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关于“黄-里斯理论”

已有 11759 次阅读 2014-11-26 08:19 |个人分类:个人看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戴德昌老师的博文黄昆的黄-里斯理论? 质疑Huang-Rhys theory 的翻译——“黄-里斯理论”。他认为“黄-里斯,跟常凯申和门休斯的逻辑一样,作者大概不怎么懂物理。但是,“黄-里斯”的说法已经有几十年了,而“黄-李因子”反而不那么常见——黄昆本人及其周围的同事们都不这样说。


 

Huang-Rhys theory 翻译为黄-里斯理论是有道理的。

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约定俗成的事情。

Huang-Rhys 的常用译法就是 “黄-里斯”。“黄-里斯理论”或者“黄-里斯因子”的说法,我见过很多,但是戴老师说的这个“黄-李因子”,我还真没有见过,“黄-李因子”也未必是中国物理学界乃至中国科学界约定俗成的说法——用百度搜索“黄-李因子”,出来的结果都来自于戴的这篇博文,也就是说,直到昨天才出现。

 

 

Theory of light absorption and non-radiative transitions in F-centres

Kun Huang and Avril Rhys

Proc. Roy. Soc.. Lond A 204, p406-423(1950)

 

黄昆和Rhys合作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们还没有结婚。Rhys 来到中国、嫁给黄昆是几年以后的事情,改名为李爱扶也一样。

Rhys最著名的文章就是这篇了。此后多年人们引用的时候都是说 Huang-Rhys theory 或者 Huang-Rhys factor,没有几个人知道Rhys跑到中国去了,更谈不上知道她居然有了中文名字李爱扶。

 

“黄-里斯”这种用法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不仅国内该专业的人认可这种用法,黄昆的学生和同事们认可,而且黄昆本人也这样用。现在有人说,你们用错了,应该是“黄-李”,而且这是“中国物理学界乃至中国科学界约定俗成的说法”,恐怕难以让人认可吧?

 

 

《黄昆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其中,作为代前言的回顾自己科研历程的文章是《回顾致力开拓创新的一生(代前言)》,注释说此文选自《中国科学进展》,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8页。

“我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50余年,取得了在凝聚态物理发展过程中有影响的工作,现简单介绍如下:

……

五、无辐射多声子跃迁

C.N. Pekap 和黄-里斯的文章都发展了关于光跃迁(即与光的吸收或发射相联系的电子跃迁)的多声子跃迁理论……

 

附录里的《黄昆年表》中说,

1950年,和里斯(Avril Rhys,中文名李爱扶)发表《F中心的光吸收和无辐射跃迁理论》……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黄-里斯理论’……

 

 

1987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物理卷》里“黄昆”的词条就是用的“黄-里斯”。2009年的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黄昆”词条里,Rhys也译为“里斯”。

第一版的词条作者是韩汝琦,他与黄昆合著了《固体物理学》。第二版的词条作者不详,但是应该也是非常熟悉黄昆夫妻的人。

 

我记得,朱邦芬写的《中国声子第一人:黄昆》里,也是用的这个译法。朱邦芬与黄昆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年呢。

 

 这些人都非常清楚里斯就是黄昆的夫人,A Rhys 就是后来的李爱扶,可是他们都采用里斯这个说法。

 

Huang-Rhys 文章出现于Rhys改名之前好几年,而且由于中外交流不便的原因,没有什么人知道Rhys后来改名叫李爱扶了。后来改名这件事不应该影响以前发生的事情。比如说,如果张三发表了一个重要理论,大家都称之为张三理论,过了几年张三改名为王五,一般来说大家不会迁就他而把这个理论也称为王五理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846357.html

上一篇:科学网显然被“到底是谁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个问题搞烦了
下一篇:科普困境之尝一脔而知鼎味
收藏 IP: 114.246.171.*| 热度|

18 王振亭 刘洋 吕喆 张鹏举 肖重发 刘全慧 施郁 曹聪 李轻舟 唐自华 马红孺 侯沉 谢力 鲍博 杨正瓴 physicism wuqunan bridgen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