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iver 科学报道,曾供职于《财经》杂志、《科学新闻》杂志 联系我:dahesun@163.com

博文

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

已有 3426 次阅读 2009-3-28 17:4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写一些没有发出去的采访。

本期《科学新闻》封面文章写的是中国科学社,那是民国时代的历史。

我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很多人是很尊重的,例如这次重点写的任鸿隽。我们年轻人大多不熟悉任鸿隽。他一生在做中国的科学事业,可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就只能消隐了。

中国科学社的命运也只能一般议论而已,不能多说什么。(某研究员语)

对比前人,某教授这样说,我现在行年八十,经历的风风雨雨多了,看到了我们优良的传统和高尚的人性是怎样在一次一次以整人为目的政治 运 动中被扭曲和颠倒的,几乎摧残殆尽。现在的年青人不知道这些情况,现行的政策似乎也不希望年青人知道,最好对历史集体忘却,图个稳定平安。”

类似陈寅恪、马寅初这样的人物在当代中国知识界很少了,在科学界似乎更难得。可惜我们不能把这样的话公布出版。

不再说了。

 

 附:任鸿隽语录:

隽归国后第一着,就是一年以内不做事,而以此一年光阴东瞧西望,调查各方面情形,有何事最可做,再做某事。

近来闻见所及,知留学归国者多无事可做,其毫无实际,徒藉留学生头衔博衣食者无论矣,亦有专门人才,学问过人(如陈茂康、傅有周等),归国后或赋闲居,或返美国教书,似乎吾国费时伤财好容易造就的几个人才,其结果不委之沟壑,即驱诸邻国,而国内放着无数事业,反无人去办,吾实痛之。好在自己一个自由之身,仰事俯畜的底一点也没有,不比他人一入国门便以饭碗问题为第一要务。所以,我立意要以一年作调查,三四年作预备,五年之内或教育或实业,办出一件新事业。

不要说造就人才,就是对于已造就的人才有相当的位置把给他,已经为益不浅了。……有了这个意思,所以教书的事不敢应承,所以想多做几天工。赚几个钱,作一年以内的盘缠,所以又想早点归国。

现已决定至本月底止辞去法国试验室的工事。往New Hampshire山中,一面休息,一面预备归国后的事体。

《回国后的打算》---任鸿隽致胡适信

我们晓得在现在的社会中,要找飞扬浮躁的人才,可算是车载斗量,但是要找实心任事,不务虚名的人,却好似凤毛麟角。

牛顿晚年有一句话说:“我若是在学问智识上比他人略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长人肩膀上的原故。”我可以反牛顿的话,为明复叫一声屈,说:“倘若士以明复的天才与训练,而未能在科学上有显著的贡献,那是因为一般矮子所带累的原故。”

《悼胡明复》

《科学》第十三卷第六期1928.6

此次太平洋科学评议会,不让中国加入,他们唯一的借口,就是中国没有一个代表全国的科学机关。后来我们虽然把中国科学社抬了出来,搪塞过去。但在外国人心目中,我们中国还是没有一个学术的中心组织的。我们在东京的时候,每每有人问:你们中国人有学术研究会议吗?我们的答应是:没有。他们再问:那么,你们有科学院吗?我们的答应还是:没有。说到第二个“没有”的时候,你可看得见失望或轻蔑的颜色,立刻出现于你的问者的面上,你自己的颜面上也不免有点赧赧然罢?固然,一个学会的有没有,于一国的文化,并没有大关系,但至少可以代表我们学术的不发达,或我们的不注意。所以到了时机勉强成熟的时候,希望我们有这种相当的组织。

《泛太平洋学术会议的回顾》

《科学》 第十二卷第四期 1927.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9942-223067.html

上一篇:所谓科学家
下一篇:科研机器人:从假说到验证
收藏 IP: .*| 热度|

1 majorite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