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与端午节有关的药用植物——艾
段煦 2008-6-2 18:49
艾,又名艾蒿、香艾。它是中国人最早认识的药用植物之一,战国时《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艾的植株通体能散发出一股异香,点燃后愈加浓烈,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中医的艾灸法便是利用艾的这一特性,将艾草捣为细绒,捻成艾柱,置于患处或穴位上燃烧,借 ...
个人分类: 植物猎人|8999 次阅读|5 个评论
公众科学日:心理援助,在川籍孩子们中间
段煦 2008-5-19 17:02
  不哭了,笑笑,我给你们攒钱盖新家,我们和你在一起!,手拉手,牵起走,祝你们好运,平平安安,这是5月17日,在北京参加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中,一群川籍孩子捎给遭受512特大地震灾害的小同乡们的祝福。地震来了!孩子 ...
个人分类: 博物感言|4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杨柳岸边找寻我国的早期铁路·地理零拾(11)
段煦 2008-5-4 17:06
这是北京北海公园西侧堤岸上的一座平坦的石板桥。与其他园林中的桥梁相比,桥身上既无华丽的雕栏,也无秀美的装饰,只是厚重的长方形花岗岩桥墩承托起同样厚重的花岗岩桥身。公园的管理者在桥身上铺上与四周地面一色的水泥地砖,使无数游人从桥面上通过时很难发觉自己是在过桥。就是这看似 ...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4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香国色动京城·博物杂拌儿(52)
段煦 2008-4-24 17:03
  牡丹花开了。京城的牡丹花事虽远远不及菏泽、洛阳之盛,但它却以另一种特殊气质令人着迷。如果你在城里,可漫步到昔日的大内,故宫御花园、中山公园或景山公园,如果你在城外,可前往颐和园与卧佛寺,均有年代在百年以上、汇聚众多名种的牡丹圃或国花台。那里的牡丹,如果我用&ld ...
个人分类: 植物猎人|4425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一段古代调水工程的考证·地理零拾(10)
段煦 2008-4-15 19:54
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以乾隆修建最盛,时有三山五园之势。河墙,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何谓河墙?就是从西山诸泉向皇家园林输水的管线。它以坚硬而不透水的花岗岩开凿成长槽,槽上覆以石瓦(修薄的石片),槽槽相连,以灰泥抹其缝隙,上接泉源,下至皇 ...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491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感动出芽儿·博物杂拌儿(50)
段煦 2008-4-14 18:27
北方的春天不像南方来得那么直率,总是吞吞吐吐,遮遮掩掩的。昼夜温差大不说,抽不冷子来个倒春寒,让你脱也不是,穿也不是。我从小体弱,每到这时节,总是早上毛的,中午夹的,晚上棉的,一天八换,让自己总保持个恒温,才躲过那令人生厌的感冒。直到春天里最后一个节气快 ...
个人分类: 植物猎人|5052 次阅读|7 个评论
谁谓写意不写形·博物杂拌儿(49)
段煦 2008-4-11 11:33
现在仍有一些人这样批评中国画:写意不写形!好像对事物忠实的,惟妙惟肖的描摹是西洋人的专利似的。诚然,西洋人的素描和油画以写形为主,需要很高的塑形造诣。其实,中国人和他们创作的中国画在写形这一点上是绝不比西洋人逊色的。 中国工笔画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以白描手法勾勒 ...
个人分类: 虫行天下|9397 次阅读|没有评论
龙舟凤舸今何在·地理零拾(9)
段煦 2008-4-2 13:24
照片上的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停靠龙舟凤舸的船坞(也称水殿)。地点就在北京皇城太液池(今北海)的东岸,具体的地点可参见清代礼部侍郎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那里为你作了极好的导游:琼华岛东麓过石桥,由陟山门折而北,偱岸数百步,有水殿二,深十六间,藏龙舟、凤舸。 &nbs ...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52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乾隆爷为《物理》题签·地理零拾(8)
段煦 2008-3-31 17:14
北海中的琼岛,从金代起就开始经营,但目前上面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清代的。1753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在其山背修建了一座玲珑别致的八角攒尖亭,名曰烟云尽态亭,顶为砖雕,额枋和亭柱均采用优质的汉白玉石制成。最为奇妙的是,不仅亭子是八角的,连亭柱也是八角的,每根八角的亭 ...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650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安全的考察才是科学的考察
段煦 2008-2-14 11:42
昆明湖西湖是京密引水渠上重要的调节池,冰面下面是湍涌的暗流 闲来无事,到昆明湖上领略冬的意境,漫步西堤,北风吹荡起苍柳芦花。西堤分割开昆明湖的东西二湖。东湖水浅,白花花的冰面里露出大片大片的泥地,西湖水深,冰面象个大玻璃镜,往下面看则幽绿莫测。 &nbs ...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383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