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shuijiax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shuijiaxiang

博文

放心

已有 2380 次阅读 2021-2-21 10:4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放心。心,到底该安放在何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人都在追寻快乐。小时候,我们获得快乐的阈值很低,一个纸风车、一块石头都能让我们欢喜不已。长大后,或许是心变得迟钝了,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然而真正能做到不随情绪浮沉的人,凤毛麟角。大多数人依然快乐着自己的快乐,悲伤着自己的悲伤。这世上,每个人的喜乐并不相通。

有快乐就有痛苦,若要离苦,必然也将远离快乐。没有了快乐,自然也就没有了痛苦。因此,历来禅宗所开示的一个核心,就是破执。破执,就是要破除分别心。没有善恶,没有美丑、没有爱憎。三祖僧璨曾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或许有人会问,善、美、爱都没有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其实,破除二元对立是为了回归本我。每个人刚出生时,没有自我与外界之分。等我们长大后,自我的意识觉醒,为了确认自身的存在,自我不断揽取金钱、权力和名声,贪、嗔、痴由此产生。

然而,欲望是一个无底洞,自我的内心并没有因金钱、权力和名声而变得幸福,反而越加惶恐不安,需要不断依靠这些外在事物来感知自己的存在,最后将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却始终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向外寻找,是找不到答案的。

其实,本我一直如如不动,在等待自我的回归,或者说——回家。

当自我的边界消失时,本我自会自然呈现,一切都清清楚楚: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

这就是四季的本来面目呀。明心见性之后,自性也是如此。

开悟之后就没有喜怒哀乐惧吗?

当然有,只是众生喜则喜,众生悲则悲,不滞碍,就像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

这就是身心脱落。

有一个禅宗故事,一人问禅师开悟后有什么不同?

答: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乍看与未开悟时并无区别,实则不然。禅是一种状态,一种觉知的状态。带着这种觉知的状态,则行走坐卧皆是禅。

参禅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为了忘却自己,忘却自己就能身心脱落,进而脱落别人的身心。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的过去对抗——抱怨自己出身贫寒、家庭不睦,哀叹自己生不逢时、难施抱负,悔恨自己误入歧途,试图以这种方式来与命运对抗。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早已注定:在自怨自艾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躺在如身体一般枯朽的病床上,最后或许才会幡然醒悟:多愚蠢呀,过去的早已过去,而我还一直背负着那些痛苦。

执着的人随处可见。

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不同的是,很多过客的行囊里,塞满了过去的悲伤、痛苦、怨恨,难怪他们的脚步如此沉重,难怪他们觉得自己活得很累,难怪他们至死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你的世界里,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你构建出一个抱怨的世界、一个全是受害者的世界,但是不要忘了,你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你一手构建的世界里。

除非,除非你意识到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有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只不过,世人蝇营狗苟,没有放慢脚步去全然地欣赏。

一旦让过去和未来的执念抓住你,你很可能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念过不留,简简单单四个字,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可一旦做到,你每一秒看到的世界,都是新的世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看,只是看。

修行就是在不带期待地经历你当下做的事情,跟随你的心行事。

所以开悟,悟的到底是什么?佛法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莲花落,朝霞过,一缕晨香万念脱。拈花一笑谁堪解,处处梵音远楼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7786-1273160.html

上一篇:无题
下一篇:贺芳辰
收藏 IP: 106.120.73.*| 热度|

1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