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diy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diyao

博文

我也想要炫酷吊炸天的人生简历

已有 4351 次阅读 2013-12-5 21:55 |个人分类:雅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优势富集论, 人生简历, 成功的机会把握

我也想要炫酷吊炸天的人生简历-

        ——论成功的门道“优势富集效应”

                      

这会子,《爸爸去哪儿》红得一发不可收拾,看到林志颖这个不老神话,觉得时间是可以停止甚至倒流的。再看到网上流传的林志颖的个人简历,更是觉得狂拽炫酷吊炸天( o )啊!

趁现在泡脚的功夫,回忆了下寥寥二十三载的青葱岁月,人生简历上啪啪啪打下的些许印章单薄得惨不忍睹。我并不讨厌平凡,可是也太平凡了点。没有科研成果,没有获奖证书,想想看转瞬就要奔三了,而立之年真的只会在家带孩子吗?越是现在这个时候,越是很容易浮躁啊。呐喊一声,我也想要吊炸天的人生简历啊~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能够获得那么多的成就?我敬佩的季羡林老先生,达芬奇,还有心中的女神赵雅芝和奥黛丽.赫本。静下来想想,成功是否有门道呢?想起曾经在创新工程学课堂上王健老师讲到的“优势富集效应”或许能够解释一二呢。

首次听到“优势富集效应”这个理论,最直观的感受是既让人憧憬又叫人反感,这似乎是一个通向成功的好门道,可是也难免会觉得这不过是成功者为“成功者”编织的赞誉的花篮。

撇开以上粗浅的感受,坐下来静下心,好好琢磨思考一番:

 

一,一个理所当然又匪夷所思的理论

 

如何去理解“优势富集效应”呢,我习惯用分解整合法来看看:

“优势”何为优势:一个系统(抽象概念,包含个体,组织等等)比另一个系统更优先,优越及更优秀的要素,比如,更聪明,身体更棒,出身更好,长相更美,学习能力更强等等。

那“富集”呢,浅层的意思是很多很多的东西集合在一起,那为什么不用“堆集”,“富”究竟深谙什么东西:一种极大极磅礴的力量?一种可能存在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一种类似“蝴蝶效应”的震撼?或许都有。

“效应”,这真是被用烂了的一个词,自从识字懂事之后,处处能看见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青蛙效应”,“刺猬效应”,“质量效应”,“羊群效应”等等,好像不管发现个什么东西,只要能被无限复制和扩散,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实用意义,就能冠上“效应”的冕。不过既然这个词能够这么广泛地被应用,客观上说明这个词有很强的生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整合来看,“优势富集效应”我这样理解,当一个系统在早期获得了一点更优越的要素,再经过一系列优势的极大富集,加上自身地不懈努力,极大可能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好的东西会越来越好的可能性很大,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却会好到天差地别,又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二,“优势富集效应”如何作用滴

 

 (一)论证

在课堂上,老师从生物富集现象,个体,企业和系统等的发展,-----名人效应等方面来论证优势富集效应的存在和实际意义。像赵本山,黄豆豆,杨楠等人的个人发展,还有印度理工大学,北大清华等大学的发展。从这些都让人深切的感受到有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会带来极大的成功和荣耀。而我觉得“优势富集论”是一种用来解释这种力量是如何产生的理论。

在这里,我想从社会公众心理和个人自身心理来论证优势富集效应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心理基础。

 在这里拿曾经崇拜过的李宇春成为选秀王后的例子来进行分析。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在李宇春逐步成为选秀王后的这个系统的发展,其中个体的自信心程度,个人渴望胜利的追求和对于梦想的执着信念,以及社会公众的各种不同表现对于李宇春这次选秀的最后成功有着分不开的因素。(自作多情地当了回李宇春肚里的蛔虫。)

对于一个人而言,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失败仅是好脾气的小妈。一次小的成功比一次大的失败更有利于塑造自信心,培养兴趣,和增加动力。针对社会公众来看,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当中,似乎存在一种强制信仰和从众时尚多数人喜欢的,我也要喜欢,多数人了解的,我也要了解,多数人吹捧的我也要吹捧,由于这样的心理,现在成名倒是方便了很多。

 

(二)综上,总结出优势富集效应的心理基础模型图

《一级一级“跳跃性”富集》

 

三,总结

 

     看来吊炸天的人生简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吧。而成功之行始于第一个重要机会的把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32162-747367.html

上一篇:成年早期不得不患的病!
下一篇:雾霾,我爱你
收藏 IP: 222.69.213.*| 热度|

5 李天成 曹聪 彭思龙 张鹏举 闵应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