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chasticCont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chasticContr

博文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框架整理

已有 6289 次阅读 2015-1-9 20:5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形而上学的核心任务是认识本体,而且是超验的本体。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能否认识它?如果能,如何说明?
首先说明对笛卡尔而言,有哪些实体?
笛卡尔从普遍怀疑开始他对实体的研究。他发现除了"我在怀疑"这一当下的事实之外,一切都可以怀疑,所以,他提出"我斯故我在",这是他哲学体系的第一原理。
笛卡尔的"我",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所以,笛卡尔首先得到了心灵这一精神实体的存在;
在确定精神实体之后,笛卡尔进一步思考是否还在其他实体。他认为,我能清楚明白地领会到无限完满的观念,而一个怀疑着的因而不完满的我不可能是这种无限完满观念的原因,必然有某种无限完满的存在是它的原因,并把它放在我的心里,这个原因就是上帝。在笛卡尔看来,上帝是我心中的观念的原因,也是我存在的原因。这样一来,笛卡尔得到了上帝这个实体;
接下来,既然上帝存在,那么,凡我心中清楚明白地领会到的真观念皆来自上帝,同时无限完满的上帝不可能骗人,因此他赋予我的有关物质实体的观念必然为真即必然真实存在。这样,笛卡尔在上帝的保证下肯定了物质实体的存在。
综上,笛卡尔从"我思"出发,建立了他的本体世界,包括上帝,精神实体(心灵)和物质实体(自然)。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笛卡尔是如何保证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的统一性的,也就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世界可否被认识?
笛卡尔看来,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本质属性不同,它们之间毫不相关,没有任何联系和相互作用,更无任何统一性,这就是他的二元论。那么,世界如何被认识呢?
笛卡尔有两个方式来寻求这种统一性。
第一,他认为,只有一种实体不需要别的事物的存在而能存在,那就是上帝。他把上帝称为绝对实体,把物质和精神实体称为相对实体。绝对实体是全智,全能,全善的,它不仅仅是两个相对实体存在的根据,也是两者相统一的根据。他认为,上帝一方面把这些规律(即统一性)建立在自然之中,一方面又把它们的概念印入我们的心灵之中。而我们相信上帝的理由是,"上帝不是骗子","我们的信仰的全部可靠性就取决于这一点"。正是借助上帝的保证,我们才能统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心灵与实体。
第二,笛卡尔作为处在科学昌盛的时代的科学家,试图为这种统一性寻找某种"科学"的解释,也就是在上帝之外,寻找突破口,来论证物质与精神实体的统一性。这就是他的"身心交感说"(我依然记得大一那年在图书馆看到他的这个提法,让我异常的兴奋,触电一般)。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说"说的是,大脑中有一个小松果腺,灵魂在这里比在其他部分更专门的施行它的功能。这个小松果腺是圆锥形的(我不知道笛卡尔为什么认为是圆锥形),它是灵魂的居住处,也是心灵能施展自己功能,从而使身心发生交感的中介。正是通过这个中介,心灵可以作用于身体,使身体产生运动,身体也可以作用于心灵,引起心灵的思想。
在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也就是保证了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的前提下,笛卡尔试图建立绝对确定的知识体系。
笛卡尔否认真理性的知识来源于感性,那么这种知识只能是天生的,这就是他的"天赋观念论"。
首先,笛卡尔把观念分为三类:(1)与生俱来的观念(2)来自外界的观念(3)由我造成和生造的观念。在他看来,(3)肯定不能提供可靠的知识,(2)也不能,因为(2)知识往往由感官获得,而感官常常欺骗我们,例如筷子插入水中。因此,只有(1)才能提供可靠的知识,而要达到这种观念,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智提高到感性事物之外,专注于自己的心灵。哪些是笛卡尔所谓的天赋观念的知识呢?其中有"我思","实体",逻辑中的"同一律","排中虑",还有"我思故我在"这一他的哲学的第一原理。
笛卡尔获取天赋观念之外的知识的唯一方法是理性演绎法,所以他认为可靠的知识是"理性的光辉所产生的"。
在笛卡尔看来,感性归纳是没有地位的。因为他认为,来自外界的观念"不是一种可靠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判断,而仅仅是一种盲目的,鲁莽的冲动下得出来的",这是错误的根源。
到此,总结完毕近代唯理论和近代理性演绎法的奠基者,笛卡尔的认识论。
(不得不承认,有很多地方可以攻击,但是这是人类史上最初的努力,而且非常明显,逻辑性极强,雄心勃勃,最重要的是,提供了第一个唯理论认识论的框架,做过偏理论研究的人都深有体会,这是最困难的,也最需要想象力的,不愧为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第一个试图联系代数与几何的数学家。我们必须明白,很多东西我们并不真正理解,不过是熟悉罢了,让我们以为我们理解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200-857899.html

上一篇:琢磨线性泛函的几个重要说明
下一篇:Portfolio theory from Hilbert space
收藏 IP: 76.185.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