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996:不等于勤奋,更不等于效率

已有 10570 次阅读 2019-4-15 12: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996:不等于勤奋,更不等于效率

冯兆东(2019-04-15)

一、前言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博文(学者“加班”与大学“入流”)。我表达的意思是:一个集体勤奋的国家,会是一个进步更快的国家;一个勤奋的学者,总会比不太勤奋的学者更有成绩的。平均地讲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们比一般大学的教师们更勤奋;中国的985大学的教师们比非985大学的教师们“似乎更勤奋”一些的。我还举过李远哲的例子。李远哲获诺奖时记者询问他的成功秘诀,他的回答是:我(李远哲)每天比别人多工作两小时,几十年下来,我就会显得比别人“高明”一些啦。对于像我(冯兆东)这样“想有点成绩而又不足以聪明”的人来说:不加班自然是更符合人性的,可是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成为优秀”而加班,“也想成为优秀”的我不加班行吗?(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139356.html 

二、勤奋不等于996

就算“勤奋”有道义上的问题,就算“勤奋”有法律上的问题,但认真的学者总是会去“勤奋”的。然而,学者的“勤奋”与996是没有关系的。也许,一个程序员得加班加点,才能“优异地”完成任务。确实,一个餐馆的老板只能加班加点,才能有钱赚的。甚至,一个农民只能通过加班加点,才能解决温饱的。但是呢,要求学者996是荒唐的,要求学者上班打卡更是荒唐的。定量地讲,认真的学者996了吗?我认为“几乎是”的,因为他/她(即认真的学者)即便在散步,也许大脑里仍然盘旋着他/她的科学问题呢(我不是说,应该这样或必需这样)。例如,并不精明的我,在构思一个项目书和一篇文章时,连吃饭或闲聊都会被“科学问题”牵走神魂的(注:我这里完全没有自夸的意思哦)。

三、996更不等于效率

有两种人看似很勤奋,很996甚至很997呢,但他们(她们)要么很误导别人(特别是误导他/她的领导或导师),要么很误导自己(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而只知道“头悬梁和锥刺骨”)。误导别人的“假勤奋”在我们的情形下还是不少的,它(假勤奋)的误点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我想特别指出,误导自己的例子也是不少的。我见过不少的研究生和年轻同事,他们(她们)算得上是“无效勤奋”的榜样。他们(她们)真的996甚至997啦,但是效率总是既不尽他人意也不尽自己意。究其原因:缺乏获得“效率”的方法。什么是有效率的方法呢?这似乎是因人而异的,但有几点是有共性的。例如:(1)劳逸结合:放松时去“疯狂地”让自己开心,但工作时一定是聚精会神的;(2)毅力十足:即便遭遇了“滑铁卢”,要有足够毅力沿着自己的长远目标“不灰心地”继续做下去(自律地和持之以恒地);(3)学会“获取最新知识”的新方式: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听一场好的学术报告也许比您“头悬梁和锥刺骨”的一个月努力还管用。第二,参加学术会议的收获往往能让您“喜出望外”:既能及时和十分有效地更新您的知识,又能再次唤起您的学术热情。甚至,别人的报告常常能激发您的学术想象力。

四、结语

科学研究的“过去本真”是:那些科学“狂热分子”在不愁吃不愁穿的情况下(要么他家有钱,要么有人慷慨解囊),为了理解科学问题,不计名利地去奋不顾身地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爱因斯坦和达尔文属于此类)。慢慢地,科学研究被“职业化”了。它是一部分人的职业,-----养家糊口的职业。即便这样,这个职业有这个职业的“职业特点”:从业者不能太急功近利,还必需将自己的职业很当回事。实际上,有不少优秀的学者:在尽可能的情形下尽可能避开了“世俗”和“功利”的诱惑,为了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苦苦地勤奋了一辈子。他们有我的敬重!


后记;写完了上述的话,又怕被误解为“鸡汤”。可是我又没有更有说服力的话说,那不是“鸡汤”。我只能说,上述的话是我的想法的真诚表达,有没有“鸡汤效应”,我可管不着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173397.html

上一篇:理科博士们:文献还是要认真读的
下一篇:我可能变聪明点儿哦
收藏 IP: 123.55.159.*| 热度|

37 蔡宁 杜芳 郑永军 王振亭 罗娜 李文靖 邱敦莲 张忆文 郑强 王卫 杨正瓴 杨顺华 李雪 李东风 王从彦 张波 罗汉江 晏成和 韩晴 郭新磊 王立新 周肇俊 胡文兵 王庆浩 李陶 黄永义 郑磊 张骥 王兴民 宁利中 谢力 任国鹏 王敬 ncepuztf liyou1983 chenhuansheng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