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ion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fiona

博文

智能科学创新讲堂 | 自动化所何晖光: 基于视觉信息编解码的深度学习类脑机制研究

已有 810 次阅读 2022-7-20 15:30 |个人分类:写作讲座|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智能科学创新讲堂(简称"创新讲堂")由中科院自动化所主办英文学术期刊Machine Intelligence Research(MIR)发起,由中科院自动化所及MIR联合主办,旨在为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创新讲堂将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顶尖学者加盟,分享最前沿的学术进展,启迪思维、平等交流,碰撞出开创性的思维火花。



创新讲堂第七讲邀请到MIR优秀作者、中科院自动化所何晖光研究员带来"基于视觉信息编解码的深度学习类脑机制研究"的报告。2022年7月27日(周三)15点,诚邀您出席!

报告主题 & 嘉宾简介

 

报告主题:

基于视觉信息编解码的深度学习类脑机制研究

 

主讲人:何晖光 研究员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导, 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中科院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市科技新星,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奖项,其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分析,脑-机接口等,其研究结果在IEEE TNNLS/TCYB/TMM/TNSRE, MedIA, ICML, MICCAI等核心期刊及主流会议上发表文章180余篇。是《自动化学报》及《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委。

相关论文:

中科院自动化所何晖光团队 | 一种基于RGEC的新型网络 

 


报告摘要

​卷积神经网络的提出受到大脑的启发,但深度学习是否类脑?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对深度学习的类脑机制研究将有助于加深理解深度学习。我们将从视觉信息编解码的角度出发,建立从人类视觉系统与外界视觉刺激信息之间的映射模型,探索大脑视觉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机理,希望利用机器智能实现对人类视觉感知功能的模拟,从而提升计算机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我们对30多个深度神经网络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并提出了一个基于多视图贝叶斯深度生成模型,可通过fMRI信号重建看到的图像。在公共数据集上已取得了目前最好的解码效果。相关工作发表在IEEE TNNLS, TMM, Information Fusion,MIR等期刊,并被MIT Technology Review头条报道。

 

 

直播通道:

哔哩哔哩APP搜索"中科院自动化所”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播当天点击头像即可进入


直播服务:

微信微信公众号"机器智能研究MIR”(发布最新讲座资料)


直播群:实时更新通知

Machine Intelligence Research(简称MIR,原刊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主办,于2022年正式出版。MIR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刊发机器智能领域最新原创研究性论文、综述、评论等,全面报道国际机器智能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前沿创新研究成果,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服务国家人工智能科技进步。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已被ESCI、EI、Scopus、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等数据库收录。

​主编谭铁牛院士寄语, MIR第一期正式出版!

华南理工詹志辉团队 | 综述: 面向昂贵优化的进化计算
北科大殷绪成团队 | 弱相关知识集成的小样本图像分类
东南大学张敏灵团队 | 基于选择性特征增广的多维分类方法

​联想CTO芮勇团队 | 知识挖掘:跨领域的综述
中科院自动化所何晖光团队 | 一种基于RGEC的新型网络
AI最前沿 | 聚焦知识挖掘、5G、强化学习等领域;来自联想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团队


喜报 | MIR被 ESCI 收录!

喜报 | MIR 被 EI 与 Scopus 数据库收录
新春喜报!MIR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49317-1348115.html

上一篇:AI最前沿 | 聚焦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来自复旦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团队
下一篇:MIR专题征稿 | 常识知识与推理:表示、获取与应用 (10月31日截稿)
收藏 IP: 159.226.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