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按标题搜索
栀子,夏日的一抹微风
2008-5-27 20:12
感谢友人送来湖水之下拍摄的照片   北京人所见到的栀子通常是养在花盆儿里不足一尺高的矮棵子,虽然也有洁白的花朵和醉人的香味儿,但远不如它在江南的姊妹长得英姿飒爽、落落大方,那里的栀子树是要长到两人多高的。人们喜欢栀子是因为它的花香,Chanel曾调制出一种栀子花 ...
个人分类: 植物猎人|49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理,可以这样教;晶体,可以那样看
2008-5-21 13:17
  众所周知,晶体在自然环境下形成需要苛刻的形成环境和漫长的地质年代,高纯度的天然矿物结晶更是大地中的精华,往往被当作宝石受到世人珍藏。利用人工方法获得高质量的晶体很早便被我国科学家所掌握。1958年以来,中科院物理所先后研制生长出多种人工晶体,如水晶、红宝石、钛酸钡等,在这次公众科学日活动中,该所把 ...
个人分类: 博物感言|68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外专家传播科学地图理念
2008-5-20 19:10
  你有在地图上用图画做标记的习惯吗?如果告诉你,可以在你家的位置上画栋房子,港湾的地方画上个帆船,你的地图会变得更加形象,你愿意这样做吗?来自美国印第安那大学高级设计师黄维霞、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员金碧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朱东华等专家日前在国家科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与首都的300多名大中学生和青年科 ...
个人分类: 博物感言|65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公众科学日:心理援助,在川籍孩子们中间
2008-5-19 17:02
  不哭了,笑笑,我给你们攒钱盖新家,我们和你在一起!,手拉手,牵起走,祝你们好运,平平安安,这是5月17日,在北京参加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中,一群川籍孩子捎给遭受512特大地震灾害的小同乡们的祝福。地震来了!孩子 ...
个人分类: 博物感言|4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九州同心中国龙·组图
2008-5-14 19:19
  此时,大地还在颤抖,人们还在颤抖,我们的心还在颤抖。此时,我想起了中国人龙的精神。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坚韧不屈神勇顽强的象征。这里有九条龙,代表着华夏九州,他们同在一起奋斗,象征九州同心...... (摄于北京北海九龙壁)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69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耳针里的“黑豆儿”是什么·博物杂拌儿(54)
2008-5-7 17:02
  你埋过耳针吗?那是中医一种神奇的穴位刺激疗法,针对不同的病在耳朵上选取不同的穴位,医生通过将一个个光滑饱满的小黑球儿用胶布粘在所选的穴位上,嘱咐病人没事儿的时候多揉揉它,疾病在不经意间便可得到治疗。不知是否有人留意过那些粘在胶布上的小球儿呢?那其实是一种石竹科植物的成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552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幅精美的唐代标本画·谁谓写意不写形(二)
2008-5-5 19:43
1991年,考古工作队在清理北京海淀八里庄一座晚唐时期的墓葬时,意外地在墓室内壁发现了这幅精美的野鸭花卉图壁画。该画面以牡丹、野鸭、黄蜀葵为主体,以严谨的构图,采用流畅的勾勒、晕染技法,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表现出墓主人田园诗般的富足生活情调。唐代,是我国壁画艺术史上是一座难以逾越 ...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499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杨柳岸边找寻我国的早期铁路·地理零拾(11)
2008-5-4 17:06
这是北京北海公园西侧堤岸上的一座平坦的石板桥。与其他园林中的桥梁相比,桥身上既无华丽的雕栏,也无秀美的装饰,只是厚重的长方形花岗岩桥墩承托起同样厚重的花岗岩桥身。公园的管理者在桥身上铺上与四周地面一色的水泥地砖,使无数游人从桥面上通过时很难发觉自己是在过桥。就是这看似 ...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46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莴笋生菜一家亲·博物杂拌儿(53)
2008-4-28 18:41
细心的人都能发觉,清脆鲜嫩的莴笋、油麦菜、生菜,味儿全都差不多,都带那么点儿苦了吧唧儿的生性味儿,这是因为,它们其实是一种菜莴苣。 莴苣属菊科,可分为叶用和茎用两类。人们都熟知的莴笋(青笋)就是茎用的,笋的部分就是其茎;该品类中还有贡菜,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62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香国色动京城·博物杂拌儿(52)
2008-4-24 17:03
  牡丹花开了。京城的牡丹花事虽远远不及菏泽、洛阳之盛,但它却以另一种特殊气质令人着迷。如果你在城里,可漫步到昔日的大内,故宫御花园、中山公园或景山公园,如果你在城外,可前往颐和园与卧佛寺,均有年代在百年以上、汇聚众多名种的牡丹圃或国花台。那里的牡丹,如果我用&ld ...
个人分类: 植物猎人|444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