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穿越管理理论丛林 ——评魏文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

已有 5502 次阅读 2011-11-29 01:22 |个人分类:管理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管理学

穿越管理理论丛林

——评魏文斌《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

 

苏州大学管理学院   周可真

 

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18561915)创建所谓“科学管理学派”至今,现代西方管理学已由“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和继之而起的“行为科学”阶段进入到了学派林立、各种管理理论异彩纷呈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一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有关管理学研究的著作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对管理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的理论研究以及各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一些混乱,结果出现了所谓的“丛林”现象。然而,成熟的管理学需要对已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综合和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成为指导工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二级学科发展的一般管理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关于管理学的统一理论框架的研究和探索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事实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科学管理理论的集大成者林德尔·厄威克在其著作《管理的备要》一书中就提出应当对主要的管理著作及思想进行总结。

 

随着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西方管理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一般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1961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在发表的著名论文《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把当时的管理理论概括为六大学派或研究方法。它们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然而,由于管理理论的发展非常迅猛,以至于孔茨不得不在20世纪80年代初又对自己在20年前提出的管理理论丛林重新进行考察。“考察结果,我发现,现在至少已经有十一个学派,而不只是1961年我所提到的那六个了。丛林已显得更加茂密而难于通过。但是,也出现一些发展趋势,可能导致将来各学派逐步融合,以至形成一种统一的、更为有用的管理理论。”(Harold Koontz: 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Jungle Revis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5(2):175) 他在《再论管理理论丛林》中认为,管理理论学派已发展到十一个了,它们是: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或管理过程学派。但从目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孔茨的划分已显得落伍、不合时宜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来临以及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促使管理学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在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而不是某种资源”(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第48),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则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正是这一点使我们的社会变成“后资本主义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战略管理理论、文化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众多新的管理学理论。

 

然而,综观所有的研究成果,它们大多只是针对其中某一种单一的管理理论或管理思想进行了研究,并没有将西方管理学理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地探讨,既不利于吸收和借鉴西方管理学的理论精华,也不利于从总体上把握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我国青年学者魏文斌撰写的《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版)一书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统一”、整合管理学知识和把握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全貌提供了新的视野。

 

从总体上看,这部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线索清晰,体系独特,归纳了自管理学理论形成以来的十六个主流学派。众所周知,管理学理论是十分庞杂的,若将它们梳理成线索清晰、结构严谨的学术著作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作者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与高度的综合分析能力。作者为此作了努力,全书从管理的文化基因出发构建了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的“树形”体系,提出管理与文化是共生、同构和互动的,在它们的内在关联中,文化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深层力量。从管理学理论的演进规律看,作者认为以特定的文化为基础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管理思想变革: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的行为管理和以知识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管理。这三次重大的管理思想变革,构成了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的主干框架,因而全书分为三大篇:即科学管理篇、行为管理篇和文化管理篇。在第一篇对科学管理的探索中,主要评述了科学管理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管理理论;在第二篇对行为管理的探索中,主要评述了人际关系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管理伦理理论;在第三篇对文化管理的探索中,主要评述了管理实践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组织文化理论、变革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由于作者构建了清晰而独特的“树形”体系,从而使读者能清楚地从总体上把握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内在轨迹。

 

二是内容新颖,重点突出。在知识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非常迅速,管理知识的更新是永远不变的要求。本书不仅在评述科学管理、行为管理时注重吸收一些新的管理思想,如管理科学中的质量管理理论、行为管理中的团队管理理论和管理伦理理论等,而且对以往的人类管理智慧进行了新的整合,实现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的互补与综合,特别是对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人”的知识创造和智力资本管理的评述,形成了以适应知识经济、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需要的新的文化管理知识系统。作者对这一新的管理学趋向进行了梳理与综合,对一些管理前沿的理论如核心能力理论、文化合宜理论、跨文化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创新管理理论、智力资本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知识创新理论等都有评述,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驾驭管理学理论前沿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作者并不是对每个学派中的每个代表人物的管理思想都进行研究,而是根据自己构建的“树形”体系选择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性理论观点来加以研究,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和借鉴西方管理学的理论精华。

 

三是史论结合,评述精辟。在我国管理科学研究领域中,出版过很多有关管理学原理、方法方面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管理思想史方面的著作,但大多停留在简单介绍管理学家的理论观点和管理方法的层次上,史料多而史论少,并未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系统评述。对此,作者采取了“洋为中用”的写作原则,资料的取舍上,大多取材于管理学名著,力图原汁原味地综合、分析和诠释西方最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文献资料,而且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资料基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理论批判的勇气,在对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进行介绍后都有精辟的评价。西方管理学的各个理论学派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因此,即使是西方管理学的理论精华,也不能完全照搬或简单模仿,而应辩证地加以扬弃。作者在对各个学派的精辟评价时,既总结了该学派的理论贡献,又指出了该学派的不足或需要发展的方向,从而帮助读者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吸收

 

需要指出的是,管理学说史作为一项单独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关于现代西方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在我国的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该书的出版对促进我国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学课程体系的完善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书的研究无疑是一项对管理学理论的再创造的工作。

 

当然,作为第一本系统探究和评述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的著作,该书还存在着不足和尚待完善、深化之处,如西方管理学各理论主张的相互渗透、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后现代管理范式等尚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作于2005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512707.html

上一篇:微博: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官员自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
下一篇:评北约轰炸巴检查站:“上帝”又做了一件令人类感到“意外”的事
收藏 IP: 180.117.33.*| 热度|

1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