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新、旧大跃进:“人力经济大跃进”和“知识经济大跃进”

已有 4675 次阅读 2009-12-29 14:01 |个人分类:散文.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旧大跃进, 新大跃进, 人力经济大跃进, 知识经济大跃进

 
“旧大跃进”的“总路线”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大跃进”的“总路线”是“又快又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旧大跃进”的性质是“人力经济大跃进”,“新大跃进”的性质是“知识经济大跃进”;
 “旧大跃进”的信念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新大跃进” 的信念是“人有多大胆,学有多大产”;
 “旧大跃进”追求的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新大跃进”追求的是“跑步进入科教天堂”;
 “旧大跃进”以大炼钢铁和大放(亩产)卫星为主要表征,“新大跃进”以大炼文章和大放(学产)卫星为主要表征;
 “旧大跃进”是砸自家铁锅入国家炉灶以锻炼成新钢铁,“新大跃进”是载他人文章入自家电脑以拼凑成新文章;
“旧大跃进”曾经导致经济领域“三年自然灾害”,“新大跃进”可能导致科教领域“三十年学术灾害”。
新、旧大跃进同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贪“快”。 贪“快”是一种什么毛病呢?是一种思想病!这种思想病以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胡作妄为为基本特征,这在“旧大跃进”表现为不尊重人力经济规律,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而在“新大跟进”则表现为不尊重知识经济规律,违背学术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胡作妄为所反映的是行为主体相信“奇迹”,犹如基督徒相信耶稣拿五个饼两条鱼分给5000人吃饱,自信依靠自己的智能就“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这是一种自信自己如上帝般万能的神人之自我迷信的“奇迹”,在这种自我迷信中,自我力量可以超越自然力量,可以凌驾于自然力量之上,自由地驾驭自然力量,“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能够“心想事成”地创造一切“人间奇迹”!
 尽管有“旧大跃进”和“文革”两次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和 “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恢复,但由于其固有的自我迷信未改,只相信自己的力量,不相信自然的力量,不相信科学的规律,所以一旦听西方人说当今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似乎就认为“旧大跃进”的失败不过是由于那时不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而已,其“大跃进”不过是“跃”错方向罢了,于是在“科教兴国”的口号下,开始了由“人力经济大跃进”到“知识经济大跃进”的“历史性转变”,重点在科教界掀起了新的大跃进高潮。在这个新的大跃进高潮中,大规模的大学扩招潮、大学合并潮、向研究型大学进军潮、科教界大炼文章潮配套进行,于是,一个又一个数万人规模的超大型大学、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大学”志在必得的研究型大学在中国拔地而起,一个又一个如21年著书29部的易中天这样的可以赶超“世界级大师”的“超级学术大师”在中国从天而降,中国学术界的论文数量在数年内猛增至名列世界前茅的水平!
看啊,这些年来中国科教界是如此一片繁忙和繁荣的景象:科研人员从网上下载他人文章的劲头远远超过了当年大炼钢铁的人们痛砸自家铁锅的劲头,从自家电脑里出论文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当今国家炉灶出钢铁的速度,由此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院士”,其人数远远超过了当年大炼钢铁和大放(亩产)卫星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
 我相信,“新大跃进”的危害也必将超过“旧大跃进”的危害,因为“旧大跃进”毕竟是“人力经济大跃进”,这种有形的经济力量一经遭受挫折是比较容易走出其低谷而得以恢复的,而如今“新大跃进”却是“知识经济大跃进”,这种无形的经济力量一经遭受挫折却难以在短期内恢复过来,因为这种力量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人们的精神一旦受到严重挫折甚至被摧垮,可能不仅他们自己一辈子都恢复不过来,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后代,使其后代也深受其害,所以我估计,“新大跃进”可能导致“三十年学术灾害”——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希望政府当局赶快给至今还在滚滚向前的“新大跃进”车轮踩刹车!不要太自信了,还是相信科学,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82303.html

上一篇:新闻点评:为什么贫富差距还在拉大?
下一篇:新年献辞于学术界同仁
收藏 IP: .*| 热度|

17 武夷山 王富 陈儒军 王涛 杨顺楷 吕喆 迟菲 吕乃基 李志俊 蔣勁松 尤明庆 陈钊 丛远新 djiang agreatboy wc101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