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之十四:输配电系统的费用
毕鹏翔 2018-5-1 22:48
输配电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费用是非常高的。每一层级的设备都包括两种类型的费用,即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建设成本包括设备费、土地占用费、场地准备、施工和安装方面的人工费及其他一切相关费用;运行成本包括运行人员人工费、维护维修费、税费和各种管理费以及电能损耗费用。通常 ...
个人分类: 电力科技|12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之十三:公用配电设备
毕鹏翔 2018-5-1 22:46
输配电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成千上万、甚至百万的设备组成,这些设备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输配电系统。每台设备在整个系统中仅起一个很小的作用,它的成本只占系统总成本的很小一部分。然而,每台设备对用户的可靠供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否则,它就不会在系统中存在了。 ...
个人分类: 电力科技|10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之十二:输电与配电的划分
毕鹏翔 2018-4-30 07:53
关于输电和配电的定义和命名,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和不同电力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的来说,两者之间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但在本书中只涉及其中三个方面的差异: (1)按经济社会功能:正如在第一章所述,按照联邦政府规定,美国输电网或电网层的定义及其运行与地区配电系统是不 ...
个人分类: 电力科技|1111 次阅读|没有评论
《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之十一:配电变压器
毕鹏翔 2018-4-30 07:48
配电变压 配电变压器的任务是将中压配电电压降低到供电电压或是用户端的受电电压。在北美,大多数电力系统采用120V/240V电压等级供电。架空式配电变压器通常为柱上变压器,单相,容量在5kVA~166kVA之间。一条主干线及其分支线上可能分布着几百台配电变压器 ...
个人分类: 电力科技|879 次阅读|没有评论
《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之十:分支线层
毕鹏翔 2018-4-30 07:44
分支线是从主干线分支出来的短线段,它是从变电站到用户之间的电力通道上中压电压的最后部分。分支线直接与主干线相连,运行电压与主干线的额定运行电压相等。主干线穿过某供电区域时,沿途分接出一系列分支线,每条分支线为几十个用户供电。 一般情况下,分支线不再有支线分出,许 ...
个人分类: 电力科技|970 次阅读|没有评论
《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之九:中压配电层
毕鹏翔 2018-4-30 07:42
中压配电线路一般是架设在木杆上的架空线路或是敷设在地下电缆沟或管道中的电缆线路,其作用是将电能从变电站输送到整个供电区。中压配电线路运行于中压电压。在北美,广泛采用的中压电压为4.2kV~34.5kV,其中,最常用的电压等级是12.47kV;在世界范围内,中压配电电压为1.1kV到66kV ...
个人分类: 电力科技|1289 次阅读|没有评论
《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之八:变电站层
毕鹏翔 2018-4-30 07:38
变电站是输电网与配电系统之间的连接点,在这里,大部分输配电系统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上所述,变电站层之上的输电系统和高压配电系统通常形成一个网状结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都有一条以上的电力潮流通道。然而,在变电站至用户层之间建立网络结构成本太高,不宜采用。因此,大 ...
个人分类: 电力科技|1061 次阅读|没有评论
《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之七:输电层与高压配电层
毕鹏翔 2018-4-30 07:34
输电层 输电系统是由运行电压在115kV~765kV之间的三相输电线构成的网络。每条输电线的输电容量在50MVA~2000MVA之间。所谓“网络”指的是在输电系统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有一条以上的输电通道。这种布局是从系统可靠性和潮流控制的角度出发的,即使系统中任一元件(线路)发生故 ...
个人分类: 电力科技|1037 次阅读|没有评论
《供电系统设施管理技术、方法及应用》之六:不同层级
毕鹏翔 2018-4-29 23:13
由于采用了分层结构,一个供电系统可以将几个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很方便地连接在一起。每个电压等级都由许多基本相似的设备组成,这些设备都做相同的工作,只是位于系统中的不同位置。例如,所有配电站都以同样的方法规划和设计,并做相同的工作;同样,所有配电线路的型号、布置和任务 ...
个人分类: 电力科技|102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4-2 1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