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走进英伦三岛:为什么要去?有什么值得去? 精选

已有 13468 次阅读 2017-10-9 08:33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走进英伦三岛:为什么要去?有什么值得去?

往返15天的英伦三岛深度旅游回来了,为什么要拜访英伦三岛?拜访英伦三岛有什么值得传播的?有什么值得回味的?

先说说总的概况吧。

图1是此次旅游路线示意图。图中,红线箭头表示乘大巴的旅游路线,红色虚线表示轮渡,红黄色虚线表示飞机航线。显然,这条旅游路线基本上把英伦三岛全部涵盖了。

图1.2017年9月英伦三岛深度旅游路线示意图

从图1可见,此次吸引我拜访英伦三岛的因素,或者说,令我好奇的地方,主要有三:一是1986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位于北爱尔兰的巨人堤道,二是建立于几千年前位于英格兰南部的巨石阵,三是位于苏格兰北部具有“水怪”传说的尼斯湖。

下面,分两部分追忆。

  1. 从飞机上看见了什么好东西?

  2. 英伦三岛深度游收获了什么?

    一、从飞机上看见了什么好东西?

旅游中,千万不要忘记“空中欣赏”这个项目。否则,你会遗憾的。

此次从北京到伦敦的往返飞行中,也还小有收获。

9月10日,从北京到伦敦。当飞机即将着陆伦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轮美奂的英伦三岛座座岛屿。一座又一座的小岛与海洋紧紧相伴,形成了若干个海陆风环流,吹拂着静静的海水,在岛屿的岸边组成了一幅幅奇特的画面,令人浮想联翩。

看啊,在那朵朵洁白的积云下面,海陆风掀起的洁白色浪花把长长的海岸线衬托得更清晰美丽(照片1);弯弯曲曲,奇形异状的半岛在朵朵白云陪伴下显得格外和谐宁静(照片2);那清澈的海岸线,那弯弯曲曲的半岛环抱着一汪深蓝色的海水(照片3);那成双成对的半岛环抱出一幅令人遐想的图案:是母子遥遥相望,还是被隔离的“牛郎织女”(照片4)?哇:那环岛的白色沙滩与海陆风吹拂的白浪组成了一幅值得遐想的图案:海面上,缓缓游来的巨鲸在它头部的前缘激起了一道淡淡的海浪(照片5);那一对岛屿紧紧相邻,宛如兄弟姐妹一般(照片6)……

照片1. 在那朵朵洁白的积云下面,海陆风掀起的洁白浪花把长长的海岸线衬托得更清晰美丽

照片2.曲曲弯弯的小半岛与白色浪花组成的图案让你浮想联翩


照片3.那清澈的海岸线,那弯弯曲曲的半岛环抱着一汪深蓝色的海水……

照片4.成对的半岛环抱出一幅令人遐想的图案:是母子遥遥相望,还是被隔离的“牛郎织女”?

照片5环岛的白色沙滩与海陆风吹拂的白浪组成了一幅值得遐想的图案:海面上,缓缓游来的巨鲸在它头部的前缘激起了一道淡淡的海浪……

照片6.兄弟岛,姐妹岛?还是……

令我难忘的是,在从伦敦返回北京的途中,我第一次在飞机上欣赏并拍照了北极极光(照片7、8),照片中耀眼的白光是飞机翅膀末端的灯光。

照片7.夜间从飞机上拍摄的北极光

照片8.夜间从飞机上拍摄的北极光

另外,从飞机上拍摄云的照片更有科学意义:如果我们积累的资料越多,我们对于云的垂直结构就更真实了解,就更有助于我们的短期天气预报。

例如,大气中云的垂直分布是多层的,多层的状况不同,天气变化也会不同。这里给出的是双层云:高层的卷云和中层的对流云(照片9、10)。

照片9.俯瞰双层云(图片右下部,上层为密卷云,下层为积云)

照片10.俯瞰双层云(图片下半部,上层为密卷云,其下面为积云)

二、英伦三岛有哪些值得一看?

按照图1的游览路线,几乎完全涵盖了英伦三岛。而英伦三岛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仅仅是我的“一孔之见”,供参考。

泰晤士河上乘船观光值得   伦敦的一些新旧建筑在河的两岸都有体现。旧建筑以“塔桥”为代表,有“伦敦正门”之称(照片11);新建筑以欧洲最高大楼碎片大厦(照片12)为代表。

照片11泰晤士河上始建于1886年的伦敦塔桥是旧建筑的代表

照片12.高310米的碎片大厦是泰晤士河两岸新建筑代表

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   创建于1167年的牛津大学和始建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闻名于世,是求学者向往的地方,值得参观。当然,不同的人所欣赏的自然不尽相同。我想,对于一个小时左右的参观者就要有所选择了。“牛顿苹果树”值得看,也值得思索。有趣的是,在牛顿苹果树旁伴有卖艺者,那又是什么寓意呢(照片13)?在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的学子们因为难于毕业而感叹的“叹息桥”又给人们什么启迪呢(照片14)?君不见,牛津大学校园放养的牛也“很牛”啊,因为在其它知名大学校园里很难见啊(照片15)。

照片13.当卖艺者在牛顿“苹果树”旁演奏时……

照片14.剑桥与牛津学子难于毕业时哀叹的“叹息桥”

照片15.牛津大学校园里放养的牛也“很牛”啊!

巨石阵之谜   巨石阵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的索尔兹伯里平原。巨石阵的传闻早已铭刻我的心中。此次让我动心去英国旅游,这是很重要的吸引点。据记载,它建成约于公元前4000到2000年,每根巨石的重量在5到50吨之间,高约3到10米。当我目睹俯瞰巨石阵的照片(照片16)时,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几千年前的科技条件要建成如此规模的科学建筑谈何容易。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这位很少自己留影的人不得不主动与巨石阵合影留念(照片17)。


照片16.俯瞰巨石阵


照片17.怀着崇敬心情与巨石阵合影留念

   

迷人的丘吉尔庄园  位于牛津的丘吉尔庄园号称比英国皇宫还美,不少英国人喜欢拿它与凡尔赛宫相比,是英国女王安妮赐予约翰·丘吉尔(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祖先)的庄园。始建于1705年的丘吉尔庄园极具田园风光(照片18),介绍庄园博物馆的英国小伙子以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赢得了我们的赞誉(照片19)。

照片18.极具田园风光的丘吉尔庄园

照片19.帅气的英国小伙子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赢得了我们的赞誉

莎士比亚故居里的汤显祖铜像   位于伦敦以西180公里的斯特拉特福镇是莎士比亚故居所在地。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有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与我国明代的知名戏剧家汤显祖齐名于同时代。虽然二人从来没有相见,但在莎士比亚故居中专门树立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铜像,并注明是同时代的伟大戏剧家(照片20)。

照片20.在莎士比亚故居里竖立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铜像

印象深刻的约克大教堂和约克城堡  英国约克大教堂 (York Minster),是欧洲现存最大的中世纪时期的教堂,也是世界上设计和建筑艺术最精湛的教堂之一(照片21)。有趣的是,教堂中央,一条巨龙昂首兀立,仿佛有点中国风度(照片22);环绕教堂的约克城堡,其城墙坚固高耸,城堡通道狭窄,一夫当关,万夫难过(照片23),为保卫教堂立下了丰功伟绩(照片24)。

照片21.欧洲最大的约克(圣彼得堡)大教堂

照片22.圣彼得堡大教堂中的巨龙兀立

照片23.约克大城堡坚固狭窄,一夫当关,万夫难过

照片24.从约克城堡上看约克大教堂(右上角),俨然被城堡包围其中

英格兰的最大湖温德米尔湖印象  所谓最大湖泊也就是长约17千米,宽约1.6千米,面积约27平方千米,无法与世界上的各个著名湖泊比较。稍微留有印象的是,湖中生活有数十只白天鹅,而这些白天鹅都是英国女王特别宠爱的,每只天鹅的腿上都留有标记(照片25)。

照片25.英格兰温德米尔湖畔的数十只白天鹅都是英国女王的宠物

险要雄伟的爱丁堡城堡   爱丁堡城堡是苏格兰精神的象征,耸立在死火山岩顶上(照片26),居高俯视,不仅仅一览爱丁堡市区(照片27),而且与挪威隔海相望(照片28),是6世纪以来苏格兰的重要城堡。现在,每年八月都要在此举办国际军乐队分列式,更将爱丁堡城堡庄严雄伟的气氛表露无遗。我们此次参观时,正值国际军乐队分列式完毕,遗留下来的观礼台还兀立在城堡门外(照片29)。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一位现代女性伫立于古老的城堡边缘,长久地远望……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氛(照片30)。

照片26.耸立于死火山岩顶上的爱丁堡城堡

照片27透过城堡的架炮口,爱丁堡城市尽收眼底

照片28.俯瞰东面,挪威海遥遥相望

照片29.刚刚结束的国际军乐队分列式完毕,遗留下来的观礼台还兀立在城堡门外

照片30.参观者络绎不绝。一位现代女性伫立城堡上长久地远望……

令人遗憾的尼斯湖景点   尼斯湖位于苏格兰北部,是此次参观的最北点。关于尼斯湖“水怪”的传说可追溯到公元565年,爱尔兰传教士圣哥伦伯和他的仆人在湖中游泳,水怪突然向仆人袭来,多亏教士及时相救,仆人才游回岸上,保住性命,自此以后,十多个世纪里,有关水怪出现的消息多达一万多宗。

1934年4月,伦敦医生威尔逊途经尼斯湖,拍下了“水怪”的照片:长长的脖子和扁小的头部,看上去完全不像任何一种的水生动物,而很像早七千多万年前灭绝的巨大爬行动物蛇颈龙

关于湖泊中“水怪”的传说,我国新疆的喀拉斯湖也有。尽管大多数人不相信,但喀拉斯湖景点的确为游人提供了美感的享受(照片31)。然而,尼斯湖景点并没有选择在位于峡谷幽深的风景区,令人失去了欣赏美景的愿望(照片32)。为了自己弥补自己,拍摄到湖中的一只野鸟,也许可以把它看作“水怪”吧(照片33)。唯一令我们感动的是尼斯湖畔雨后水汽蒸腾形成的云雾(照片34),根据尼斯湖峡谷中的植被来看,年降水量应该在1000毫米左右。

照片31.体现喀拉斯湖美景的观鱼亭

照片32.平平淡淡的尼斯湖景点标志看不出“峡谷幽深湖泊”的特点

照片33.也许这算是尼斯湖的“水怪”吧?

照片34.唯一令我们动心的是尼斯湖岸雨后水汽蒸腾形成的云雾

轮渡爱尔兰海有感   九月二十一日早晨,我们离开格拉斯哥,前往凯恩莱恩码头,轮渡爱尔兰海。是日,英伦三岛非常难得的风和日丽晴天把爱尔兰海衬托得美丽动人(照片35~37)。我因多次参加海洋科学考察,十分明白海洋给人的印象与天气的密切关系:风和日丽的晴天,蓝色的海洋是那样温顺美丽(照片35~37);彤云密布的阴天,暗褐色的洋面是那样忧伤黯淡(照片38);狂风袭击洋面卷起的汹涌波涛是那样无情与震撼(照片39)……据此,我经常告诫自己:“万物的颜值离不开阳光(外因)的衬托”,“外界环境与人们的心情变化密不可分”,从而让我明白“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照片35.风和日丽的晴天让爱尔兰海显得温顺美丽

照片36.蓝天白云与碧蓝色的平静海面构成了和谐美丽的动人画面

照片37.白色的小帆船悠闲地飘荡在爱尔兰海面

照片38.当海洋上空是彤云密布的阴天时,海面黯淡忧伤(巨鲸游过画面)

照片39.当海上狂风大浪时,海洋显得凶暴震撼

在风雨中亲近巨人堤道   巨人堤道,也叫“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公里处的大西洋海岸,由总计约4万根六角形石柱组成约8公里的海岸,石柱连绵有序,呈阶梯状延伸入海。这些石柱都是玄武岩石柱,它是在第三纪由火山不断喷发而形成的。1986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因此,“巨人堤道”是吸引我来英伦三岛深度游的最重要因素。

“巨人堤道”名称起源于爱尔兰民间传说。

据说,巨人堤道由爱尔兰巨人芬·麦库尔建造,他将岩柱一根根移到海底,建成堤道,这样就能使他走到苏格兰去和另一位巨人对手芬·盖尔交战。麦库尔刚刚建堤完工,苏格兰巨人芬·盖尔立刻沿着堤道来爱尔兰来挑战。麦库尔远远看见比自己更高大的巨人盖尔,心想自己不是对手,逃回家中。聪明的妻子心生一计,很快把麦库尔打扮成小孩子,躺在地下玩耍。当盖尔追来时,妻子不慌不忙地迎接客人,并有意让盖尔看到躺在地下玩的麦库尔,漫不经心地说:“这是麦库尔的小孩子,他爸爸出去了,有事请你等他爸爸回家再说吧。”盖尔看到麦库尔的小孩子都有如此巨大的身躯,猜想他的爸爸不知有多高大啊,非常恐惧,立刻匆忙撤回苏格兰,并毁坏了部分堤道,所剩的残余就是今天我们参观的“巨人堤道”。

9月22日上午,我们参观巨人堤道。

然而,与轮渡爱尔兰海的天气相反,这天上午,风雨交加,有些路段寸步难行。我和夫人怀着对“巨人堤道”好奇的心情,冒着风雨交加的天气,在两个半小时内亲近了北爱尔兰的“巨人堤道”。当我们在风雨中沿着旅游路线亲近巨人堤道时,年轻的游友们中也有少数人逐渐尾随我们而来。

10点半,我们离开巨人堤道游览中心,走向巨人堤道。在海边,风雨交加,行进非常困难。怀着对于巨人堤道的好奇心,我和夫人带上景点的解说器,在风雨中参观。

沿着参观路线,首先要进入一条狭窄的通道,那正是风大的地方。雨伞被吹得翻过来,还是要抓紧时间与巨人堤合影(照片40)。风太大,索性,不要雨伞了(照片41)。过了狭窄的风口,海边的风仍然不小,时不时地要把雨伞吹翻(照片42)。

同行的游友们不走了,我们继续向前。途中遇到来自奥地利的父子俩,我们互相帮助拍照。在一座高大的石柱群下,来自奥地利的客人为我们拍照留念,也许是大自然魅力的影响吧,在巨石柱下面,我高举雨伞,张口高呼,异常兴奋,仿佛焕发了青春(照片43)。

三十多分钟后,我们在一块告示牌前停住了。告示牌标题是:“为什么要封闭这条路?”全文解释:岩石坠落和山崩是巨人堤道的自然过程,建造的游人道正在被侵蚀恶化。自然的事实强迫我们于1994年封闭了这条路,以保障游客安全和尽可能地减少破坏巨人堤特征。研究表明,巨人堤道区域是极易侵蚀的区域。右图指明了最危险的区域(照片44)。

此时,我们回首远望,少数游客也慢慢尾随而来(照片45)。在封闭道路的尽头,我们尽可能地远望拍照(照片46)。

我们沿路返回,有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通过(照片47),游人在巨人堤内流连忘返(照片48)。

巨人堤道,不虚此行。

照片40不顾风把雨伞吹翻,也要抓紧时间与巨人堤留影

照片41.为了留影,索性把雨伞收起来了

照片42.大风吹翻了夫人的雨伞,我突然大喊“停”,立刻抓拍成功。

照片43.大自然的雄伟令我们“青春焕发”(风雨同行的奥地利父子两为我们拍照合影)

照片44.为了游人安全,为了巨人堤尽可能避免侵蚀,1994年封闭了这条路

照片45.回首远看游友,有少数入在雨中尾随而来

照片46.走到了游人止步的地方

照片47.快要离开了,再小心翼翼地亲近一下巨人堤吧

照片48游人在海滨的巨人堤流连忘返

   英伦三岛深度游,半个月观光,值得一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1079757.html

上一篇:厚德,继承,创新,祝贺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再度启动
下一篇:十九大今天召开,一只美丽的鸟儿长时间展翅高歌,知道为什么吗?
收藏 IP: 218.19.237.*| 热度|

28 刁承泰 季明烁 曲均峰 姚卫建 罗鸿幸 魏焱明 李学宽 陈楷翰 杨正瓴 傅云义 黄林 戴德昌 白龙亮 李颖业 汪育才 高义 李东风 黄仁勇 强涛 李建国 柳文山 张家峰 鲍海飞 蒋永华 孙颉 郭景涛 檀成龙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