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NML文章集锦|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四)
纳微快报 2025-1-21 10:30
一、专辑介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作为一种半导体异质结结构光电器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通过钙钛矿光吸收层、电荷传输层等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异质结结构来有效分离和提取光生电荷,实现由光能向电能的转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光伏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 本推文 简介:精选6篇发表在Na ...
214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吉大卢革宇/复旦赵东元/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Qin Li等:“碳点纳米受体”与“中空介孔结构”增强氯仿蒸汽传感
纳微快报 2025-1-20 13:06
研究背景 氯仿和其他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和眼睛的潜在危害而受到公众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氯仿蒸气传感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主要是由于氯仿存在化学惰性。使用依赖氯仿化学特性进行检测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MOS) 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和荧光传感器通 ...
381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南科大林苑菁等:用于广泛体液分析的超宽线性范围铵离子传感贴片
纳微快报 2025-1-19 18:11
研究背景 体液里的铵离子浓度是医疗保健里很重要的一个生物标志物,比如能反映肝脏疾病的情况。不同体液中的铵离子浓度差别很大,所以亟需兼容植入式和无创的连续实时监测方法。对于无创可穿戴设备来说,材料要优先考虑舒适性和柔性,这样才不会伤害皮肤;而植入式设备则需要考虑炎症、组织损伤等副作用。另外,基于 ...
4134 次阅读|没有评论
NML文章集锦|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三)
纳微快报 2025-1-18 20:26
一、专辑介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作为一种半导体异质结结构光电器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通过钙钛矿光吸收层、电荷传输层等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异质结结构来有效分离和提取光生电荷,实现由光能向电能的转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光伏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 本推文 简介:精选8篇发表 ...
4178 次阅读|没有评论
青岛大学田明伟/孙彬、北理沈国震等:亲肤离子电子元织物实现痉挛患者的可视化和康复训练
纳微快报 2025-1-17 13:24
研究背景 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降低痉挛导致功能障碍风险的策略。然而,为患者实现可视化康复训练在临床上仍具有挑战性。在此,我们提出了视觉康复训练系统,其中包括具有亲肤性和大矩阵特征的离子电子元织物,以及用于人体肌肉张力分布的高分辨率图像模块。由于元织物界面的动态连接和解离,该织物具有出色的触觉传感 ...
4114 次阅读|没有评论
NML文章集锦|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二)
纳微快报 2025-1-16 11:12
一、专辑介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作为一种半导体异质结结构光电器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通过钙钛矿光吸收层、电荷传输层等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异质结结构来有效分离和提取光生电荷,实现由光能向电能的转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光伏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 本推文 简介:精选8篇发表在Na ...
3906 次阅读|没有评论
西交苏进展等:铁锰双原子结构协同提升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
纳微快报 2025-1-15 18:37
研究背景 非贵金属催化剂在氢燃料电池阴极研究中表现出巨大潜力,尤其是铁氮共掺杂碳基单原子催化剂(Fe-N-C),凭借高度分散的Fe-Nₓ位点、低成本和优异的氧还原反应(ORR)活性成为铂基催化剂的有力替代品。然而,Fe-N-C易受Fenton反应影响,导致碳氧化和脱金属,稳定性不足,同时传统ZIF衍生催化剂中活性位点埋 ...
4373 次阅读|没有评论
NML文章集锦|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一)
纳微快报 2025-1-14 17:37
一、专辑介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作为一种半导体异质结结构光电器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通过钙钛矿光吸收层、电荷传输层等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异质结结构来有效分离和提取光生电荷,实现由光能向电能的转换。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光伏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 本推文 简介:精选8篇发表在Na ...
457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司传领等综述:质子传导型MOF的精准工程化构建
纳微快报 2025-1-13 11:03
研究背景 在新能源技术的迭代更新过程中,能够储存能量载体或促进离子传导来实现高效的能量储存/转换的多孔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理想的形态、合适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活性位点是离子传导和底物反应动力学速率的决定性特征。与传统的无机多孔材料相比,MOF材料具有结构丰富、孔道大小和维度可调、孔道内部可修饰等优 ...
4404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2 1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