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印象派绘画是认知科学

已有 14693 次阅读 2010-8-26 09:36 |个人分类:科学 - 艺术 - 本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认知科学, Painting, 印象派绘画, Impressionist, cognit

印象派绘画是认知科学

  

    印象派绘画,在19世纪6090年代兴起。它以法国为中心,风靡全欧并具有世界性影响性。

 

    印象派绘画的核心观念:用眼睛一瞥,看到的印象;而不是仔细端详、加上大脑理解的效果。(准确否?请指正!谢谢!)

 

   朱铭老师(1937.7—)在1986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美术史》第546页中,对印象派绘画观点的介绍: 

    1. 自然界物体的色彩都不是由物体自身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照亮在物体上的光。没有光就没有色,有什么样的光便有什么样的色。光变色也变。因此光是绘画色彩的主角。
    2. 物体的“固有色”是物体选择反射某种特定色光而产生的,光在瞬间变化之中,物体的固有色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3. 阴影和暗部不是没有光,而是不同明度,不同性质的光。因而不应当用黑色来画暗部,而应当依据它所面对的反射光确定暗部的光。
    4. 一切物体都处在光的围绕之中,体积和空间是色光的差异和变化造成的,应当以闪烁多变的笔触表现物体的轮廓,而不是平涂。
    5. 在一定距离观察不同色点的并置时,这些并置的色点互相混合,取得新的色相。
 
 

 

   

《光与色的交织:印象派绘画艺术》

http://www.ccmedu.com/new7261.html

 

    印象派在绘画语言上有着划时代的贡献,带动了艺术形式的大变革。

 

    与古典学院派相比,印象派在艺术创作中推崇的是人的感觉,而不是人的理智。他们普遍认为:法国艺术在新古典主义的约束下,“美”已经变成了机械的公式。

    印象派画家在艺术上表现的是自己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他们用敏锐的目光来捕捉富于变化的大自然的一瞬间的内容。他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在这一视点下,顷刻间,世界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大自然在光的作用下,抖动起来,并焕发出了诱人的光彩。而昔日被画家们关注的题材,甚至是人物目光中的眼神,都渐渐地被印象派画家们抛在了脑后。光和色彩成为了他们笔下的主旋律,而整个画面的自然气氛则成为了他们追求艺术的目标。

 

   后期印象派,通常只是指塞尚、高庚和梵谷等三人的绘画而言,他们的共同点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段印象派时期,反对把物体分解成支离破碎的「光」和「色」,而代之以更综合的观点,回复到事物的「实在性」。

 

    印象派绘画(1874-1900?)和物理学中相对论(1905-1916)的核心观念很接近;

    后期印象派画“回复到事物的「实在性」”,又对应怎样的物理学

 

印象派绘画

“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

相对论观念

“时空和物理量的观察可以变化,绝对时空时不存在的”(1895-1916)。

 

  

  

后期印象派资料 

印象主义的画光辉夺目,但是凌乱不堪。塞尚厌恶凌乱。他恢复了秩序感、恬静感。

“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

Paul Cézanne (1839-1906) Olga's Gallery

http://www.abcgallery.com/C/cezanne/cezanne.html

保罗·塞尚

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F%9D%E7%BD%97%C2%B7%E5%A1%9E%E5%B0%9A

 

 

用色彩何形状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觉,和希望别人产生的感觉。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Olga's Gallery

http://www.abcgallery.com/V/vangogh/vangogh.html

梵高

http://zh.wikipedia.org/zh-cn/%E6%A2%B5%E9%AB%98

 

 

主观色彩、装饰效果,质朴的原始美。

Paul Gauguin (1848-1903) Olga's Gallery

http://www.abcgallery.com/G/gauguin/gauguin.html

保罗·高更

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F%9D%E7%BE%85%C2%B7%E9%AB%98%E6%9B%B4

 

 

 

附件是从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截取的“印象派”,但愿不引起版权等问题。谢谢!

已经找到的“印象派名画”在下面:

 



http://www.antiquity.tv/wp-content/uploads/2009/11/Claude_Monet_Impression_soleil_levant_1872.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3/Edouard_Manet_016.jpg

马内  阳台,1868-1869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Pierre-Auguste_Renoir,_Le_Moulin_de_la_Galette.jpg

雷诺阿  煎饼磨房的舞会,1876 



http://www.antiquity.tv/wp-content/uploads/2009/11/Edouard-Manet-Claude-Monet-Painting-on-His-Studio-Boat.JPG

马内  在小船上作画的莫奈,1874

 

 

http://0.tqn.com/d/arthistory/1/0/X/y/cdc_nga_2010-11_47.jpg

毕沙罗  清晨阳光下的意大利大道,1897

 

附件: 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截取的“印象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下面图片的艺术级大图(认知科学研究使用)

 

http://www.abcgallery.com/M/monet/monet63.html

莫奈  圣拉扎尔火车站,1877

    


马内 隆香赛马,1865年,石板画

  

德加 等候出场 1879年色粉笔,纸本

  

德加  亨利 德加和他的侄女露西,1876

 

法国文化年200410101127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里的绘画。

总之,

最能代表“印象派”的几十幅名画的艺术级的大图

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56440.html

上一篇:“美观测到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猛烈相撞场面”图片遐想
下一篇:11年前的记忆:人脑复杂性的估计及其哲学意义
收藏 IP: 115.24.240.*| 热度|

15 刘艳红 杨文祥 俞立 戎可 董明 杨金波 刘炜 武夷山 孟津 赫英 祖乃甡 李学宽 侯成亚 陈辉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IP: 101.29.208.*   | 赞 +1 [11]刘炜   2016-1-1 22:42
台北過去出過一套西方各時期的畫家傳記的叢書大概一套有60多本。河北教育出版社買了版權,也出了一套,質量還可以,我買了一多半  。莫奈、畢沙羅之類都在其中。
回复  您是专业的!
2016-1-1 22:4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49.137.254.*   | 赞 +1 [10]董明   2013-10-28 02:12
其实每个人眼睛不同,看同一样东西, 不同人的看见的也不尽相同,但大家一般没法比较这个不同。
画家,对色彩细微的差别比普通人敏感;音乐家对声音比别人敏感, 好厨师对味道比别人敏感。 他们看到的世界,听到的世界, 尝到的世界,和别人比要丰富不少。

色盲的人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看同样的东西,他们看到的颜色和其他人不同。  

再想到普通人看世界污秽不堪,佛看世界却是琉璃铺地,庄严无比。
回复  高深!
2013-10-28 10:5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49.137.254.*   | 赞 +1 [9]董明   2013-10-28 01:57
用眼睛一瞥,看到的印象;而不是仔细端详、加上大脑理解的效果。

“印象”之名d的来源, 杨兄一定知道, 我不废话了。 所以印象 派并不完全指“印象”。
我个人觉得,还是需要“仔细端详”的, 看画家对光影的表现。远离画布,看整体,靠近,看笔触。 看梵高的画,仔细看看那些疯狂的但有有绝对控制的笔触,可以感到画家作画时的情绪。

我不懂画,胡说几句。  
回复    
2013-10-28 10:5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49.137.254.*   | 赞 +1 [8]董明   2013-10-28 01:51
1. 印象派玩光弄影是一绝。
2. 这种画也只有法国人才能玩出来。 同样,印象派音乐,法国美食也类似,对 nuance 表现,只有法国人的对色彩,味觉,声音敏锐才能体会出来。
3.  过去,画个神话人物 (比如法兰德斯的鲁本斯),画家想表现的就是这个神。 从印象派开始,画家想画的“东西” (比如光,影)何画家画的 东西(比如睡莲)就分开了,不一样了。这实际上开了现代派作品的先河。
回复    
2013-10-28 10:5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222.222.150.*   | 赞 +1 [7]杨文祥   2012-4-25 18:58
好文章。
印象派的出现,证明了艺术与科学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回复  李学宽老师的不少摄影,也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内在联系。
2012-4-25 19:4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9.109.105.*   | 赞 +1 [6]刘艳红   2011-12-7 20:19
看了这几幅印象派的画,我感觉自己还是喜欢梵高的。可以是我刚看过梵高的渴望生活的传记,所以对梵高有更多感性的认识吧。
回复  可能跟我们过于贫乏的生活有关。
2011-12-7 21:2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IP: 117.136.0.*   | 赞 +1 [5]陈辉   2010-8-27 12:34
或许 不远的 将来,科学 可以为 艺术家 的 创作 提供 定量分析 报告, 告知 艺术家,怎样做 才能 与 精神世界 更为 和谐。

博主回复:美女脸部黄金比例出炉 全球最美脸蛋被找到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2/21/content_12682351.htm

黄金比例表
西方女性:
眼睛到嘴巴占脸长36%、双眼距离占脸宽46%
东方女性:
眼睛到嘴巴占脸长33%、双眼距离占脸宽42%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怎么样的女性脸型才算是漂亮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团队计算出最新的黄金比例公式,发现眼睛到嘴巴占脸长36%、双眼距离占脸宽度46%的新黄金比例,是大家公认最迷人的脸蛋,而最符合的就是美国女星杰西卡·阿尔芭。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一向都是性感代表的安吉丽娜·朱莉和杰西卡·辛普森竟然都不符合黄金比例。
另外,专家也表示,东方女性由于五官略为宽大,因此黄金比例应是眼睛到嘴巴长度比例占脸长的33%、双眼距离则占脸宽的42%。
研究人员还建议,如果发现不符合黄金比例也不用太伤心,也许可换个新发型,就能轻松改变脸孔比例。(王裳)

还有前些年的最标准男女面庞。
IP: 117.136.0.*   | 赞 +1 [4]陈辉   2010-8-27 11:59
物体的色彩都不是由物体自身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照亮在物体上的光。没有光就没有色,有什么样的光便有什么样的色。光变色也变。因此光是绘画色彩的主角。
============================================================
对头,俺在乌鲁木齐拍的民族歌舞,颜色就变来变去滴。
舞女 头上 的 丝巾 可以 由 金色 变为 红色
舞男 头上 的 蓝帽子 也会 变成 “绿帽子” 的哟,呵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330

博主回复:正如祖乃甡老师说的,艺术家和科学是相通的。

《请祖乃甡老师指点:艺术与科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7449
可惜他删除了《其实你不懂我的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881)。
IP: 74.79.212.*   | 赞 +1 [3]张天翼   2010-8-26 10:55
杨兄转行了?
博主回复:没有行,所以没有转行。
IP: 124.115.173.*   | 赞 +1 [2]赫英   2010-8-26 09:56
好文!初读之下,很有启发!
博主回复:谢谢鼓励!
IP: 159.226.156.*   | 赞 +1 [1]李学宽   2010-8-26 09:48
受益了!谢谢!
博主回复:请您多多指点。

1/1 | 总计:1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0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