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当泡利遇上荣格

已有 12820 次阅读 2019-4-29 06:39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当泡利遇上荣格

武夷山


(发表于《科技日报》2019年4月26日)

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
(1900年—1958年)

    科学史话


    1945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因为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提出了互补性概念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的影响下,泡利认为,实在既是物质性的客体,也是形而上学的(超物质性的)客体。而事实上,他的实在观的形成还同他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交往密切相关。

    泡利与荣格不仅有着长期的交往与合作,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学术交流还催生了同时性(synchronicity)概念的问世,将科学世界与精神世界连接到了一起。

    20世纪30年代初,泡利在思考β衰变中能量不守恒的问题。他在1930年底一封写给著名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的信件中提出,可以用一个当时尚未观测到的、电中性的、质量不大于质子质量1%的假想粒子来解释β衰变的连续光谱。1932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将此粒子定名为中微子。也是在这个阶段,泡利的生活经历了一些变故,他感受到了深深的痛苦与精神危机,陷入心理绝境的他向当时也住在瑞士苏黎世附近的荣格求助。

    一开始,荣格为泡利做了400多个梦的梦境分析,再后来,他俩的讨论延伸到双方都有兴趣的其他主题。两人持续交往了20年以上,直到泡利去世。两人共同致力于通过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来探讨实在的性质。他们认为,原子和自我有很好的类比关系: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自我由处于中心地位的有意识自我和周围的无意识自我组成。

    最初将泡利吸引到荣格身边的,是荣格关于象征和原型的研究。“原型”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很喜欢的一个概念,他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而上帝创造世界绝不会胡来,而是按照一定的“原型”来创造的。泡利也十分喜欢这个概念,他在多篇文章和演讲中谈到,开普勒的炼金术理念和原型理念对开普勒的科学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泡利还发现,物理学中有许多东西与炼金术理念和原型理念有可类比性。他还认识到,量子力学的问世,使人们更有必要将实在的不同侧面加以调和。

    受荣格的影响,泡利也很关心意义。荣格的全部工作都基于一个基本信念:“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不过,泡利在这方面的表述非常谨慎,他说,虽然粒子物理学允许非因果形态的(注:在荣格心理学中,“非因果的”与“同时性的”是同义词,指意义上具有关联,而不是因果关联)观察,但对于“意义”这个概念毫无用处——也就是说,意义并非实在之基本功能,而只是人类观察者所施加的解释。

    荣格长泡利25岁,泡利事实上是他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不过,泡利与荣格交往不久,就从科学角度对荣格理论的认识论侧面提出了批评,荣格接受了批评,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尤其是明晰了“同时性”的概念。他们讨论学术问题的相关信件被收入一本题为《原子与原型:泡利/荣格往来书信选,1932—1958》的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了该书的更新版。荣格对泡利的梦的分析也成为一本书的部分内容,该书的题目是《心理学与炼金术》,是荣格作品集的第12卷,196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博主:发表时,编辑部对我的原稿进行了删减,下面是我的原稿,供博友参考。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1875-1961)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泡利与心理学家荣格的交往

武夷山


    提出了互补性概念的丹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说过:“将实在分裂为客观实在和主观实在并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他的这一想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众多思想家,包括一些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其中之一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1900-1958),他因为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泡利认为,实在既是物质性的客体,也是形而上学的(超物质性的)客体。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实在观的形成同他与著名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1875-1961)的密切交往有关。泡利与荣格有长期交往与合作,他俩的友谊与学术交流催生了synchronicity(同时性)概念的问世,将科学世界与精神世界连接到了一起。

     20世纪30年代初,泡利在思考β衰变中能量不守恒的问题。他在1930年底一封写给著名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的信件中提出,可以用一个当时尚未观测到的、电中性的、质量不大于质子质量1%的假想粒子来解释β衰变的连续光谱。1932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将此粒子定名为中微子。也是在这个阶段,泡利的生活经历了一些变故,他感受到了深深的痛苦与精神危机。1927年,他非常依恋的母亲自杀身亡。1928年,他父亲就再婚了,继母与泡利同年。1929年,泡利娶了个在夜总会表演的德国女郎,但结婚11个月就离婚了。于是,他心境极差,整日借酒浇愁,酗酒无度。他曾醉酒后被人从餐馆里扔出来,并遭到暴揍,伤了肩膀。陷入心理绝境的他向荣格求助,此时两人都住在瑞士苏黎世附近。

    一开始,荣格为泡利做了400多个梦的梦境分析,再后来,他俩的讨论延伸到双方都有兴趣的其他主题。两人持续交往了20年以上,直到泡利去世。两人共同致力于通过物理学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来探讨实在的性质。他俩觉得,原子和自我有很好的类比关系: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自我由处于中心地位的有意识自我和周围的无意识自我组成。

    最初将泡利吸引到荣格身边的是荣格关于象征和原型(Archetype )的研究。原型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很喜欢的一个概念,他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而上帝创造世界绝不会胡来,而是按照一定的“原型”来创造的。泡利也十分喜欢这个概念,他在多篇文章和演讲中谈到,开普勒的炼金术理念和原型理念对开普勒的科学体系有多么重要的影响。泡利还发现,物理学中有好些东西与炼金术理念和原型理念有可类比性。

     泡利认识到,量子力学的问世,使人们更有必要将实在的不同侧面加以调和。他在给荣格的一封信中写道:

   现代[粒子物理学]再次将观察者转变为其小宇宙中的主宰创造的小上帝,(至少部分地)拥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对观察对象拥有基本上是不可控的影响。不过,如果这些现象取决于它们如何被观察(采用什么样的实验系统),那么,会不会这些现象也取决于谁在观察它们?如果自然科学在追求自牛顿以来的决定论理想的过程中,最终抵达了自然规律统计特征的根本性“或然”阶段......那么是否就该给所有那些奇怪现象留下足够的空间,最终完全消弭“物理”和“精神”之间的区分?

   荣格的全部工作都基于一个基本信念:“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受荣格的影响,泡利也很关心意义。不过,泡利在这方面的表述非常谨慎,他说,虽然粒子物理学允许非因果形态的(本文作者注:在荣格心理学中,“非因果的”与“同时性的”是同义词,指意义上具有关联,而不是因果关联)观察,但对于“意义”这个概念毫无用处----也就是说,意义并非实在之基本功能,而只是人类观察者所施加的解释。

    荣格影响着泡利,泡利也影响着荣格。荣格长泡利25岁,泡利事实上是他的最优秀学生之一。不过,泡利与荣格交往不久,就从科学角度对荣格理论的认识论侧面提出了批评,荣格接受了批评,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尤其是明晰了“同时性”的概念。他俩讨论学术问题的相关信件收入一本题为Atom and Archetype:The Pauli/Jung Letters, 1932-1958(原子与原型:泡利/荣格往来书信选,1932-1958)的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了该书的更新版。另外,荣格对泡利的梦的分析也成为一本书的部分内容,该书题目是Psychology and Alchemy(心理学与炼金术),是荣格作品集的第12卷,196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出了第二版。


博主补记:

        谢力博主告知,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4年出版了《当泡利遇上荣格:心灵、物质和共时性》([美]戴维·林道夫 著)。早知道有这本书,我就不必费劲巴拉地编译这篇文章了。现将京东网上的该书信息贴在下面。


内容简介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的开创性工作,导致美国开发出毁灭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泡利对这一结果感到绝望,因此找到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寻求帮助。他们之间长期的书信联系,提供了一个成熟的科学家感人而独特的内心旅程的记录。他们的书信也对自那以来的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泡利遇上荣格:心灵、物质和共时性》对泡利的观点和梦做出了突破性的、清晰的解释,有力地证实了他认为科学和精神性是不可分割的这一信念。泡利和荣格远远领先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二人深知,科学和精神性的结合,对于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同时探索了原子和无意识的深处,对于理解这两个伟大的思想家如何研究“心理-物理问题”——让科学负担起道义上的责任——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

  戴维·林道夫(David Lindorff,Ph.D.),博士,工程师,荣格心理学分析师。他年轻时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加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负责操作机载雷达。林道夫在接下来的25年中,在康涅狄格大学教电气工程。
  林道夫成为名誉教授后,加入了瑞士苏黎世的荣格研究所。自1982年以来,他曾作为荣格心理学分析师进行私人执业,是新英格兰荣格分析师协会和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的成员。林道夫有关泡利对于精神、物质,和共时性的观点的多篇文章,发表在《分析心理学》杂志上。他目前住在康涅狄格州的斯托斯。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1章 物理学的良心:暴雨欲来

第2章 一千个梦: 精神的觉醒
泡利的梦境和视觉印象
聚会之宅
世界时钟

第3章 时间的双重性:战争的前奏
荣格和泡利的通信
避难所

第4章 三位一体:战争岁月(1940~1946)
科学的黑暗面
精神家园
戴着小丑帽的哲学家
三个太阳

第5章 炼金术士:救赎之路
寻找整体性
宗教裁判所
荣格学院的创始成员
倾诉

第6章 心理、物质和共时性:大同世界
圣甲虫案例
最初的梦想:时间的质量
两个世界图景
扩大原型

第7章 上帝的黑暗面 《基督教時代》和《答约伯》
《基督教時代》
《答约伯》
当泡利遇到荣格的《答约伯》
心理 - 物理问题

第8章 四个环:整体性的原型
荣格给泡利的回信
可建立还是不可建立
泡利对荣格的回应
本质的统一
三个环
心理防御

第9章 精神与物质:探索存在的秘密的两种方式
给荣格的信
荣格给泡利的回信
泡利给荣格的回信

第10章 对立双方的教训:与无意识的对话
钢琴课
给陌生人的演讲

第11章 两颗六角星及对角线舞蹈:寻找合适的密钥
给弗朗茨的第一封信(1953年11月6日)
给弗朗茨的第二封信

第12章 统一性的救赎经验:本质的统一
科学与西方世界的图景
“自然科学和认识论视角下的无意识”

第13章 统一性的各个方面:一种新宗教
第一个梦:1954年7月15日
第二个梦:1954年7月20日
第三个梦:1954年8月18日
第四个梦:1954年8月28日
第五个梦:1954年9月2日
第六个梦:1954年9月6日
第七个梦:1954年9月30日
第八个梦:1954年10月30日
第九个梦:1955年4月12日
第十个梦:1955年5月20日
第十一个梦:1955年8月12日
第十二个梦:1955年10月24日
第十三个梦:1955年12月26日

第14章 反射制造者 思考的第三者
附录A
泡利和量子物理学
附录B
泡利的梦及其他无意识表现清单
NOTE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76060.html

上一篇:羡慕高年级英语好的同学----日记摘抄831(时在初一)
下一篇:暴雨后景象----日记摘抄832(时在初一)
收藏 IP: 1.202.78.*| 热度|

25 郑永军 张忆文 刘玉仙 孙颉 谢力 史晓雷 毕重增 邝宏达 徐传胜 王安良 强涛 尤明庆 杨正瓴 黄永义 郭战胜 鲍海飞 李学宽 王芳 汪晓军 李毅伟 刘炜 刘全慧 李宏翰 liyou1983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