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官科”的“炒冷饭”和 “挤剩奶”

已有 4156 次阅读 2008-9-6 19:31 |个人分类:科学之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演绎, “官科”, 归纳

 

 

近日我连续发了几篇关于“民科”与“官科”的文章,从效果来看,还是有网友不明白我到底在讲些什么,所以仍有必要继续发表我的观点,敬请各位继续批评赐教。

 

我之所以称赞“民科”,归根结底就是赞赏“民科”的精神。“民科”的精神实质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此好而乐之从而乐以忘忧而忘我地从事科研,其心才能达到如佛家所云之“定”(发“慧”的条件)或如荀卿之儒所云之“大清明”(生“智”的条件)。

 

要使科研人员具有好而乐之的学术精神,充分尊重个人的意志自由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说:“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进而言之,“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1]。因此,充分尊重个人的意志自由,本质上就是充分尊重自然界的必然性。而现行的计划科研体制的根本缺陷恰恰在于不尊重科研人员的意志自由,亦即不尊重自然界的必然性,相反是要剥夺科研人员的意志自由,使他们的意志以另外一些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是以自然界的必然性为转移。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就不可能借助于他们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作做出他们自己的判断,从而当然也不可能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他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而只能根据凌驾于他们之上、支配着他们生活命运的人的意志来进行他们的判断,这种判断因为不是基于他们自己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所作出的决定,而是基于支配着他们生活命运的人的某些认识所作出的决定,因此,即使支配着他们生活命运的人的这些认识是科学认识,他们据以做出的判断也充其量是属于演绎性的科学判断,而非归纳性的科学判断,亦即是不可能产生新知识的非科学原创性判断。

 

从理论上说,现行的计划科研体制是基于对科学认识的这样一种理解:科学认识本质上是以既有知识为逻辑前提来加以演绎的过程。科研人员所要做的就是无须创造新知识的演绎工作,这种演绎所赖以进行的逻辑前提是由外在于科研人员的另外一些人提供的,这些人可能是中国的“科学圣贤”或“科学圣贤”一样的领导,也可能是外国的科学家或专家、学者。计划科研体制并不要求科研人员自己去进行科学的归纳,而只需利用现成的知识来对它们作推广性抑或应用性的研究。这种体制下所要求科研人员进行“攻关”的项目,无不是属于推广性抑或应用性的研究项目。这类项目,如果它们是属于基础科学范畴,其研究就是“炒”别人的“冷饭”;如果它们是属于应用科学范畴,其研究就是“挤”别人的“剩奶”。就中国科学界(包括自然科学界和人文科学界)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官科”领域,除了不守“管科”规则而自行其是的“民科”以外,凡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者,无不是“炒”别人的“冷饭”;凡从事应用科学研究者,无不是“挤”别人的“剩奶”。

 

诚然,“炒冷饭”和 “挤剩奶”也决非无益,因为“冷饭”和“剩奶”毕竟是有营养的,经“炒”“挤”而食之,照样可以填肚子、长身体,有时吃了别人的“冷饭”和“剩奶”,其身体长得比“饭主”和“奶主”都胖胀、健康,就象有些叫花子看起来比普通人都健壮一样。但是,正如叫花子是非生产者,靠乞讨别人的剩饭剩菜过日子,就是长得再健壮,也终究是缺乏人所应有的尊严的,从事科研而只靠利用既有知识来进行演绎,就算其“炒”“挤”得很有成效和成就,这种工作毕竟是缺乏科学的尊严的。

 

中国的科学要获得自己应有的尊严,必须改变现行的计划科研体制,改变“官科”领域普遍存在着的“炒冷饭”和“挤剩奶”的现状,实行市场科研体制,使科研人员在这种新体制下人人争做科学的 “农夫”(产粮者)和 “奶牛”(产奶者),如此中国的科学才能真正兴旺发达起来。

 

后记:本文话语可能是重了些,未免得罪人,如蒙理解和见谅,则吾幸也矣。其实,我本人也不过是个“炒冷饭”和“挤剩奶”的人,只不过现在自觉到这样做有些自卑罢了。



[1]参见: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3154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38025.html

上一篇:早年的陈景润,“官科”中的“民科”的典型!
下一篇:“伪科学”概念的荒唐性和危害性
收藏 IP: .*| 热度|

5 廖永岩 刘玉平 刘锋 ligang168168 wuqiwen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