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叉”与“错”引发的断想

已有 1635 次阅读 2017-4-14 11:29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叉”与“错”引发的断想

(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

   李荣


   小儿无意中的一句话,又引发了我的一些断想。


   那句话是有关现在孩子们的学习的———前不久,学校里刚考完了期中考试,儿子的数学又得了一个高分,但有几道被老师打了“叉”的错题,他却还是不能“释怀”,老在想着其中的“致误”的规律。那天到学校去看他,他又说到了这个事儿。我说,这算不算又上了一个台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无论高分低分,分数好像已经与知识的对与错稍稍“游离”开了,不因高分而遮掩了“错”,也不因低分而看不到“对”。


   小儿这时冒出了一句话:考卷上的“叉”与知识上的“错”,其实不是一回事。那个“叉”是与分数挂钩的,无论如何总让人不舒服;而那个“错”里面,却是包含着大大的学问,“错”是“对”之母,“错”是“对”站上去的肩膀,只要用心琢磨进去了,你会真心实意地“拥抱”这个错。叉与错,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这个话,当时听着很新鲜,却没来得及细细地想。回到家,静下心,想想实在有道理。这不仅关乎孩子学业上分数与知识的关系,在这个“数字化”的社会里,各行各业、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一切有灵气的生动的东西,都在转化为“分数”,成为一张张表格和数字,都有这个“叉与错”的关系问题。而这个问题,与我们现在十分推崇的“职业化”又颇有点儿“一脉相通”。


   如今,在行业中,在职场上,职业化好像是一个“天然正确”的用语和方向,职员要有职业精神,入职要有职业手册,岗位要有职业规范,绩效要有职业化考核。“你这个行当、你这个企业,根本没有走上职业化的道路”,那是一句分量很重的负面评语,基本就是“尚处于落后粗放状态”的意思,是不够格、不合格。自从现代经济和社会运作出现越来越多的“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之后,这种职业化的要求成了“必需的配套”,必不可少。


   西方“流水线式”的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西方思想界对其的反思,可谓是“如影随形”,始终伴随。在其发展的初始起源之时,就有敏感的思想家看出其扭曲人性的地方。至于后世这种发展方式完全展开、趋于烂熟之后,其生产与社会效率的极大提高当然是给人类历史开了新生面,但其对人性的异化程度却也是“一程深似一程”,正在大大削磨人的天然灵动的那一份灵性。各种人———公务员也好、教师也好、工程师也好、企业家也好、投资者也好,简而言之,都在为年底的那一张满是“数字”的绩效表格而努力,为“数字”而高兴,为“数字”而发愁,一颦一笑、一运思、一提笔,都在为经济和社会各种各样“流水线”上有形无形的“职业化手册”里规范得死死的“职业化条文”和数字而服务。但是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就像企业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一样,他完成一样制品,头也不抬、眼也不眨,就把它往自己的身后一放,对它根本没有兴趣、没有热爱、没有感情。以前的手工艺人,精心雕镂出一样工艺品,那是要拿在自 己的手里,左看右看,不知要自我欣赏多长的时间呢。所谓有没有工匠精神,差别大概也就在这里吧。


   过度的职业化,往往会缺乏给人活力与灵气的“温热的内心”,就像小儿说的考卷上的那个“叉”,直接关联的是冰冷、严酷的“扣五分”或者“扣十分”,而与学科之道、学科之美,相去很远。只有从分数的“叉”里摆脱出来,钻进知识的“错”里去发现学问的“美”,那才是教育本质之回归。这和新工业革命对“手艺人自我欣赏式端详”的重视,大概是一个道理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48863.html

上一篇:ISSI武汉会议的投稿截止日期延迟到4月30日
下一篇:[转载]一流的学者都是“干活的人”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