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水理科学与水理学家
热度 2 陈昌春 2011-5-2 00:51
   水理科学与水理学家这两个名词系我的自创。我不是耍弄文字游戏,而是试图重新组合,发现新的意义。我一度对“*理学(如物理学、地理学、法理学、生理学等)”、“*原学(原理)”、“*文学(如天文学、水文学、地文学等)”、“*象学(气象学、天象学等)”的知识体系及异同产生兴趣,从“水文学”出发,作了各种置 ...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4023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我不是科普博客
陈昌春 2011-4-25 13:00
  嵇少丞老师的博客在自我介绍中明确声明为科普博客,对科普重视之情可见一斑,他在地震方面的系列博文大家可能并不陌生。   就我个人而言,我愿意将自己的博客称之为“思想者博客”,因为这里面寄托了我的所思所想,体现了我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当然我也很喜欢科普内容,尤偏重探讨对人类与社会的影响。在科学网老版 ...
个人分类: 建议与感想|2384 次阅读|没有评论
网上地理人与网上水文人
热度 3 陈昌春 2011-4-22 22:17
我开博客的初衷是想通过博文以文会友,迄今距开博刚满一年(2010.4.16首开)。尽管效果并不乐观,但我已经很满足了。科学网上名头响亮的地理人至少有两位(李小文老师、王铮老师)。知道更多的希望跟帖。李老师现在眼观六路,视野覆盖已远超出地理圈。 我自己首先是一个地理人,其次是一个 ...
个人分类: 地理科学|3824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我的“写博贪心病”
陈昌春 2011-4-20 11:47
  其实,我开博的第一天就决定随时戒博,这对于我是一个昂贵的游戏。   正如我当初的高龄考研,家人、朋友(我工作在依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工作单位中除主要领导1人外,其它关心我的领导与群众全部不赞同我辞职读研。别人看来,我真是犯傻。铁饭碗多好啊!丢了哪里捡?)一致反对。现在我回家乡,一些同事们遇见我, ...
个人分类: 似水流年|2298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水到渠成”疑有误读
陈昌春 2011-4-14 17:29
简单说来,目前大多数字典、词典中对“水到渠成”的解释基本相同,都是说,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我认为这个解释错误。应当解读为:先人工造渠,再实现引水。由于同步实现,使人惊叹配合之巧妙。 我前一阵曾撰一文,从房地产经营的专业眼光质疑孟母三迁的故事,有网友进行商榷。这种做法我 ...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284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生历程“七”言谈——孔子与马斯洛自由谈
热度 1 陈昌春 2011-4-14 11:54
  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是他自定的最高标准了。   我想这句话应当是孔子七十之后的感慨了。孔子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与社会健康水准下,能活到七十岁确实是古来稀了。   如果万一孔子超过了八十岁,他还能用什么词 ...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3554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知道分子、知识分子到知造分子
热度 1 陈昌春 2011-3-22 10:09
“知识分子”的涵义除了字典中的解释之外,在国际人文及至科学学术圈长期存在争议。 “知道分子”听说是某人士在某文中用于指称、贬称部分知识分子的。 “知造分子”倒是我刚才突然想起的,懒得去搜索别人是否讲过。 我觉得在这三者之间作些对比,对我们的工作乃与发展可能还是有些价值的。 中国习惯用“抛砖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0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倡议科学工作者写传记
热度 3 陈昌春 2011-3-5 11:10
胡适之先生逢人常劝写传记,我也喜欢阅读传记类书刊,主要倾心于各类科学家、思想家传记。当然钱钟书先生也说过,吃过鸡蛋了,何必见生这只鸡蛋的鸡呢! 身为地理人,对地理圈的人和事更感兴趣。最近地理界的冰川研究前辈施雅风先生去世了,所幸施老给我们留下了《施雅风口述自传》。我们也 ...
个人分类: 建议与感想|288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3
精神家园的“钉子户”
陈昌春 2010-12-25 19:39
 今天翻阅了王晓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作为年龄相差不大者,颇有熟悉之感。可惜他在自己的精神家园没住多少年(我想中间还应当有拆迁改造什么的,后来才会有重建。这只是我的猜测。没准他生来就住了,因为他父亲是大学教授,他说他家就住在大学校园里。我没有考证具体是北大清华或其它)。不由得联想到当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920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大写”的人与“小写”的科学家
陈昌春 2010-12-25 19:14
  少年时常见媒体上用所谓“大写的人”作为宣传用语,只是感觉新颖,但心中有点奇怪的是:它与“小人”成对比吗?出处在哪?有“小写的人吗”?当今年少的看官可能有点奇怪,为什么不问老师?普通老师更多的是传授现成的知识,愿意并且能够解惑的老师在40年前可能是熊猫级人物,非常稀罕。   原来只感觉该词不像中 ...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3523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