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17世纪的冷改变了西方

已有 5178 次阅读 2019-3-2 07:27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7世纪的冷改变了西方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9年3月1日)


 

武夷山

2019年2月,美国Liveright/Norton出版社出版了Philipp Blom(菲利普·布罗姆)的著作,NATURE’S MUTINY:How the Little Ice Age of the Long Seventeenth Century Transformed the West and Shaped the Present(《大自然的哗变:漫长的17世纪之小冰期如何改变了西方,型塑了现在》)。本书叙述了长达一世纪的气候失常如何见证了欧洲的文化巨变。

从16世纪70年代到17世纪8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下降了2摄氏度,导致洋流和海水盐度的变化,极地冰盖和冰川的生长,以及风暴、豪雨、夏季干旱、无情的霜冻等极端天气事件。本书作者利用众多气候史家、大气科学家、记者和翻译家所撰写或保留的丰富文献资料,包括日记、信函、账簿、油画、布道词等多种形式的素材,对小冰期当中欧洲的景观变化以及也许被气候变化加剧了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那时冷到什么地步?书中写道,地中海的诸多港口完全被冰封了;鸟儿在飞行中被冻死后径直坠落;冰冻的泰晤士河上建起了“霜冷集市”,集市里有摆摊的,有烤牛肉的,有酒馆,有粗俗的娱乐表演,甚至还有妓院。

在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从城堡到市场的转变”;科学实验与经验观察迎来了启蒙运动;城市中产阶级在成长;中世纪的经济生命周期模型的概念被“基于剥削的持续经济增长”的理念所替代。

起初,人们对持续寒冷的解释是:这是上帝对人类作恶的惩罚。书中写道:“每一次地震,每一次火山爆发,每一场风暴都被解释为神意的表达。”那时,与天气相关的布道“成为自成体系的一小类文学样式”。由于天气奇冷,也出现了专门表现冬季景色的一类油画作品。莎士比亚的戏剧《查理三世》中有一句台词:“现在正是我们满腹不满的冬季”。这一句似乎随手写出的台词恐怕也与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特征有关。每当冰雹、严寒和干旱肆虐,引起食物短缺和物价飞涨的时候,人们对巫术的怀疑就甚嚣尘上。截至1600年,单单德国韦斯伐里亚的一个农业小镇就将272名女子当作女巫烧死。布罗姆承认,对于迫害女巫的这些疯狂举动,“宗教冲突肯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极端天气事件、农业歉收和女巫审判之间的相关性是毋庸置疑的”。

布罗姆令人信服地论证说,在17世纪,欧洲“找到了检讨自身的新隐喻”,但他仍不愿将严酷的气候作为欧洲重大文化变革的唯一原因。在本书的跋语中,布罗姆讨论了当代的全球变暖问题,这次气候变化与小冰期那次不一样,是不可能自发地自我纠正的。既然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那么只有高瞻远瞩的、强有力的人类干预才有希望解决问题。

本书作者布罗姆1970年出生于德国汉堡,是历史学家、小说家、记者和翻译家。他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现代史博士学位,曾在伦敦、巴黎和维也纳工作,目前居住在美国洛杉矶。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发表8部英文著作,包括2015年发表的Fracture: Life and Culture in the West, 1918-1938(《断裂:1918—1938年间西方的生活与文化》),6本德文著作,法文著作和西班牙著作各1部。

尽管本书摆脱不了气候决定论的嫌疑,但是,单凭作者在资料搜集与梳理上付出的心血这一点,本书也能赢得气候史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尊重。美国《出版者周刊》2019年1月发表的一篇对本书的评论文章说得好:“尽管本书的论证不是滴水不漏,但本书对17世纪的欧洲之全方位的动情描叙还是具有诗性魅力的。”

《中国科学报》 (2019-03-01 第7版 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65096.html

上一篇:了不起的驼背工程师
下一篇:朝鲜故事片《劳动家庭》----日记摘抄812(时在初一)
收藏 IP: 1.202.76.*| 热度|

26 范振英 冯兆东 文克玲 冯大诚 史晓雷 郑永军 高建国 周春雷 吴嗣泽 杨正瓴 徐义贤 晏成和 苏保霞 刘钢 王德华 刘玉仙 张忆文 武昱 李学宽 韩玉芬 杨学祥 陈楷翰 俞立平 张小元 zjzhaokeqin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