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
以前,大学招生是一考定终身,“谁也别扯淡,高考分数见”。现在讲究全面发展、综合评价,再加上交通确实便利了,所以不管干个啥,都要见一面看看——顺便也可以给学校做个广告。
这几年因为工作关系,参加了几次自主招生的面试工作,简单谈谈感想。
三年里(四次高考)参加过北京、山东、江苏、四川、浙江的面试,各地的情况有些差别。三年前和今年都参加过北京的面试,感觉差不多,所以,面试的情况跟地区还是有些关联的。
各地的面试方式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3个老师同时考量5个学生,每次一个小时,每个地方都是10个左右的面试小组同时进行(最少有9个组的,最多有14个组的)。老师和学生具体进到那个组,都是面试当天抽签决定的。
问答机会基本上是平均的,也就是说,每个老师提问的机会、每个学生回答的时间都是差不多的。每个面试组有一个组长协调,但是每个老师打分是完全独立的。3个老师往往来自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大致保证什么问题都可以问道。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见多识广,比我们当年强多了。大城市的同学往往比小地方的更健谈一些,这种差别在各个地方都是存在的,但是,在江浙一带的差别似乎小一些,我觉得跟江浙地区的经济更加发达有关系。
面试的时间毕竟不是很长,特别优秀的和明显有些问题的,大家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但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就不那么容易区分了。一般来说,积极开朗的同学,留下的印象会更好一些,沉默寡言的、或者过于拘谨的,偶尔还会碰到几个话唠,印象分可能就会受到些影响。
我觉得,各地的教学情况也会反映到面试里。也许是我有偏见,但是在几个不那么重视物理教学的地方,我碰巧碰到了几个似乎有点“民科”倾向的同学——完全有可能是我运气不好。
面试现在都是双向选择的,大概除了清北没有谁可以吃定对方的(奥赛金牌大概早就被抢光了,不用参加这种面试的),所以呢,我第一次参加面试的时候,领导就说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现个人风范的机会——别误会,不仅学生是要表现最佳,而且老师要表现得体,“很好地展现我校的良好风范”。
至于面试的问题,当然会有一些范围和示例(所以还是有一些保密工作要做的),但是面试老师有完全的自由度——有照本宣科的,也有天马行空的。回答的情况也各种各样,然而,明显有定调的现象,也就是说,第一个回答的人朝哪个方向说,其他人也就更可能往那个方向去了(具体谁第一个回答,其实是随机的),有时候会把整个组的人都带到沟里去了。
面试还是挺累人的,一天少则6场,多则8场,中间的休息时间也很短。学生的材料都是现场才能看到,一边翻看他的信息,一边还要考虑问什么问题,不免会有手忙脚乱的时候。
面试也是挺有趣的,这是少有的机会,你可以跟很多人密切地交流,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而且他还必须回答。所以呢,我也会借这个机会做个小调查。
今年我做的调查是这样的。这是一组问题,每个都很短。这些问题都是我临时想到的,我也不打算将来再用了,而且它们的时效性很强,以后也不适合再用了。所以,我说出来也没有关系的。
先问一个问题,5个人依次回答,再问下一个问题。前面几个问题是铺垫,怎么回答都无所谓的,甚至有些是可以一起回答的,最后一两个才是关键。总计用时大约10分钟,大概有一百多个人吧(不是每次都能做到,因为这要赶机会,大概有八成的小组问到了)。
什么决定了你能考上哪个大学?当然是考分啦,只有很少的组点出了实质,也就是你在本省的名次。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的了,但是马上说出来的很少,大多是谈考了多少分之类的。
你今年能考全省第几名?另一个无所谓答案的问题,而且很容易受到一个回答者的引导。我当然无法验证,但我可以根据个人信息表来猜猜他说的话靠谱不靠谱(个人信息表上有他在高中学校的成绩和名词,特别是地区模考的成绩)。这个当然不可能猜得很准,但是无所谓了,我根本不在乎。
如果给你充足的时间,而且不限制你上网寻求答案,你能够考全省第几名?只有你有这个奢侈的条件,其他考生没有这个条件。 这个问题的答案起伏就很大了,大多数会前进很多的,但也有认为帮助不大的,还有觉得这会让自己分心而考得更不好的,更有出于道德考虑而拒绝这个机会的(这时候我会再解释一遍,这是虚拟条件,不考虑道德因素)。
然后是,人机结合的优越条件为什么对你帮助不大(帮助很大)?更具体地说,人机结合为什么不能让你靠近全省前十名?或者是(如果他说自己能考到全省第几的话),为什么不会有其他因素干扰你取得这个成绩?
上面这些问题都是铺垫式问题,怎么回答都无所谓的。
接下来的问题才是我要问的:从现在开始,用最强大的人工智能来参加高考,需要多长时间,完全的人工智能可以考到全省前十名?为什么?有认为现在就可以的,有认为三五年的,但是,除了两三个认为永远也做不到的意外,绝大多数都认为可以在二三十年以内实现。有意思的是,从回答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跟人机结合问题的答案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认为人机结合可以轻松地名列前茅的人,完全有可能认为机器要花很久甚至完全不能看在高考中取得好名次。反之亦然。
好了,问题就到这里结束了,调查结果也有了。
最后,我会问他们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也就是说,根本不要他们现在回答。为了给学校做做广告,我会说,希望你九月份在校园里碰到我的时候,再告诉我你的思考结果:
既然机器肯定可以在一二十年里夺取全省高考状元,显然要远远强过考试能力正处于顶峰时刻的你,那么,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你打算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以便应对将来的挑战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