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性爱日记”与法治秩序和人权保护

已有 5103 次阅读 2010-3-6 13:35 |个人分类:人生.世相|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性爱日记”, 法治秩序, 人权保护

随着据称为某官员的“性爱日记”近日在网上的流传,不但被指为“日记”主人的这位官员受到了看似理所当然的谴责,“日记”中涉及的几位女主角也被“人肉搜索”,有几位的相片竟被贴到网上广为流传。

 

从网上对此“日记门”的普遍反映和反响来看,人们普遍沉迷于对目前官场中某些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之情而不能自已,这种情绪也导致了人们普遍失去冷静的理智思考,以至于非理性地在网上对“日记门”中有关人员加以主观任意的“精神惩罚”。

 

作为一介平民,和其他平民一样,出于对目前官场中某些腐败现象的痛恨,笔者起初也本能地对这种“精神惩罚”感到些许快慰。但是,冷静下来反思一下,却隐隐地感到这类事情透露出一种不祥之兆;再仔细想一想,觉得此类事情若任其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

 

首先,网上流传的被称是某官员的“性爱日记”不是影印件(原件复制品)。从法律上讲,这种“日记”是不足以成为被控当事人“犯案”的证据的,因为它有可能被伪造抑或部分伪造或篡改,虽然据称其中的某些内容被有关有人员认为具有真实性。在该“日记”并非影印件(原件复制品)从而有可能被伪造抑或部分伪造或篡改的情况下,无论其可能性小到什么程度,但只要存在着这样的可能,它就不能成为法律证据。

 

在该“日记”未经核实而不具备法律证据资格的情况下,把它指称为某人的“日记”而拿到网散布,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假定该“日记”的主要内容确系其本人所写,但还有些内容(涉及男女之事的内容)是被伪造或篡改了的,那末,在未经其本人许可的情况下将其“日记”拿到网上散布,这就侵犯了该“日记”主人的隐私权(日记当然属于隐私范畴);

 

第二,假定该“日记”中涉及男女之事的内容是被伪造或篡改而成,那末,把该“日记”拿到网上宣扬并声称它就是某人的“日记”,这便是对该人的造谣中伤,应属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构成诽谤罪。

 

在网上流传的信息,虽然不必真实,也非必须真实,但是,当所发布的某些信息涉及到人权领域特别是法律领域而有可能构成对公民或法人的侵权行为时,则须特别小心。

 

网络上发布的信息,除其非具备法律证据资格,否则,决不能包含控诉某公民或法人犯法的内容。

 

若任凭不具备法律证据资格而又包含控诉某公民或法人犯法的内容的不实信息在网上流传,则无论其事后是否追究其信息发布者的法律责任,这都将对被控的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权益构成威胁,因为即使追究其信息发布者的法律责任,被控的公民或法人所享有的合法权益都有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而且有些损害是无可挽回的。

 

另外,“日记门”中的几位女主角被“人肉搜索”之后,有几位的相片被贴到网上广为流传,这种类似“文革”中“造反派”对“走资派”所经常采取的“示众”行为,首先是对被“示众”者的人格尊严的侵犯,无论被“示众”的人是否做了缺德事,她们都不应受到如此非人道的待遇;

 

其次,如上所说,该“日记”有可能被伪造抑或部分伪造或篡改,则这几位女主角或其中一些人就有可能是被诬对象,假定其是被诬对象,而对她们作如此“示众”处置,这就不唯不人道,更是对她们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合法权益的侵害,是既缺德又违法的行为;

 

第三,被贴到网上广为流传的那几张相片,存在着“张冠李戴”的可能性,而且其相片中的人物除了被认为与“日记门”中所涉及的几位女主角有关联以外,还有若干人物是与此无关的,在这种情况下,未经当事人许可,就被贴到网上传播,这同样是对这些当事人或其中的某些当事人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合法权益的侵害,这样的侵害或轻或重,甚至所造成的损害有可能无可挽回,对当事人造成终身的消极影响。

 

因此,对“日记门”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道德问题,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希望当局对网上的这类信息采取有效整治措施。

 

这类信息在网上发布,当然也有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可能起到对腐败官员的揭露其腐败行为的作用,也有可能起到与此相关的舆论监督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类信息的消极作用,因为这牵涉到国家法治秩序的维护和公民人权的保护等重大问题。

 

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切言行,都应在充分维护法治秩序和保护公民人权的前提下予以实施,离开了这个前提,无论其言行在实际上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其于国家和公民的影响都是得不偿失的。

 

顺便指出,最近这些年来,诸如大嘴宋祖德的博客之类,常在网上发布一些涉及到某某人的所谓丑事但却未经证实的信息。把这各现象同上文所述“日记门”现象联系起来看,它们其实是属于同类现象,即都是发布针对某些个人的不实信息,且此类未经证实而不具备法律证据资格的信息,对于所涉人员皆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对于这类现象,网上舆论显示,人们或认为其属于“网上炒作”,或认为其属于“舆论监督”,或认为其“无聊”,或认为其“有益”,看法各异,而时间一久,人们对这类现象似乎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然而,以我这样经历过“文革”的人来看这类现象,冷静地稍作思考,就很自然地会把这类现象同“文革”中的“大字报”现象联系起来, 并且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点:

       

        它们都是以文字信息形式公开揭露或披露某些个人的“丑事”或“罪行”,并且这些信息都是由另一些个人出于某种或正义或非正义的目的而发布的,但绝大多数都属于不具备法律证据资格的不实信息。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文革”的“大字报”是贴到人人可见的墙上,上述“日记”之类是贴到人人可见的网上;

     

         “文革”的“大字报”是揭露或披露“当权派”或“走资派”或其他一些人的“反革命”之“罪行”或“封、资、修”之“罪状”等等,上述“日记”之类则是揭露或披露“权贵”或“明星”或其他一些人的“腐败”之“罪行”或“肮脏”之“丑事”等等。

         我还发现,现在网民们观看上述“日记”之类的情形如同当年人们观看“大字报”的情形,热闹非凡,且观后多有义愤填膺者。“文革”时,有些人看了“大字报”之后,出于其自感正义的愤怒,立马就会冲到被揭露的当事人家中,或抄其家,或将其本人揪出来进行先批斗、后游街或游村的处置;现在有些网民看了上述“日记”之类,出于其自感正义的愤怒,立马就会进行“人肉搜索”,把搜到的被揭露之人的相片贴到网上予以“曝光”——实际上相当于“文革”对被揭露者作公开批斗、游街或游村等形式的“示众”。“文革”时,人们对被“示众”者常施以行为暴力,诸如对其扔石头、泼脏水(包括吐痰)、用树枝之类抽打等等,竭其污辱之能事;现在,网民对被“示众”者常施以语言暴力,幸好网管限制,否则什么恶毒或恶意的人身攻击之语会应有尽有,也可谓竭其污辱之能事。

本文之所以开头就说,从“日记门”事件“隐隐地感到这类事情透露出一种不祥之兆;再仔细想一想,觉得此类事情若任其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就是出于对这类现象与“文革”现象的互相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我感到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但国民性却依然如故。如果仍然是老一套的人治而不加紧法治建设,无政府主义的“文革”恐非没有可能卷土重来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300324.html

上一篇:国粹生活(调侃之文)
下一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刘晓瑭老师
收藏 IP: .*| 热度|

6 王桂颖 吕喆 刘晓瑭 丛远新 刘波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