浩的外衣上,这是她第一次“独自”踏上旅途。当时,小女孩一直住在沈阳的外婆家,妈妈刘雅珍则在宣化铁厂基建处工作,因为工作繁忙,她没有时间去沈阳接孩子。为了让孩子早点回到妈妈身边,舅舅决定托人将孩子带回宣化。于是,舅妈在小曦浩的外衣前缝上布条,写明两地家长的姓名和住址。
那时候铁路有规定,身高1.1米以下的儿童是不允许单独旅行的,可一时又找不到适合的人送孩子,舅舅一家出于对解放军的信任,便带着小曦浩来到沈阳火车站,恰好找到一名去北京出差的解放军战士。舅舅托付他把孩子带到北京并转送到宣化火车站。这位解放军战士丝毫没犹豫,痛快的接受了这项“任务”。考虑到沿途花销,舅舅还留下几元钱和粮票,以备路上所需。
就这样,年轻的小战士抱着胸前缝着布条的小曦浩踏上了归途。这对“临时组合”一上车,马上引起了全车人的关注。从乘务员到全车旅客,大家时不时送来小人书、糖果、食品和玩具。这一兵一娃在大家的关爱中,顺利到达北京。
此时,难题又出现了。这名战士已经到达目的地,不能继续北上。怎么办?小伙子还是“复制”小曦浩舅舅的方法,在京包线候车室内找到一位前往内蒙古出差的战士,托他把小曦浩带到宣化站。两位子弟兵在嘈杂喧闹的候车室,认真完成了“爱心交接”。小曦浩又跟着第二位解放军叔叔,踏上了开往包头的列车。
当满载爱心的列车缓缓驶入宣化站,小曦浩见到了站台上等候的妈妈。列车只停靠短短几分钟,匆忙中,第二位解放军战士将原封未动的现金、粮票交给了刘雅珍。“叔叔、阿姨,再见……”当懂事可爱的小曦浩挥舞着小手向解放军叔叔、列车员阿姨以及所有只是一面之缘的亲人们告别时,刘雅珍的泪水夺眶而出……
酝酿 轰动 |
1971年4月6日,也就是一周之后,刘雅珍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信中写道:“刘雅珍同志,您好!女儿小曦浩平安到达宣化了吗?我很是惦记……作为一名人民战士,我没有亲自护送孩子到您身边,希望能得到您的谅解……”这是一封热情感人的长信,末尾署名——解放军战士向华树。
不久,《人民日报》报道了这则消息。
当时,在宣化火车站工作的周振清看到了这条消息,有感于雷锋精神对全社会的温暖,决心用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特意向刘雅珍母女了解当时情况,并依据真实经历,与其他同事一起主创了年画《祖国处处有亲人》。
年画先后入选当年的北京市美展和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在中国美术界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连续展出两次。北京人民出版社决定将该幅作品出版,北京铁路局还请出版社增印两万张,发向全路局。1981年,在铁道部举办的第二届美展中,《祖国处处有亲人》荣获一等奖。
时光荏苒,数十年过去,周振清从宣化站调到《北京铁道报》当编辑,小曦浩母女也离开了宣化,彼此没了联系。其间,周振清曾多次托宣钢的朋友打听小曦浩母女的情况,却一直没有消息。后来,周振清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一幅年画背后的故事》,记述了创作思路和感想:
“从沈阳到宣化,行程千余里,列车需运行20多个小时,还要在北京中转换车,小女孩肯定要在车上睡觉的。我们决定展现小曦浩休息的片段,战士用背包做枕头、列车员和旅客们还在关爱着她。这样,就会引发读者的联想,小姑娘熟睡之后,人们还这么关爱她,可想而知,当她醒来时,大家是又是怎样关心她……”
“宣化在北京西北方向不远,是一座盛产钢铁和葡萄的古老山城……我当时工作在宣化,这幅年画曾在歌颂伟大祖国中发挥过作用,获得过荣誉。这荣誉应该属于张宣地区的父老乡亲。尽管我生长在北京,但23岁就调来张宣地区工作,在我心目中,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再续 情深 |
岁月的列车一直向前,不知不觉便驶入了2019年,这一天,已经85岁高龄的周振清与朋友李天才谈及此事,李天才便将宣化上谷文化研究会推荐给了周振清。3月8日,上谷文化院公众号又一次发表了这幅年画和周老师的回忆文章。
没想到,3月9日,一位网名“蔼谦”的热心读者把文章转到一个老邻居群,巧的是曦浩的一位老邻居与周振清的女儿是邻居,一发一转间,小曦皓也很快看到了这篇文章,就这样,他们再次取得了联系,并相约“五一”来宣化见面。
宣化人、宣化事和一幅年画,这个真实的故事历经近半个世纪,感染了许多人。时隔近半个世纪,大家想谈的太多,感触也很多,一句句感谢饱含了每个365天的牵念。
1957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的刘雅珍,是宣钢第一代工程师,曾参与宣钢焦化厂的设计、建设工作,也曾参加过《宣钢志》的编撰,在宣钢工作了32年。今年虽已84岁高龄,依然思维敏捷、十分健谈,还坚持每天写日记,现在和女儿生活在一起。而小曦浩在宣化、张家口读完小学、中学后,考入南开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国有金融机构,现已走上领导岗位。
“宣化的变化太大了,马路宽阔、绿树成荫,和我小时候的样子完全不一样。”小曦浩聊着、笑着,言语里满是惊喜。而母亲刘雅珍同样有感于宣化的日新月异,“人老了,总希望落叶归根,我在这里奉献了青春,宣化最让我割舍不下。当年那封小战士的来信我还留着,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找到这位向同志和跟我‘交接’的小战士,当面说声‘谢谢’!”
再见到刘雅珍,周振清同样激动兴奋,“当年小曦浩要倒两趟火车才能回宣化,现在沈阳到宣化不仅有直达车,时间还缩短了一半。今年年底,京张高铁也要通车,我这个‘老铁路’特别自豪,这不仅是对京张老铁路的致敬,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明年,欢迎你们坐着高铁再来感受古城新变化!”
大家走着、聊着,畅叙未来。它的故事与许多美好的中国故事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人与人相互信任、彼此关爱、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也一直在宣化古城传颂着、传递着……
记者:杜宏锦
通讯员:刘生录
摄影:张子彬
编辑: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