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按标题搜索
冰碗儿里的清凉世界·健康消夏美食
2008-7-3 12:41
什刹海是北京城里出了名儿的大湖,过去,每逢盛夏,湖边上就摆起消夏市场,专卖各种湖中水产、时令小吃、手工艺品,还吸引来不少曲艺届艺人献艺,因为湖里开满了荷花,这个市场也就有了个荷花市场的美名儿。今天,虽然在昔日的市场处树立起了荷花市场的大牌楼,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500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与端午节有关的药用植物(二)——菖蒲
2008-6-4 17:01
以前每当端午节临近,人们总爱在门框上插些菖蒲、艾叶,据说可以驱邪避秽,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清嘉录》上说:截蒲为剑,悬于床户,可以却鬼。《幼学句解》把端午称作蒲节,在这一天人们争相采插菖蒲。这是因为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暑气、疫病增多,古时候人们缺乏科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5690 次阅读|没有评论
耳针里的“黑豆儿”是什么·博物杂拌儿(54)
2008-5-7 17:02
  你埋过耳针吗?那是中医一种神奇的穴位刺激疗法,针对不同的病在耳朵上选取不同的穴位,医生通过将一个个光滑饱满的小黑球儿用胶布粘在所选的穴位上,嘱咐病人没事儿的时候多揉揉它,疾病在不经意间便可得到治疗。不知是否有人留意过那些粘在胶布上的小球儿呢?那其实是一种石竹科植物的成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54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莴笋生菜一家亲·博物杂拌儿(53)
2008-4-28 18:41
细心的人都能发觉,清脆鲜嫩的莴笋、油麦菜、生菜,味儿全都差不多,都带那么点儿苦了吧唧儿的生性味儿,这是因为,它们其实是一种菜莴苣。 莴苣属菊科,可分为叶用和茎用两类。人们都熟知的莴笋(青笋)就是茎用的,笋的部分就是其茎;该品类中还有贡菜,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6197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来野菜接青黄·博物杂拌儿(48)
2008-4-8 17:09
过去,北京城的四周围绕着厚重、雄伟的城墙,外面,就是挖苣荬菜的地方   老北京的四月,青黄不接。黄尘飞扬的胡同里远远传来卖苣荬菜的吆喝声,他们多是些七、八岁的穷苦儿童,一早上从城跟儿底下的荒土坡上,挖来新鲜的苣荬菜,下午就挎一小篮走街串巷叫卖,以供晚饭佐餐。由于不用秤约用手抓,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4636 次阅读|2 个评论
青青药蔬问翠柳·博物杂拌儿(47)
2008-3-19 19:26
柳条儿绿了,天晴的时候,人们开始到湖边儿、河沿儿上观赏柔嫩的翠柳了。而我住的小区里,不知为什么偏要在它发芽儿的季节里给所有的柳树来个大摘帽儿,刚刚变绿的树冠都被放倒在地上,怪可惜了儿的。老街坊们在叹息之余,纷纷取来口袋,站在被放倒的树冠前撸下颗颗鲜绿柔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469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春季养生谈
2008-3-11 16:38
人体的内环境是与自然界相适应并随之变化的,这正所谓生气通于天。春天是万物复苏,生发的季节。此时,人体的正气经过一冬的封藏,也开始融融而生成,它这时需要我们的扶植,才能坚强地保护我们,因此,春季的保健对于人体一年的健康是有重要意义的。 天渐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3941 次阅读|2 个评论
槟榔之醉·食疗(18)
2008-2-29 17:32
槟榔树生在中国南方,但咀嚼槟榔的人却南北都有,尤其象海南、云南、两广及台湾等省的居民,以槟榔待客如同北方人敬茶。据说,槟榔即宾和郎,都是对贵客的称谓,以槟榔待客,古以有之。北方人也吃槟榔,过去北京街头就有挑担卖槟榔的,每遇买者,用特制的剪刀夹碎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5109 次阅读|6 个评论
令人回味无穷的橄榄·食疗(17)
2008-2-22 17:19
橄榄,又叫青果 (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供图) 橄榄的滋味就是刚入口时干涩酸苦,不得滋味,慢慢嚼之才感甜香满颊,清爽怡人,就象直谏之言乍听逆耳,回过头来方感忠心一片,因此橄榄又有谏果之称,只是皇帝的耳朵不如舌头好使,谏言的回味远不比谏果快,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5785 次阅读|6 个评论
吃口甲鱼也不易·博物杂拌儿(37)
2008-1-30 17:08
  爬行动物中,许多人常把王八和乌龟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不同的。乌龟有坚硬的外壳,受到惊吓后头尾和四肢能完全缩到壳内;王八又叫甲鱼,学名叫鳖,与乌龟同属龟鳖目,但它的壳上包裹了一层革状的皮肤,背甲的周围生有柔软的肉裙,它的头和四肢并不能完全缩到壳里。鳖天生一副尖牙厉齿,如若招惹了它,就会毫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434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