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自主招生的实质就是打广告。
这广告并不是自愿打的,实在是被逼无奈。
最初,招生都是严格遵照国家计划的。那时候也有些自主招生,大致叫作破格录取,不过涉及的学校和学生都很少。最明显的就是全国竞赛冬令营的选手们都被清北这样的超级大学招走了。他们其实根本不需要打广告的——不打广告,大家也都知道的。
教育产业化以后,出来了一些新大学,有专升本的、有民办的,他们为了招学生,必须要打广告的——不打广告,谁知道你是谁啊?
03年的时候,教育部出了个文,开始推行高校自主招生。这也叫作自主选拔,其实分为两大类:国家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与高职自主招生。其实这反映了奇特的高等教育现状:好大学条件好、学费低,想上的人多;后面的大学条件差、学费高,但是也有人上;中间的大学什么条件都是中不溜。教育部的政策就是两头放开,中间管住。放开后面的原因是给他们一条活路,因为教育部根本就管不过来,也没有资源啊。放开前面的原因是想试试水——试水的原因有很多。
我们平时说的高校自主招生其实就是前面这部分,大概涉及到100余所高校,也就是所谓的985和211。录取的学生不超过这些学校总招生数的5-10%,也就是3-5万人,涉及的人数也不过20-30万人吧。招生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基本上是各个学校自己制定的。开始的时候,大家各自为战、以邻为壑,后来发展到抱团取暖、合纵连横,当年热火朝天的华约、北约和卓越联盟什么的,就是这么来的。
新鲜事物嘛,难免会走些弯路。最大的问题就是自主招生不透明了,因为要自定标准、自己招生了,也就有了上下其手的机会,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自觉,结果就玩坏了——最著名的就是人大的招生办主任了。14年的时候,教育部重新下了个文,加强了对自主招生过程的管理,所以这两年的玩法就不一样了。
对于重点大学来说,尤其是对于清北复交这类的大牌学校来说,根本就不想搞这种自主招生。如果大家都不做广告,马太效应也能保证好学生往自己这里跑了,都做广告、到处拉人,最后的效果也是一样的,白白多了份辛苦而已。
可是国家不这么想。这100多所大学、每年50-60万的招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为未来建设提供合格人才的任务。可是普通人并不了解这些大学,最多也就前面的10来所大学有名而已,也不一定知道他们到底干什么的。以自主招生的名义给这些大学点甜头,让他们去做宣传、打广告,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100所大学,而不仅仅是前面的几所。
教育本来就有掐尖和灌水的矛盾。高考现在越来越简单,目的就是为了增大掐尖的难度,不仅仅是增大北清掐尖的难度,也是增大欧美掐尖的难度,毕竟北清掐的尖、将来还是要被掐走的嘛。自主招生进一步增大了掐尖的难度,因为越是排在前面的大学、就越是输不起,就越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来打广告——抢状元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了,绝对需要钱袋子和印把子的。另外,有了这么个降低几十分的机会,但凡觉得有那么点机会的人,都要来试一试,也就增大了灌水的力量——反正个把小时的自主测试也没有什么区分度的。
对于个人来说,上哪所大学、上什么专业,当然是挺重要的,但是对国家来说,保证所有对国际民生重要的专业都有人在学,而且是有足够多的人学习,能够弥补外国掐尖和前人跳槽之外还保证发展,这才是重要的,至于具体是谁学什么,其实无所谓的。
高校自主招生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抓手,效果看来不错的。高校自主招生其实就是做广告,高校自己并不喜欢这么干,可是他们没办法,拗不过教育部啊。
不仅仅学校要花钱给自己做广告,学生也要花钱的。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些时间了解大学和专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参加一次自主招生,没个几千块钱,肯定是下不来的。
补充:
自主招生当然有很多目的,下面也有各种应手。但是,应对掐尖和灌水并尽量保持平衡,肯定是一个主要目的。
重点大学,特别是北清这类的,都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根本就不需要也不想做广告的。可是他们拗不过教育部,只是被迫做广告。教育部有赏罚二柄,重点大学们必须听话的。
教育部的想法是:掐尖还是要掐,但是要由100所来掐,而不仅仅是前10所或者前两所。以前的政策只是利于北清掐尖,不利于985&211掐,所以要改过来。
自主招生全是麻烦事,高校当然不愿意做了,但是又不能不做。现在用冷门专业招,也就是找点对自己更有利的法子而已。
自主招生的重点大学大约有100多所,主要就是985和211。这些大学每年的招生总人数大约50-60万。其中92所是面对全国的,自主招生人数大致是当年招生总人数的5%;13所仅仅面对本省本地区,自主招生人数大致是当年招生总人数的2%。总共的自主招生人数是2-3万人,参与的人数估计是这个数字的10倍。(2015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6999865人,其中本科3660915,高职(专科)3338950。地方所属高校6515100人,中央部委所属高校484765人。)
这些高校自主招生的对象主要是理工科,原因大致是这方面的选拔工作更容易些,有着相对客观的标准。再次强调一下,现在的自主招生对学校是负担,好处少、责任大,如果能不干肯定不干的。教育部规定自主招生的笔试只能一门,面试在高考后的两周以内,大学要考虑操作性,理工方面的学生有全国性竞赛做参考,所以容易些。全国性的竞赛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这五大竞赛对自主招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基本上可以提供所有的自主招生了。以数学竞赛为例,2015年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的大约3000-5000人,全国一等奖1405人,参加冬令营345人,国家集训队 60人。由此可以推算五大竞赛的各级获奖人数。国家集训队和冬令营的学生,被清北复交等网罗殆尽;全国一等奖大致也要去C9,有些奖项的选择985或211,还得名气大些、许诺多些的。需要注意,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也不会差的,如果没有拿到合适的自主招生承诺,他们也许选择裸考争取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比如清北、C9、985等。
至于文史方面,各校的自主招生简章也是含糊其辞,基本上看不出操作性。规定最明确的清华某专业要求“受过较系统的蒙学教育,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龙文鞭影》;有较好的经学基础,能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有初步的文字学基础,学习过《说文解字》,能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能简单讲解‘六书’”。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一专业要求“熟悉中国古代文史典籍,阅读过《史记》、《左传》,及其他先秦文献;对古文字有浓厚兴趣,阅读过《说文解字》,了解小篆及甲骨文、金文、简帛等。”这也太模糊了。其他学校的比这个还要模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