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PENRESOURCES

博文

我们为什么要做开放获取期刊评价

已有 2963 次阅读 2015-3-14 19:29 |个人分类:科研评价|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开放获取, 期刊, 影响因子, 期刊评价

转眼间,GoOA开放获取一站式平台:(http://gooa.las.ac.cn/  又要马上面临新一轮开放获取期刊的遴选和评价了(一年一次)。从流程和方法上讲,我们会首先根据期刊的内容、学科、是否即时免费、是否主要为英文、年载文量、期刊本身质量控制等7个方面对全球万余种开放获取期刊“海选”,最后入围1700余种;然后基于建立的内容质量,学术影响力,开放性三类指标体系量化评价入围期刊,给出每本期刊的推荐星级。去年的评价结果可以登录GoOA点击“投稿推荐”查看。

但是今年再做这项工作,却多了几分压力。一方面因为自去年上线以来,GoOA影响力日增,用户的期许促使我们“强迫症”一般想要将最好的GoOA呈现出来,但是毕竟成立时间太短,太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太多的想法还需要去实现,可是用户等得及吗?一方面,涉及“评价”这个敏感的领域,自然会引来众多非议和质疑,你们权威吗,你们的指标凭什么是科学的?你们作为外行人凭什么评价我们内行的期刊?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做开放获取期刊的评价呢?评价本没有错,影响因子广受诟病是因为错误的应用。开放获取能提高文章的曝光度,增加被引用的次数和频率,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杜绝学术抄袭和造假,更有利于学术成果的良性循环,与在订阅期刊中“沉默死去”相比,开放获取论文更符合如今开放、众筹的互联网化趋势。但是,和所有新兴市场一样,开放获取出版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混乱,一些唯利是图分子希望借此机遇大赚一把,而优秀的开放获取期刊也受到牵连,亟需拨乱反正,提高影响力。目前国内外已有注意到这种情况,采取了一些积极行动,譬如国外的Jeffrey Beall发布了predatory scholarly open-access publishershttp://scholarlyoa.com/publishers/),以及博安农学术钓鱼事件。前一段时间,DOAJ也发来邮件请我们帮助他们判别两家中国开放获取出版社的学术信誉。

而对开放获取期刊的评价,并不是想对期刊分出三六九等,只是希望能对引导开放获取出版健康发展尽到一份绵薄之力。也有人可能说用影响因子评价不就好了吗?不是不行,而是太片面,当然我们的评价指标体系里面也考虑了影响因子,甚至谷歌H指数,但是开放获取期刊具有传统订阅期刊所不具有的一些特性,如果完全沿用,反而会把沉疴带到有生命力的新领域,违背我们评价的初衷。就如同《创新者的窘境》中所表达的一样,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模式沿用到破坏性技术领域,势必会导致失败。(我一直坚信,开放获取是出版行业的破坏性技术)。

因此,即使有压力,我们也要尝试着去做开放获取期刊的评价,希望能:

1.      有助于规范开放获取出版市场。作为成长型领域,野蛮生长不要紧,但是不能“野路子”,不分底线只为赚取高额APCs。通过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引导开放获取期刊在内容质量、学术质量、开放性三个方面提高自己。这不是妄言,这是愿望。

 

2.      帮助科研人员辨别投稿陷阱,选择合适期刊投稿。我们并不对收录的开放获取期刊打分(那太low~~),我们只会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将期刊与投稿相关的一些信息展示给用户,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投稿的期刊,而后台复杂的指标计算,最后展示给用户的也仅是一个星级推荐。——我们不搞排名,我们只做推荐。


 

   刚开始做的事情总是最难的,GoOA刚起步,很多事情仍然在探索中,或许仍然有不完善,仍然有bug,仍然有不友好的体验,但是我们愿意及时去改,愿意去倾听各种声音甚至批评,愿意去进步去探索去实现,我们要做最好的优秀开放获取期刊发现和推荐平台。

   因此,如果你觉得哪个期刊不应该推荐, 请告诉我们,我们去审查;如果你觉得哪个期刊应该被推荐却没有被推荐,请告诉我们,我们去审查;如果你觉得我们的推荐方式方法有问题,请告诉我们,我们希望能获得您的赐教,共同推动开放获取的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35376-874423.html

上一篇:DOAJ增强文章处理费信息
下一篇:《NISO推荐实践:电子内容访问许可标准》编译
收藏 IP: 114.111.1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