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文化哲学是哲学的后现代形态(1)

已有 4023 次阅读 2009-2-17 05:36 |个人分类:理论探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哲学

 博主按:本文是依据拙文《生活论——哲学的未来形态》(《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略加修改而成。

 

在世界哲学典型的意义上,通观西方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我们可见,它实际上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存在论、认识论和实践论。

一、存在论阶段

西方哲学肇始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由此形成了其最初形态——存在论。它经历了前期的存在论的“性质论”形态和后期的存在论的“本体论”形态。

(一)性质论

性质论是存在论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主要表现形式,其重点是探讨存在的性质问题。一派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主张存在是存在与非存在之统一,将存在的性质归结为变;另一派则以巴门尼德为代表,主张存在是存在而非非存在,将存在的性质归结为常(不变)。由此,存在的性质问题被归结到常变问题上。

关于常变关系,以芝诺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常而无变,否认变的真实性;以克拉底鲁为代表的一派则主张变而无常,抹煞常的存在。而常变统一论者则视常变为一体,致力于探求变中之常。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等等,这些所谓的“始基”概念实际上都是标志变中之常的哲学范畴。

(二)本体

本体论是苏格拉底以后存在论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以探讨存在的内部关系——一般(存在的常性形式)与个别(存在的变性形式)的关系为其根本特征,着力探究一般与个别究竟何者为存在之本体的问题。围绕该问题的讨论,起初主要是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展开的。柏氏主张“理念”(一般)是存在的本体,个别事物不过是“理论”的“摹本”或“影子”;反之,亚氏则主张“第一实体”(个别)是存在的本体,认为“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存在”[1]

到了中世纪,上述讨论又进一步在唯名论者和唯实论者之间继续进行。唯名论者主张个别事物为存在的本体,共相(一般)不过是名词或理智中的概念,是第二性的东西;反之,唯实论者则主张共相为存在的本体,个别事物则是后于共相而存在的第二性的东西。但是,唯名论者愈来愈把一般归结到理智形式的存在上,如邓斯·司各脱就认为,共相存在于理智中,在理智之外,共相不能存在。这意味着关于个别与一般关系问题的讨论再进一步的展开,其论题就势必要转移到理智与感觉的关系问题上,从而实际上宣告了存在论的终结。

 (待续)



[1]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转引自《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10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15476.html

上一篇:法理:博客言论也得小心用词(转)
下一篇:文化哲学是哲学的后现代形态(2)
收藏 IP: .*| 热度|

4 杨秀海 陈国文 迟菲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