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研究机械材料加工学科的,不是“物理学家”
喻海良,2012-06-07
昨天参加了大课题组的会议,参加人员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莫纳什大学、卧龙岗大学、阿德莱德大学、迪肯大学和企业界的一些朋友。本人英语太差,听了一天,耳朵都起茧了。会后,坐课题负责人的车回学校。在车上,我把最新的一个实验结果和他讨论,说应该努力写一篇好文章,投稿到某物理学期刊(影响因子相对我们学科高很多)。然而,他却说,建议如果真的有好结果,应该首先考虑投稿到另一个材料加工方面的期刊(相对而言,影响因子低一倍)。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现在澳洲的研究领域的划分有按照期刊的主要领域划分的趋势。虽然投的那个物理学期刊表面影响因子比自己所在学科高很多,但他在物理学家的眼中还属于二流期刊。而所投稿的那个材料加工方面的期刊虽然影响因子低很多,但在本学科被公认为顶级期刊。
回来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我的研究领域是材料加工工程,为什么偏偏想要把自己的发现发表到“物理学”方面的期刊呢?难道,在材料加工工程混迹了10多年后,突然转变研究方向要成为“物理学家”?
在国内进行科研时,我经常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关注的几个相关学科的同学、老师的论文发表情况,然后暗自和他们比较,经常感觉到失落。因为,发现很多他们的论文都发表在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期刊上。以我所在大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例,进行简单的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包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比较好的期刊应该是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等。然而,很多他们的老师会选择把论文发表到JACS、CM,甚至Nano Letter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然后材料学的老师则把重点放到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的期刊。轮到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很多时候又都瞄准材料学里面的好期刊。更有甚者,过去十年研究纳米材料很火,基本上和纳米相关的研究都能够发表到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因而,国内所有学科基本上都接轨纳米研究。物理学家研究纳米材料,揭示物理性能;化学家研究纳米材料,揭示化学性能;材料学家研究纳米材料,研究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机械学科纳米材料,揭示纳米材料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电子学家研究纳米材料,研究纳米材料的导电特性。一时间,凡是能够和纳米挂上一丁点关系的,都想方设法的和纳米材料接轨。在此种背景下,我也为之疯狂过,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接轨的地方。现在呢?生物火了,基因火了,蛋白质火了。又有很多学校很多人员希望与之接轨。或许,这就是国家大力提倡交差学科的主要原因。所谓交差学科,就是那些传统学科与新研究热点接轨的学科。
常说,“术业有专攻”,365行,行行出状元。缺少哪一个行业,国家、社会机器可能都无法正常运转。今时今日,我们科学界又为什么一定要“厚此薄彼”,把所有人的研究视线都集中到“某几个点”上,而忽略那些可能会影响人们生活的常规“方向”呢?如果每一个学科都做好自己学科的事情,都把自己的学科做强做大,那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至于上述问题的起因,其实还是“评价体制”的问题。因为,现在什么都突出“影响因子”。更有甚者,学校对CNS的奖励超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奖励。有一篇CNS,可以直升三级。如果这样计算,美国高校每年可以获得我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可不知,很多学校的助理教授在CNS也是可以发表论文的。在我们学校材料学方向,有一个老师10年前就在Science发表论文了,现在依然在副教授岗位上。
针对这个问题,建议教育部们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比较体制。建议学校专业评比不再以统计“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为依据,而将所有期刊按学科分类,以在学科发表顶级论文进行比较。物理学比较物理学类的期刊;化学比较化学类期刊;材料学比较材料类期刊;材料加工工程比较材料加工类期刊。而且,如果挂名在材料加工工程的科研人员把自己的大部分成果发表到物理类期刊,那就请他加入物理类,他应该属于物理学家。也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不可能顾此失彼,均衡发展。
还是那句话,每一个行业都有每一个行业的特点,如果把他们全放在一起比较,完全没有可比性。我本人是研究机械材料加工学科的,我不是“物理学家”。你强归你强,我何必自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