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回忆我与北京青少年北极科学普及考察的日子 精选

已有 6164 次阅读 2016-8-31 07:02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回忆我与北京青少年北极科普考察的日子

我与北京青少年北极科普考察的回忆分为七部分:1、第一次北极科普考察,2、北极格陵兰冰盖的召唤,3、师生共同认识北极,4、欣赏北极秀丽的冰雪世界有绿洲,5、可爱的北极狐,6、北极燕鸥的故事,7、聪明可爱的北极熊

1、第一次北京青少年北极科普考察

2007年夏天,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合作,组织了我国北京高中生第一次北极科普考察。

回忆这第一次北极科普考察组织的过程,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非常难忘。

刘东生名誉主席的建议

记得是2004年底的一天上午,刘东生名誉主席亲临协会办公室,同行者是先生的女儿刘丽(照片1)。

关于协会工作,凡大事,都是我去刘先生家汇报(照片2)。今天刘先生亲临协会办公室,一定有事。

原来,刘先生希望协会组织中学生赴北极或国外考察,建议刘丽硕士可以承担。

从支持青少年科学探险活动,到组织青少年科学探险考察,这是协会科学探险工作的一部分,责无旁贷。

其时,我正好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学术指导中心的科学家导师成员,经常给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基地学校作“科学名家讲座”。野外科学考察活动是俱乐部科研实践活动主要辅助活动之一。俱乐部的秘书长、原北京市科协青少年部部长周琳对组织高中生北极科普考察很有兴趣。双方一拍即合,这就有了联合组织北京高中生赴北极科普考察的计划和行动(照片3)。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是由知名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与61名科学家联名倡议而成立的。创建目的是为了“引导有志于科学、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学生走近科学,进入我国科研机构第一线的实验室,体验科研、求师交友、创造机遇。”活动内容包括:科学名家讲座、科研实践、野外科普考察等。

协会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合作的地球三极科学普及考察,属于“野外科普考察”活动。

自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合作,先后组织中学生赴地球三极科学普及考察,其中,十五次赴北极、一次赴南极、珠峰,共约500人参加科普考察活动。北京四中有两位同学成为我国青少年首批完成地球三极科学普及考察的人。

北极青少年科普考察活动是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国际合作部主任刘丽硕士负责对外联络和设计考察路线等。

照片1.刘东生名誉主席(中)和夫人(左)、刘丽(右)在一起

照片2.作者与刘东生先生(左)在一起

照片3.周琳(右)和刘丽(左)与学生们在格陵兰考察中谈笑风生

2005~06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周琳秘书长邀请我先后给科技俱乐部的几所基地学校做“亲近地球三极”的科普报告。在报告后的讨论中,基地学校师生对南极、北极都非常向往,渴望有机会到那儿亲近纯洁的大自然,特别是希望能够跟随极地科学家前往北极、南极科普考察。

自此,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开始筹备组织北京高中生北极科普考察。

            和家长们一起确定考察课题

2007年5月20日,星期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召开第一次北京中学生北极科普考察预备会。会议议程是:(1)高登义为全体考察队员作题为“走进北极,走向知天知己”的科普报告;(2)周琳和刘丽介绍北极科普考察具体事项。

在会议室里,除了19名准备赴北极地区科普考察的师生外,还有20多名家长到会。望着这些非常认真积极地来参加会议的家长们,我深深感到首次带领中学生赴北极科普考察责任的重大。

会议还没有开始,有的家长就向我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去北极考察危险吗?能够开展什么科学考察活动?需要穿什么衣服?……

好几位家长还走近我,小声地问:“是您带队吗?”当我坦诚地回答“是的”时,家长们都高兴地和我握手致谢。

报告还没有开始,我已经感觉到了“第一次”组织中学生赴北极科普考察的重大责任!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家长们“放心不下”的情绪。

面对如此关注自己孩子赴北极科普考察的家长们,我投入了更大的热情作科普报告。

我的报告分为五部分:(1)知天知己与北极地区简介;(2)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3)北极地区与中华子孙的渊源;(4)中国人与《斯瓦尔巴条约》;(5)初识美丽和谐的北极。

我的报告由90张图片组成PPT,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介绍了中国科学家与中华子孙走进北极、认识北极的历程。特别介绍了中国科学家把《斯瓦尔巴条约》原文介绍到国内,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和科学建站工作,促进我国政府于2004年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考察站的历程。与此同时,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在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研究中的初步成果,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在北极科学考察中认识大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

报告完毕后,根据我的报告内容,与会同学及其家长讨论非常热烈,提出了不少有意义而可操作的问题。诸如,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冰雪的影响,北极植被与青藏高原植被的异同,学生如何去北极冰川考察,老师如何带领学生科学考察,北极熊对人的威胁情况,北极UNIS大学的情况,北极Longyearbyen的生活状况……

在我与同学、家长的交流中,我深深感到,家长对于此次北极青少年科学普及考察的关心程度远远甚于学生。

讨论结束前,我向与会的同学、老师和家长提出了几个可以考虑的科学考察题目,比如:北极Longyearbyen地区的冰雪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观测研究,北极Longyearbyen水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观测研究,北极Longyearbyen大气光学现象观测研究,北极Longyearbyen地区植被分布观测研究……

会议结束后,由周琳秘书长牵头,各学校老师负责,刘丽部长协调,通过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原来的科研基地的辅导老师,尽快落实了同学们的如下科研选题。

(1)北极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雪坑及河流主要离子特征,

(2)北极和青藏高原冰川与我们的生活,

(3)北极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4)人类与北极关系调查。

在上述四个题目中,人民大学附中选择了第(1)、(2)题,与此相应的科学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附中选择第(3)题,其依托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四中选择第(4)题,依托的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访问UNIS联合大学和国际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站

    UNIS联合大学是挪威四所大学联合在北极朗伊尔宾创立的国际性大学,面向世界招生,教学语言是英语。来自我国西藏的学生较多。学生们听取了学校两位教授学术报告后,参观了学校(照片4、5)。

照片4.考察队员参观UNIS联合大学的化学实验室

照片5.队员们与UNIS联合大学教授合影留念

在去国际高空观测站途中,学生们发现了一些驯鹿在吃草,非常兴奋地靠近拍摄(照片6)。

位于朗伊尔宾郊区的国际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站是欧洲最大的观测站。2010年起,中国参加了这个国际观测站。

观测站特意为学生们开放参观,Y.叶新教授在参观后解答学生的问题(照片7),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与观测站合影留念(照片8)。

照片6.在去参观国际高空观测站途中队员们首次看见了驯鹿

照片7.UNIS大学教授Y.叶新教授为队员们介绍国际极光观测站(刘丽摄)

照片8.队员们参观国际高空站后留影

考察朗伊尔宾一号冰川

2007年7月8日,星期日。

按计划,今天去朗伊尔宾一号冰川考察。挪威朋友Y.叶新教授送来两支步枪,作为防备北极熊侵袭之用。

一号冰川位于朗伊尔宾市区的东北侧,离开我们的住地约6千米。

我们驱车来到一条河畔后,下车步行前往。抵达冰川脚下时,一条冰川融水的小溪阻挡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经过一番周折后,我们决定选择另外一条小道绕行,从一号冰川背后的山坡攀登,然后再翻越小山脊取道一号冰川(照片9)。

路是新路,环境是新环境,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向上攀登。

不到两个小时,大家登上了一号冰川(照片10)。

北京四中李京燕老师为孩子们布置考察工作(照片11)。我把识别化石的方法和化石可能存在的地方告诉队员们,特别提醒要在冰川运动刚刚推动出来石头的地方寻找。

一阵清脆的“呵……呵……”声后,队员们开始寻找化石了。大家纷纷寻找冰川新推动出来的石头堆。孩子们找到可能的化石时都来让我鉴别。

北京四中的一位男同学拿来一块石头让我鉴别(照片12)。

“这是一块植物种子化石!”我兴奋地告诉他。就近的队员们立刻围了过来观看。在他的启发下,最后有四位队员也采集到了植物种子化石。其中,一块非常完整清晰的植物种子化石保存在北京四中的展览馆中。

在采集了冰雪样品并拍照后,为安全起见,我们沿路返回。

照片9.同学们正在攀登冰川

照片10.作者和同学们登上朗伊尔宾一号冰川,同学们欣喜若狂(刘丽摄)

照片11.休息时,北京四中李金燕老师在给同学们讲解注意事项

照片12.同学们捡到化石让我帮助鉴别(刘丽拍摄)

朗伊尔宾科普考察硕果

人大附中的女同学钟灵在北极考察前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康世昌教授和地质与地球科学研究所的储国强教授密切联系,对此次考察研究北极冰雪和水环境变化做好了充分准备。冰雪和水样品采集的容器严格按照科学要求准备。

到达北极后,得知Y.叶新教授既是气象学家,又是冰川学家,她就主动要求轮换住进Y.叶新教授家中,抓紧时间向Y.叶新教授请教如何挖雪坑、如何采集雪样等,深得Y.叶新教授喜欢。热情的Y.叶新教授亲自带她选择采样点,就连挖坑、采样等都亲手辅导。在该校范老师和周琳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在冰川多年平衡线之上采集了两个雪坑样品,取得了有效的野外第一手资料。

钟灵同学回京后,立即把样品分别送到康世昌、储国强教授的实验室,在教授指导下,分析样品,测得数据,撰写论文。最后,完成了论文《北极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雪坑及河流主要离子特征》。后来,先后参加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明天小小科学家”评比活动,并都获得了二等奖。

钟灵同学在这篇论文最后的致谢中有这么一段发自内心的话,也许能够代表此次参加北极科学考察的同学们的心声:

回首这项研究,从查阅资料,到研究项目的选题、策划、实验准备、采样、保存、测试,以及拟订论文提纲,最终完成论文写作,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严谨,也感受到获得科研成果的自豪与喜悦。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那么顺利,但我一次次得到了各位师长和专家的帮助。想起这些经历我就觉得我是多么的幸运!它让我懂得珍惜、懂得热爱;懂得坚强、懂得追求。再次感谢所有关心、帮助和支持我的人,我一定向你们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999814.html

上一篇:《准噶尔大讲堂》有感:克拉玛依难忘印象
下一篇:回忆我与北京青少年北极科普考察的日子(2):格陵兰冰盖的召唤
收藏 IP: 111.132.226.*| 热度|

7 朱朝东 史晓雷 赵建民 檀成龙 杨正瓴 吕洪波 笑傲江湖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