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分享探秘大香格里拉12与13: 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与人文精神

已有 23130 次阅读 2018-3-12 12:01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近20天来,感谢网友们对“探秘大香格里拉”的关注,今天,我们要说“再见”了:与“大香格里拉”再见!更希望朋友们亲临其境!


分享“探秘大香格里拉”12:

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与人文精神

四、探索大香格里拉

自1980年以来,在一段时间里,小说《Lost Horizon》引起了我心中的波澜与好奇。

我认真阅读原著,对比思考小说中描述的地方与我亲身经历的青藏高原某些区域,对比思考蓝月亮山谷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三江并流流域,对比思考卡拉卡尔山与珠穆朗玛峰,对比思考香格里拉与香巴拉……我越来越觉得,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某些地区远远胜过小说中的蓝月亮山谷,远远胜过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寺庙氛围……

后来,怀着梦幻好奇的心愿,我又一次次地走进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这些地区,一次次地考察研究这些地区,一次次地亲近认识这些地区……特别是2006年与我国20多位知名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再度有序地进入川滇藏交界的这些地区,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走进大自然,以学习探讨民族文化的心态走进多民族的生活圈,在众多科学家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似乎进一步走近了大香格里拉……

4.1大香格里拉的造物主

什么是“造物主”?基督教信仰者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另外,“造物主”还有“造物”或“造化”的意思。古人认为有一个创造万物的神力,叫做“造物”;也有人认为是自然界的创造者,或老子在“道德经”里所指的“自然”。

作者认为,所谓“造物主”,其实就是万物形成的根本原因。

4.1.1大香格里拉形成原因

大香格里拉形成的自然因素是,地球三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深

切的峡谷,深切的峡谷与印度洋相通,给印度洋暖湿水汽输送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因此,它是水汽通道和复杂地形、深切峡谷共同作用的结果。

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交汇复合,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和深切的峡谷,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的自西向东平行排列的山川南北走向,形成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切开了喜马拉雅山脉屏障,为三江水汽通道和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提供了地形条件,在地形条件和水汽通道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丰富的垂直气候带和自然带。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水汽通道是影响中国大香格里拉地区的重要因素。它们以800~1500克/平方厘米·秒的水汽输送强度沿着这些河谷逆江而上,把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通过这三条水汽通道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其南侧形成了三条大降水带,一条影响西藏东南部及其南侧,年降水量达到4000~10870毫米,为世界第二大降水带;一条影响横断山脉西侧及中部,年降水量达到1000~4000毫米,为我国西南最大的降水带;一条影响横断山脉南部,形成自南向北的1000毫米左右的降水带(图11)。

图11 雅鲁藏布江和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水汽通道对降水的影响

 

沿雅鲁藏布江和怒江河谷的水汽输送,从河谷中常常出现的云海也可见一斑,在那云海中时隐时现的峡谷宛如仙境(照片a—d)。

照片a.沿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水汽输送使得云海沿河谷北上

照片b.水汽在爬坡中凝结,形成茫茫云海

照片c.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中的又一处云海

照片d.沿怒江河谷的水汽输送虽然不如雅鲁藏布江下游,但水汽输送形成的云雾分外美丽

照片e.

照片f.

照片g.怒江河谷的云海仿佛更比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清晰美丽

 

与之相应,这儿的热带纬度带向北推进了3~6纬度,在北纬30度的地方仍然分布着热带的作物柠檬、香蕉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深切的山谷为动植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儿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千万年以来的温暖湿润气候环境和众多的深切山谷,提供了生物生存的有利环境,成为古老生物的“避难所”:树蕨、红豆杉等活化石随处可见;尽管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大量冰川退缩,但这儿的海洋性冰川仍然得益于水汽通道的恩惠,仍然在前进或维持;在陡峭的山地和深切的山谷中,分布着从亚热带到极地的自然风光;等等。

上述这些为人类提供了美丽而纯洁的自然环境,于是,人类选择这片理想的土地,邻水而居,择地而聚。由于这儿山谷深切,人们祖祖辈辈交流很少,天长日久便形成了多种民族居住的地方。人们淳朴地敬山、敬水,淳朴地亲近她、适应她,祖祖辈辈与山水同呼吸、共命运,构造了藏族祖先心目中的香巴拉,当代人类的大香格里拉!

4.1.2亲近与尊重大香格里拉

亲近和尊重大香格里拉,是人类与大香格里拉和谐共存的先决条件。

鉴于大香格里拉形成的原因是三条水汽通道与复杂地形、深切峡谷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她的美丽而纯洁的自然环境就有两重性。一方面,在水汽通道影响的某些(如台地)地区,这种美丽而纯洁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亲近她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在水汽通道影响的陡峭地形和深切峡谷地区,这种美丽而纯洁的自然环境只为我们提供了“敬而远赏”的条件。这就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大香格里拉地区的个性,是我们与她和谐相处的前提。

就梅里雪山的地形条件和多降雪、多雪崩条件来看,梅里雪山就是大香格里拉中只能“敬而远赏”的地区之一(照片256)。

照片256敬而远望也是人们亲近梅里雪山的一种途径

照片257 藏族同胞心目中的神山-梅里雪山

照片258梅里雪山终年多雪多雪崩往往不欢迎人类接近

 

就像人人的心里都有一块圣地一样,自然界也应该有她的圣地,

梅里雪山就是山地之中的圣地。所谓圣地,就是人们心里的敬畏者,就是要“敬而远赏”的地方。

在梅里雪山及其邻近山区,她既受三江水汽通道的恩惠,也受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的影响,源源不断的印度洋暖湿水汽和这儿陡峭复杂的地形相结合,创造了梅里雪山美丽而纯洁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带来了这儿高山地区几乎终年不停的降雪,这为雪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自然条件。

梅里雪山,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北部与西藏交界处,海拔高度6000以上

的山峰共有13座,主峰卡瓦格博,海拔高度6740,被尊奉为“雪山之神”。至今仍然为一座处女峰(照片257)。

梅里雪山是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地势为北高南低,怒江与澜沧江河谷是青藏高原四周向高原内地输送水汽的第二条通道(其68月平均的水汽输送通量为,怒江:528/平方厘米.秒,澜沧江:98/平方厘米.秒;仅次于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输送的水汽通量),加上地形抬升作用,非常容易在梅里雪山地区带来降水。在表10.中,两站年降水量的平均值为1530毫米,福贡站和贡山站的年降水量分别为1393毫米1667毫米。从横断山脉地区的地形图可见,贡山站和福贡站都位于怒江河谷中,贡山站位于福贡站的上游,而梅里雪山又位于贡山站的上游,考虑到地形的抬升作用带来降水量的增加,梅里雪山地区的年降水量应该大于福贡站和贡山站的降水量,估计在2000毫米以上。

 

表1.梅里雪山邻区降水量(毫米)的年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计

贡山

55

138

181

196

126

250

202

154

152

133

53

27

1667

福贡

45

152

217

208

112

144

124

122

86

119

45

19

1393

平均

50

145

199

202

119

197

163

138

119

126

49

23

1530

 

由表1和2可见,1.除12月份以外,梅里雪山地区逐月的降水量都在50毫米以上,如此大的降水量非常不利于攀登活动;2.在12月上旬至1月上旬期间,旬降水量在5~7毫米范围,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小的时段,若仅从降水条件来看,似乎是比较适宜于人们亲近梅里雪山的时段。

 

表2.  11~1月梅里雪山邻区逐旬降水量(毫米)

11

12

1

德钦

7.8

4.1

2.3

2.6

3.9

1.3

2.5

3.1

4.6

贡山

20.6

16.5

16.1

8.8

10.5

7.6

11.4

18.6

25.0

福贡

21.6

12.5

10.4

4.6

7.8

6.8

7.7

17.4

18.6

平均

16.7

11.0

9.6

5.3

7.4

5.2

7.2

13.0

16.1

 

然而,由于梅里雪山地区位于怒江与澜沧江两条水汽通道之间,暖湿水汽输送与陡峭地形相结合形成大量降雪和雪崩(照片258),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南迦巴瓦峰的地形和降水情况与梅里雪山比较相似,我们可以从南迦巴瓦峰的雪崩观测资料来推测梅里雪山的雪崩情况。

据1984年3月27日~4月4日在南迦巴瓦峰大本营和2号营地同时观测到的雪崩次数资料(表3),可以看出,在降雪期间或降雪之后,容易出现雪崩(观测期间都出现了雪崩);特别是在大的降雪(5毫米以上的降雪;如3月27日和4月2日)后的两天内,往往观测到频繁而强大的雪崩(如,大雪后的3月29日和4月4日,分别观测到48次和10次雪崩)。在梅里雪山地区,据统计,在10天中至少有3天降雪日。显然,要避免雪崩非常困难!

1991年1月3日~4日,中国和日本登山队在攀登梅里雪山中有17人因雪崩遇难,这是梅里雪山登山历史上惨痛的教训!

 

表3.1984年3月27~4月4日南迦巴瓦峰大本营降水(毫米,A)

和在南迦巴瓦峰登山路线上观测到的雪崩次数(B)

月、日

3.27

3.28

3.29

3.30

3.31

4.1

4.2

4.3

4.4

A

8.9


0.0

1.1

1.7

3.8

5.8

2.5

5.2

B

2

5

48

3

10

2

3

3

10

 

在远离人类的山区发生雪崩,也许是大自然宣泄自己的一种表示,就像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在原野里放声大喊、倾情高歌、手舞足蹈、狂奔乱跳一样,没有影响他人,我们何必去干扰它呢?!然而,梅里雪山几乎常年都会不定期的发生雪崩,也就是几乎常年都会宣泄自己,我们何必一定要在这种情况下去攀登、去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而失去人与自然的和谐呢?

这既是梅里雪山美丽而纯洁的自然特点,但也是她不宜于人们接近的特殊条件,也许这就是她的神圣之处吧!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就心甘情愿地把梅里雪山等尊敬为圣山,在我们的心目中保存一些神圣的境地,永远尊敬地远望欣赏她们吧!

4.2大香格里拉的丰富旅游资源

通过2006年的综合科学考察,我们认为,大香格里拉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她以一系列地球上无与伦比的自然资源和综合要素以及人文景观被冠以众多的美名,如“生物基因库”、“地质博物馆”、“水能富集带”和“香格里拉”、“茶马古道”等。

作为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传统的多民族聚居区,这一区域雄奇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传统文化、深邃的民族走廊、独特的社会形态,编织出大香格里拉迷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其珍稀性和独特性,构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

4.2.1旅游资源分类

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其一,基于高山深谷地貌背景的自然旅游资源。包括雪山冰川、江河峡谷、高原湖泊、森林草场、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类型;其二,基于多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宗教文化、婚姻习俗、节庆仪式、民间歌舞、服饰饮食、民居聚落及田园风光等景观类型;其三,基于多民族交往的历史遗迹旅游资源。包括茶马古道、藏彝走廊、长征路线等景观类型(表4)。

 

表4  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资源分类表

大类

基本类型

自然旅游资源

雪山冰川、江河峡谷、高原湖泊、森林草场、丹霞地貌等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宗教文化、婚姻习俗、节庆仪式、民间歌舞、服饰饮食、民居聚落及田园风光等

历史遗迹旅游资源

茶马古道、藏彝走廊、长征路线等

 

4.2.2旅游资源特点

具有“雄险”、“博大”、“纯真”、“迷离”等美学价值

“雄险”是指由巨大山脉和深谷构成的主要地貌形态。自西向东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大峡谷,念青唐古拉山脉— 伯舒拉岭— 高黎贡山脉,怒江峡谷,他念他翁山脉— 怒山山脉,澜沧江谷地,芒康山— 云岭,金沙江谷地,沙鲁里山脉,雅砻江谷地,大雪山,大渡河谷地,邛崃山脉。

当我们行于谷底,但见仰天一线,顿时会感觉到山的巍峨;当我们站在山巅,回首下望深切的河谷,立刻体会到峡谷的险要。滚滚急流冲破山脉阻挡,惊涛拍岸,卷起百丈巨浪,更显出“雄关天险”的壮观景象。巨大山脉孕育出的雪山景观,也可称为“雄”的代表和“险”的形象

照片h.雅鲁藏布江峡谷一角

照片i.怒江峡谷的石门关

照片k.怒江峡谷中的茶马古道

照片l.似乎,怒江峡谷在险中还蕴含着美

 

“博大”是指其山河气势磅礴。这儿处处是大尺度风景地貌,大部分山脉平均海拔数千米,绵延上千公里,大部分谷地高差数百米,延续上百公里。

当我们爬到山顶,极目远眺时,但见山峦起伏,沟渠纵横,宛如大海中的波涛,浊浪翻滚,波澜壮阔。顷刻间,那博大之胸怀,豪迈之感觉,油然而生。与此同时,那多种宗教共存、多种经济互补、多种文化形态共生所构成的多民族群体表现出人类的和谐与宽容,展示出思想的博大与恢宏。

照片m.从香格里拉县上空俯瞰晨曦中的山峦起伏

照片n.从旧碧江城远眺层层叠叠的群山

 照片o.从旧碧江城俯瞰大规模的梯田

 

“纯真”是指其原始、粗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里海拔2400 m 以上主要为天然森林和草地,人烟稀少;海拔2400m 以下为峡谷农区,人口相对密集。因此,大部分地区保持了自然的本来面貌。这种未经人工“雕琢”干涉的纯真景象,给人以原始粗犷的“本底美”。同时,这里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客观上造成了相对的封闭。封闭导致历史上与外界的隔绝,而隔绝产生了距离。无论是思想意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几乎都保留了传统状态。这就构成了人文景观的“原生态”特性,她的纯真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迷离”是指这里的许多奇异现象令人感觉扑朔迷离。如自然景观的丹霞红岩、听命湖、阴阳瀑布、奇花异草及稀有动物等;人文景观的走婚习俗、一妻多夫制度、宗教仪式、生活禁忌等大有“旷世奇观”的感受。

           具有较高的科普和科考价值

大香格里拉地区地处喜马拉雅构造带、念青唐古拉山构造带和横断山脉构造带的交汇处,内外应力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地形起伏切割幅度大,地貌类型丰富。复杂的地质演化进程留下了数量众多、分布密集的不同时空尺度的旅游地质景观,形成了以地质遗迹、高山、峡谷、雪山冰川、森林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为代表的自然旅游景观。其中,以高山峡谷、高山湖泊、雪山冰川为典型的地质旅游景观更为突出。这些旅游地质景观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品位,许多是世界一流的地质地貌自然遗迹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其丰富的地质现象不但能揭示地壳演化过程,还能揭示全球气候演变及环境响应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为科学研究者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

    除了世界闻名的三江并流地区的三大河流和三大峡谷以外,这里还有“神秘画廊”之称的香格里拉峡谷。它由多组峡谷组成,含有大量的地质演化信息,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峡谷博物馆”。白水台雄伟壮观,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碳酸盐华泉台地之一;以玉龙雪山、哈巴雪山、梅里雪山等共同组成的雪山群,是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低纬度雪山群;丽江老君山、兰坪罗古箐等地的丹霞景观,造型奇特,环境优美,是世界上少见的高山型丹霞奇景。此外,若干地质遗迹和地质现象为地球演化过程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使旅游者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还能得到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熏陶。

             民族性和宗教性强

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西南民族走廊—藏族、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普米族、傈僳族、独龙族等诸多兄弟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和色彩斑斓的多样性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多样性的中心地带之一。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代表了多种独特的文化系统,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知识、信仰、技术、艺术和音乐。每一种传统文化都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互动体系。这些民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证明了传统知识和制度是如何保存、滋养和维持当地多样化的自然景观的。

   这里宗教信仰氛围浓厚,有藏传佛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藏族几乎全民信教。据不完全统计,仅甘孜一地藏传佛教寺庙就多达500余座,林芝有97座。甘孜地区的德格印经院保存了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经文,其数量之多、文献保存之完整堪称一绝。

4.2.3旅游资源分区

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分布及交通条件,大致可将大香格里拉地区划分为以下三个旅游资源片区:

                     藏东南片区

以林芝、昌都为中心,包括波密、米林、墨脱、察隅、芒康等县,区内有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白雪皑皑的南迦巴瓦峰与众多大型海洋性冰川奇观,茂密葱郁的原始林海,山林环抱的然乌湖、易贡湖、巴松错,水草丰美的邦达草原,物产丰饶和充满江南韵味的林芝尼洋河谷与察隅河谷,还有著名的昌都强巴林寺、盐井天主教堂等,都以观赏雪域山川风光与地学生物学科考探险为主要内容。区内有林芝、昌都邦达两个机场和川藏、滇藏两条公路干线与内地及拉萨相连。

                      川西片区

以康定、稻城为中心,包括泸定,松潘、若尔盖、理塘、木里、甘孜等地。本区地处横断山脉核心,拥有蜀中最高峰贡嘎雪山、亚丁神山、四姑娘山及我国最大的若尔盖沼泽湿地草场、大渡河、雅砻江等大峡谷,兼有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及九寨沟、黄龙寺两著名风景名胜区,还有著名的甘孜寺、德格印经院等。亦是以观赏奇特多姿的山川风光与登山科考探险为主要内容。这里有九寨沟机场,有川藏公路等干支线,靠近内地,交通较方便。

                     滇西北片区

以丽江、香格里拉市为中心,包括大理市、宁蒗、德钦、贡山等地。区内有梅里雪山、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白莽雪山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含虎跳峡、怒江大峡谷)及纳帕海、碧塔海、泸沽湖等风景名胜区,还有小布达拉宫—噶丹松赞林寺、飞来寺、茨中教堂、大研古城、束河古镇与丙中洛等地的茶马古道遗迹和纳西古乐、东巴象形文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以观赏奇丽山川风光与丰富人文景观为旅游的主要内容。区内既有中甸、丽江、大理三机场,又有滇藏公路等干支线,交通相对方便。

不过,上述地区也在不断变化中。让我印象深刻而有照片记录的当推云南的片马边境和三塔寺了。

照片p.1982年的云南三塔寺

照片q.2006年的云南三塔寺

照片r.1982年片马边境的中缅界碑

照片s.2006年片马边境的中缅界碑

 

4.3谐韵充溢大香格里拉

在2006年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科学家深入的交流,对于和谐的大香格里拉地区有了如下认识。

独特的民族文化与绮丽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使大香格里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块宝地,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世外桃源”。这里聚居的多民族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具有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依赖关系,因而民族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大香格里拉文化。

绒巴扎西(2006)认为,“无论是从文学作品中的香格里拉所表达的人文精神,还是从香格里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来看,和谐构成了香格里拉文化的核心价值。香格里拉文化中的和谐突出地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两个层面。”“和谐在香格里拉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根基,也是香格里拉文化中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人文精神……”“香格里拉文化的精神实质实际上体现的是:第一,在历史进程中,人们始终存在着一种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意识,因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认为美好的生活只有神化的自然才能给予,人们求助于自然,顺从于自然,目的是为了希望自然达成人的愿望;第二,这里的人们始终关注着社会生活这张关系网的状况,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互助互爱、纯朴无间、和平共处的关系对幸福生活的获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各民族来说,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对任何人的生命与财产都是严重的摧残和损耗,因此,在经济商贸的交往中创建一种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活和平宁静的发展模式尤为重要。”

4.3.1原住民的朴素生态观

世居大香格里拉的各族人民,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持久、稳定与和谐的关系,这种传统的生态观对当地居民的世界观、信仰、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基本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处理人地关系的矛盾,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一直维持着人与物的平衡与和谐。

敬畏自然的古老生态观 

在大香格里拉地区,尤其是自然宗教在各少数民族中影响很大,树木崇拜是各族文化中共有的现象。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处于一种依附或顺从的关系,人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而生存,以采集、渔猎为生,所以他们认为大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是有神灵的。这种自然崇拜是人类智慧未开、能力未显的表现。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神林文化”,即在村寨后方或附近有一片被赋予神秘色彩或作为崇拜对象的树林,即神林。这种神林在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等民族文化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凡有神林文化的少数民族对神林都十分崇敬,一系列民族节日、祭祀活动和禁忌习俗都与神林有关。

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神林有不同的涵义,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崇拜中的护寨神;二是掌管风调雨顺的神灵是神龙居所的化身;三是安葬祖先的地方。

在少数民族文化观念中,神林是圣洁的,人不能在里面打猎和行走,更不允许在其中放养牲畜。人类祖先最早就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这就很自然地在其心中唤起对森林和树木的崇拜。据传说,神林是神的“家园”,这里的动植物都是神的“家园”里的生灵,也就是神的“伴侣”,神的“家园”是神圣不能侵犯的,保护神林可以消灾除难,可以健康长寿和幸福平安。众多神林的存在,对于保护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这种世代流传的民族文化不仅使中国大批珍贵的古树得以保存下来,而且也提高了人们爱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极乐净土的佛教生态观 

在大香格里拉一些民族中,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其基本的生存态度和价值观念起着决定性的规约作用。佛家认为“佛性”为万物之本原,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都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本质仍是佛性的统一。佛性统一意味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佛教信仰者的最高理想是升入极乐世界,其丰富内涵是:一是极乐世界充满秩序,井井有条;二是有优质丰富的水源,称为“八功德水”,“水”为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三是有丰富的鲜花树木,如各种颜色的莲花等,香气芬芳;四是有优美的音乐,使人快乐;五是有增益身心健康的花雨,使人们身心“适悦”而不贪婪;六是有奇妙多样的鸟类;七是有清新的空气。

显然,佛教的极乐世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内容。

在佛教传播和影响深远的大香格里拉民族文化中,藏传佛教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高虔诚的信仰和严格戒律。它呈现的因果法则、慈悲心怀对整体性的调和原则,自然地孕育了一套人、畜、草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哲学,禁欲伦理的民风使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西双版纳目前拥有的原始森林是整个亚洲区生态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道法自然的道教生态观 

由于道教在许多方面与少数民族宗教类似,因而能够顺利地在少数民族中传播。道教关于在道法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观和团结少数民族的主张,也为各少数民族普遍信奉创造了条件。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有着广泛的影响,在瑶、壮、苗族中十分突出,在土家、仡佬、毛南、京、黎、白、阿昌、羌、彝、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很明显。

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指的是“道”按照自然法则独立运行,而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诚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道法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留给后人的重要格言,包含有丰富的哲理。道法自然就是要人们遵从自然、效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则。道教认为宇宙万物、飞禽走兽、草木昆虫等都是道气化生的,由于它们禀赋的道气清浊不同,才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人与万物在道性上是平等的,富于灵性的人类应与“大地合德”,对万物利而无害。毁灭自然万物的行为是在扼杀自然的生机,必将给人类带来祸害。重人贵生是道教最重要的教义。“生”即指生命,它源于自然,并与自然构成有机的整体;人对待生命应当是“贵生”、“乐生”;人们要善待万物,尊重一切生命。瑶族人深受道教“贵生”、“乐生”观影响,从庄严的命名仪式中可看出他们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瑶族人一生取有多个名字,法名、郎名都要通过严格的宗教仪式才能获得。其命名仪式贯穿着诞生礼、成丁礼以及入教仪式等内容,是培养和造就瑶族文化传统继承人的重要途径,表明瑶族对人自身生命及其社会化过程的高度重视。

爱林护生的世俗生态观 

大香格里拉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和实质是对大自然的保护,他们以“生产为目的”的对生态资源的传统管理方法,曾经有效地使当地的森林覆盖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并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本区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丛林中,可以说有山就有林,有林就有人;哪里有人家,哪里就有森林。千百年来,在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的过程中,西南少数民族与森林共处,森林给予了他们以水源之利,衣食之本,给了他们优美的生存环境,各族人民也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融于自然的整体生态观 

从人的一生来看,人来自自然,生长于自然,最后又回到自然。大香格里拉的少数民族从来没有将自己与自然分开的观念,他们始终认为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于自然中,与自然万物共同生长。人的生活始终融合于自然之中,否则便是异常。他们已经和生于斯、长于斯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他们世代相传,发展出与土地、自然资源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有关整体环境的传统知识。从藏族、纳西族的生态观可以略见一斑。

                 (1)藏族的生态观

人与自然界的平等共存观念  从人与自然界的共存关系来看,藏族对自己居住的区域有独特的认识,在他们的空间意识中,自己生存其中的空间是人、神和动物的共同居住区。而佛教的轮回转世思想更在这一基础上解释了人与自然界的这种共存关系。流传在纳帕湖畔的一则故事说:很久以前,黑颈鹤经常到青稞地中寻觅青稞种子,到青稞长大后又大吃青稞苗,秋天青稞成熟时则大嚼青稞籽。人们对黑颈鹤破坏庄稼的行为又气又无奈,最后终于用下套的办法捉到了黑颈鹤。故事到此峰回路转,人与黑颈鹤结为兄弟,相互约定,黑颈鹤发誓永远不再破坏庄稼,不再以青稞为食,即使出现在庄稼地里也只吃危害庄稼的害虫;人类发誓永不捕猎黑颈鹤,并将自己头上的三根头发给了黑颈鹤,要它装点在头部,以证明它与人类的亲情关系。从此黑颈鹤头上就有了三根人头发。的确,藏族人民从古至今一直保护黑颈鹤。

人与自然界在敬畏基础上的相互利用关系  从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利用来看,藏族传统文化是通过将自然神圣化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大香格里拉的神山崇拜观念中,不仅认为神山是有灵性的,就连神山中的树木花草、石头河流、飞禽走兽都是神山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人不能侵犯。如果要在这里建寺庙必须要向神山祭祀请求饶恕。但是,对于生存其中的居民来讲,神山又是他们的生活来源。他们在山下耕地、建房,在山上放牧,还要不时地在边缘地区适当砍伐树木,上山采药,甚至个别人还要打猎。这种矛盾怎么调和呢?其实,在藏族的空间观念中,除了神山外,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是平等的。因此,人出于对神山的尊重,会尽量避免利用神山核心地带的资源,特别是砍伐树木和打猎。作为神山,要给人以关照,这也是乐施众生的行为。因此,人们不仅可以适当利用神山周围的资源,还可以适当利用神山核心地带的药材、温泉等治病救人的资源。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产力的适应性   大香格里拉的传统产业是农牧业。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自然环境条件较差,自然生产力相对较低,因此,传统文化对自然环境的利用非常谨慎。在大香格里拉的大部分地区,农牧业结合是基本的生产方式。人们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小面积地种植粮食,在零星的耕地间有大片的草地,林间草地及高山草甸是人们放牧牛羊的地方。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垂直利用非常科学。在海拔2500~3000m的高寒地带,如果是风调雨顺的正常年景,青稞的收成除了能满足一家一户的需要外,还可以拿出约1/4用于交换不足的畜产品。

                (2)纳西族的生态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  自古以来,纳西民族为谋求自身生存要向大自然采集植物或狩猎动物,并食用这些动植物,从而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感恩情绪。人们懂得大自然是人类诞生的摇篮和赖以生存的基础,因而对自然有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有一种道德的观念。纳西民族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是彼此折射辉映、相生相长、荣辱与共的,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东巴教宣扬万物有灵、灵魂不灭、人神共存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精神境界。

“人与自然是兄弟”的生态哲学观  纳西民族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犹如兄弟,相依共存,人与自然只有保持这种兄弟似的依存关系,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破坏这种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对大自然豪取掠夺,那既伤了兄弟之情,又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对此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

据东巴经记载,人与“署(大自然)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后来贪婪的人类过分侵扰自然,冒犯了“署”,结果弟兄成仇,人类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洪水横流,百病滋生。人类在惊恐无奈中只好祈求神灵、东巴教主师丁巴什罗和大鹏神鸟来调解。人类与大自然这两兄弟相互约法三章:人类可以适当开垦一些山地,砍伐一些木料和柴薪,但不可过量;在家畜不足食用的情况下,人类可以适当狩猎一些野兽,但不可过多;人类不能污染泉溪河湖,不能劈山炸石。从此,人的生态伦理良知得以唤醒,人类与自然这两兄弟又重归和好,并祖祖辈辈认真履行协议。

当自然力被抽象化为神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随之演变为人与代表自然的神之间的关系。纳西族先民对“署”文化内涵的理解是:“署”神具有千变万化的功能,它上管天、下辖地,既会给人们带来恩惠,也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先民向自然界获取生存条件,首先要向“署”祈求赐予,才能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就连人类的荣衰、贫富、祸福、天时好坏、求嗣、寿岁、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生老病死都为“署”神所主宰,“署”神无所不管、无所不理。从这一情况看,“署”神又是具有综合性文化内涵的自然神灵。

在东巴教规中,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深刻地影响到纳西人对自然的态度,因而在行为上非常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从来不向自然界过分掠夺。

    “崇拜自然、爱惜生命”的生态道德观  纳西先民把各种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人格化,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支配下,所有影响作用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纳西人幻化为形形色色的神灵,如卢神、沈神、署神、山神等等。纳西先民在山林中繁衍着种族,延续着生命,深信能够护佑他们的神灵无处不在,并产生了对山、森林、植物和动物以及他们自身生存环境的尊重,形成了原始自然崇拜。

4.3.2历史渊源

大香格里拉地区的少数民族生态观是各族先民在与特定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共存与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对自然最初认识中,各族远古先人依靠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创世史诗和起源神话。

在本区诸民族中,至今仍保存并流传着相当完整的、形式多样的关于宇宙形成和人类起源的神话。其创世史诗和起源神话之丰富发达,在世界民族民间文化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如藏族的《始祖神话》、纳西族的《创世纪》、彝族的《宇宙人文论》、白族的《开天辟地》、哈尼族的《天地人和万物起源》、苗族的《造天造地》、瑶族的《盘古造天地》、壮族的《布碌陀造天地》、傣族的《因叭造天地》、布依族的《造万物》、侗族的《古老和盘古》、水族的《开天立地》、仡佬族的《天与地》、普米族的《吉赛叽》、土家族的《张古老做天李古老做地》、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景颇族的《穆瑙斋瓦》、拉祜族的《牡帕密帕》、佤族的《司岗里》、布朗族的《顾米亚造天造地》、基诺族的《阿嫫腰白》、珞巴族的《九个太阳》等。

这些创世史诗和起源神话虽各具鲜明特色,但其中都蕴涵着有关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古老生态智慧和环境意识。它们是各民族生态观和环境文化萌生的基本标志。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里,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必然要与自然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在人类初期,生存的需要促使各族先民认识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奥秘,探究宇宙形成和人类起源问题。大自然的种种现象首先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中心。正是通过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先民们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观。

对于宇宙形成,各族先民有着各式各样的说法。最普遍的解释是“混沌说”。在先民心中,天地形成前宇宙是一片迷茫混沌:有气,有雾,有天地万物的影子。关于“混沌状态”,他们有着相似的描述。纳西族先民认为:“很古很古的时候,天地混沌未分,东神、色神在布置万物,人类还没有诞生。石头在爆炸,树木在走动,混沌未分的天地,摇晃又震荡。”苗族祖先认为:“古代,哪个诞生最早? 哪个算最老? 云雾诞生最早,云雾算最老。”侗族先民认为:“远古时代混混沌沌,直到朦胧初开才分天地。风云雷雨归天,土石人兽归地。”纳西族、苗族和侗族分属于不同的族系,却有着同样的认识,这说明,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类对宇宙形成及其衍生的地球生态环境有着共同的思维特征。

在人类认识史上,人们最早是对外部自然界产生了兴趣。随着实践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把眼光投向自身,开始探索自身的起源问题。在人类童年时代,先民对自身来历有着种种“奇思妙想”。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人是由自然物变的,另一类则认为人是由神创造的。可见,本区各族先民的生态观念和生命意识最初发源于他们的创世史诗和起源神话,是在原始神话和自然宗教氛围中萌生的。

人类祖先原本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进入文明社会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类仍然保持着与自然的和谐和平衡状态。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开始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导致自然的惩罚。

对于大自然带来的灾难,苗族古歌作了生动的描述。对于地震和滑坡引起的山崩地裂现象,描述为“天上一天垮六次,地下一夜垮六回”,惊得“鸡飞狗又跳”;对于气候变化导致严重的旱灾,描述为太阳“晒得地下像火烧,晒得树子变成炭,晒得石头像油膏,晒得泥巴变成水,晒得河水像开水。”对于人类因不适应其生态环境而导致疾病的现象,纳西族《东巴经》有珍贵的记录。其中记载有180 种药丸,“甜的九种药水,苦的十种药水”,甚至还有不病之药和不死药。不死药和不病之药带有神话色彩,体现了古代纳西人民希望健康长寿的愿望。《东巴经》中有“天花”、“麻疯”、“药”等象形字。“药”的象形字是花上流出汁水,可见其字源也在于用中草药汁治病。《崇搬图》记载,可以用针灸和按摩来治病,这也是很有价值的。

由于各族先民没有条件对大自然进行深入了解,因此,他们虽已模糊认识到自然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自然灾难人们只能趋利避害,积极应对,但生态环境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变幻莫测的问题,对自然规律尚无正确认识。这样朴素的生态观,只能大致描绘自然和生态的一些表面现象,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的进程、生态的变迁及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4.4探索大香格里拉精神

经过中国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长期综合考察研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总结了科学家们对大香格里拉精神的初步认识。

1.香格里拉的由来:1933年,在小说《Lost Horizon》(《失去的地平线》)里,英国作家James Hilton (希尔顿)以喜马拉雅东端藏汉交界区域为原型提出了“Shangri-la”(香格里拉)这个词以及它所表征的优美、和谐、令人神往的人间天堂;美国科学家Joseph Rock(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上,以自己20余年的亲身经历描述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川滇藏交界地带多民族、多宗教的高山峡谷区的自然特色与民族文化,也提出了类似的英文词汇“Shankori”;艺术的创作与科学的描述已经将“香格里拉”作为美丽与梦想深深置入热爱和平、追求幸福的世人心中。

2.关于香巴拉和香格里拉的关系,藏学家杜永彬认为,西方人对香巴拉的了解、认识、接受、寻找和想象,导致了香巴拉的西化和香格里拉的产生。20世纪以后,在西方,香巴拉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香格里拉一词覆盖,进而催生了更多世俗倾向的变化。香巴拉的西化过程体现了西方人对香巴拉在观念层面的接受和改造,其明显的标志就是,西方人将香巴拉西化成了香格里拉。不少学者认为,香格里拉(Shangri-la)作为一个词应是 “香巴拉”、“雄格里拉”等当地藏语的音译或同意词,或者说与它们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藏语也都表征美丽、神圣的人间仙境及梦想之地。“香格里拉”一词无论在译音上和内涵上都秉承了藏族当地语言和文化特征;艺术的创作和语言的扩展则使这一概念得到升华并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3.大香格里拉在哪里?我们考察研究认为,在中国,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的主体部分,特别是大理-康定-昌都围成的大香格里拉区域,最接近名词“香格里拉”所体现的内涵与精髓。这里众多的高山与峡谷、雪山与河流、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自然文化交响乐。“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 满足世界自然遗产全部四项标准,是地球上绝无仅有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存完好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区域之一;“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人与自然完美和谐,为人类之杰作;数十个保留珍稀生物资源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数十个各具文化特色的民族,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4.大香格里拉的形成原因:是川滇藏交界区域的地质构造与气候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这里是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交汇的地区,地表强烈褶皱、断裂发育、起伏巨大,形成了密集排列的纵向高山峡谷地貌;另一方面,这些密集排列的纵向高山峡谷为印度洋暖湿气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通道,在本区形成了丰富的垂直气候和自然带。

5.大香格里拉的和谐之美:

(1)大香格里拉地区发育了从热带-亚热带到极地、从湿润地区到干旱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景观类型,又具有峡谷、湖泊、森林、草地、寺庙、村庄融于一体的自然人文组合,在最大程度上给人们展示了自然之美与和谐之美。

(2)大香格里拉地区的多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多民族多宗教和平共存的多种社会发展模式,对整个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3)我们赞扬藏族人民的“神山”宗教和文化。藏族人民给予很多雪山神圣的宗教崇拜和严格的保护(诸如梅里雪山等),具有伟大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意义,是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

(4)我们赞赏纳西人将人类与自然比做“同父异母的兄弟”。这种“亲情自然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新的高度。正是这种自然观给我们留下了玉龙雪山及下面的青山绿水,也使纳西人能够艺术地利用水资源,形成“城依水存,水随城在”的丽江古城。

(5)纳西族没因高山峡谷的阻碍而变得封闭和狭隘,因为他们具有开放的心态、乐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广阔的眼界和胸襟,使多种文化并存、互融于一个民族肌体,使纳西民族获得了生机勃勃的活力,进而以雄厚、博大、精深的文化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6)包容的胸怀和广采博纳的精神,使得在这块土地上虽然民族、宗教繁多,但各种宗教在这里可以各自弘扬自己的教义而相安无事,各族人民和宗教信仰者并没有像世界上有些地区一样卷进无休止的战争和摩擦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多民族共处的奇迹,为世界上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树立了光辉典范。

6.我们呼吁:

大香格里拉地区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生态财富和民族文化财富,也是全人类重要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必须从全球生态文明的高度审视“大香格里拉”的意义,深刻探究和挖掘“大香格里拉”对于21世纪人类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

宗教文化是大香格里拉地区的灵魂。大香格里拉地区传统的宗教与文化应该得到尊重和保留;我们明确地反对所谓的“征服神山”活动,不仅仅因为这里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不宜于人类去攀登(如梅里雪山、南迦巴瓦峰等),更主要的是,我们应该尊重当地藏族和其他民族同胞对神山的情感和信仰,也将雪山当作敬而远望的自然神灵,为大香格里拉留下一些神圣的境地。

严格保护大香格里拉地区优秀生态文化传统:包括藏族生态文化圈、纳西生态文化圈、白族生态文化圈等;建议将近四万人口、独具特色的摩梭人列为单独民族,将泸沽湖及周围地区列为“摩梭生态文化圈”,使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母系文化”遗存得到保护。我们需要在保留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文化方面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贫穷不应在大香格里拉地区永远存在下去。但发展的道路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而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富裕之路。我们需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大香格里拉地区的发展之路。

7.大香格里拉在我们心里:

将“香格里拉”这个神圣的名词唯一赋予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不合适的,都会削弱“香格里拉”这个名词带给我们的神圣和期待。将“大香格里拉地区”作为一个有区域而无边界的概念比较合适,它是大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奇迹;热爱和保护大香格里拉的自然环境,发扬大香格里拉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传统美德。“大香格里拉”是人类心目中的理想天堂,她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后记:大香格里拉在我们心里

自从1980年拜读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原著以来,卡拉卡尔山、蓝月亮山谷和香格里拉寺庙常常在我脑海回旋,而大喇嘛佩劳尔特和主人公康维的形象逐渐淡忘。

当我无意中发现卡拉卡尔山的海拔高度与世界第三高峰洛子峰的海拔高度非常接近,而洛子峰又与珠穆朗玛峰仅仅一坳之隔时,我初步对比了珠穆朗玛峰南北坡与卡拉卡尔山谷的自然景观后,我产生了一个直觉,希尔顿冥冥之中描述的蓝月亮山谷还不如珠峰南北的自然景观呢!

后来,我又因为科学考察工作的关系逐渐进入南迦巴瓦峰山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横断山脉地区......逐渐接近、认识、亲近这些地区,更加深了我对这些地区的爱,更加深了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的认识。我逐渐认为,上述地区都是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理想王国。她们远远胜过希尔顿笔下的蓝月亮山谷,或者是引申出来的“香格里拉”。

通过2006年对川、滇、藏三省区的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经过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科学家的相互交流,比较研究“香巴拉”、“香格里拉”、“桃花源”、“伊甸园”等描述的理想王国,深深感觉用本书概括的“大香格里拉”可以综合上述理想王国之大成,可以更接近现实生活,可以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如果真能够如此,那就是作者最大的愿望了。

其实,在我的心里,我真实地认为,无论什么理想王国都是人们心目中的追求,包括本书所强调的大香格里拉。因此,大而言之,大香格里拉应该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最后,作者不妨把电影《消失的地平线》主题歌歌词的英文和翻译的中文一并附录于后,供读者参考。

 

致谢:作者诚挚地感谢2006年参加中国大香格里拉科学考察的朋友们对于本书中提供的帮助,感谢胡启恒女士对翻译电影《消失的地平线》主题歌歌的修改,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大香格里拉的朋友们!

 

电影《消失的地平线》主题歌歌词

 

现在

要预测过去可能发生的事情,

当然为时太晚。

你若有幸读懂我的心,

你应该知道我心存大爱。

我大声呼喊:

我们有相同的感受!

然而

事实并不是那样,

现在

你永远不会明白,

你如何才能读懂朋友

读懂你心目中的我!

如今

我需要知道的太多,

那是我从来没有学过的功课。

当你永远失去朋友的时候,

对我伤害太深!

对我伤害太深!

 

我一直相信你和我

宿命相连,

但这样的时刻从未来到。

它听起来是多么的荒谬?

难道这些都是我的幻想?

难道与我同样感受太阳的 

只有我自己一个?!

当你歌唱你的感受时,

我告诉自己,

也许有一天

我会与你同声歌唱。

 

我有很多从来没有实现的梦想,

当我的梦想没有人分享时,

对我伤害太深!

哦,

对我伤害太深!

 

我有一个现实的理想

但我不知它在何方

我相信

总有一天我会融入到那

消失的地平线上

对我伤害太深

哦,

对我伤害太深!

 

你有一个现实的理想,

你去追寻你的理想,

有一天你找到了她,

你奔向她

       停留在那消失的地平线上!

 

 

Lost Horizon

Now I guess it's too late to speculate

On things as they might have been

That given the time, you'd read my mind

And know there was love within

I could loudly exclaim we felt the same

But not in all honesty

Now you'll never know

How could you know the friend that you had in me

I've got so much to learn now

Lessons I never had

When you lose a friend forever
Hurts so bad

Ooh it hurt me so bad

 

I had always believed that you and me

Were connected by destiny

But the time never came

It sounds so lame

Is it all just my vanity?

Am I the only one to feel the sun

Exactly the way I do?

When you sang how you felt I’d tell myself

Maybe someday I’ll sing with you

 

I've got so much to hope for

Dreams that I’ve never had

When you've got no one to share them

Hurts so bad

Ooh it hurt me so bad

 

I have an ideal I think is real

But I just can't find it

I believe that one day

I'll melt away into that lost horizon

Ooh it hurt me so bad

 

That you had an ideal you knew was real

And you went out to find it

And you found it one day

You've gone to stay into that lost horizon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1103486.html

上一篇:分享“探秘大香格里拉”(11): 认识大香格里拉之多彩和谐美
下一篇:安徽安庆科普讲座有收获 课余拜访叶笃正气象科普馆有感受
收藏 IP: 111.132.224.*| 热度|

7 刁承泰 檀成龙 迟延崑 武夷山 杜彦君 杨正瓴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