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yj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racyjl

博文

灯光灿烂 灯火辉煌

已有 4579 次阅读 2021-6-29 00:4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此文是5月底在飞往访学国家的路上写在手机备忘录里的,今天想起来,发于科学网博客上。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每想起阿甘母亲临终前的这局话,我都深有感触。


人生的确有很多不确定性,或平坦或曲折。


再过十几天就是新的一年高考了,距离我高考那年已经11年有余。要说高三是我人生中最为黑暗的一年绝不为过。高三上学期母亲甲状腺肿大切除手术,学期末父亲查出肝癌晚期,家里生意也不景气。记得那时候高三学校逼得很紧,全校鼓足火力冲击市四大名校的位置,追求清北数量也追求一本率也。不仅六点晚自习要家长送饭,也要家长轮流来看晚饭后的自习到九点。尽管从高一就在实验班,但真是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天赋,脑袋也不是灵光,十分偏科,仅靠着数学老师的青睐维持最后的尊严。平时也不给老师送礼,也不上补习班。感觉那一年真的不知道如何走过来的。后来算是取得了对我来讲一个理想的成绩,至少过了一本线,也是对父母有个交代。记得当时班里出高考分时很多家长都很活跃,“剜门盗洞”地主导着自己孩子的未来,在那个时候甚至有人花钱求人报志愿,选专业,或者先上车再找渠道转专业。也有人报考家里认识关系的口或者热门的专业(比如石油建筑医学军队国防生等等),这样毕业也能有个着落。我父母不会钻营,高三大多时间也是每天奔波家里在医院里化疗,报志愿全凭我随意,就这样,生物学严重偏科(6道选择题36分,我能拿到18分就不错了)的我最后阴差阳错地来哈尔滨学习了林学。而那个暑假,我的毕业旅行,就是每天坐221路往返家和吉大一院之间,就知道那个夏天很热,很热。


大学开学,2010年9月3号学校报到,那时候还没有动车和高铁,父亲也是拖着化疗后沉重的身子硬撑着去送我,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们在太阳岛走着走着,他就累得不行,脚和腿浮肿的厉害。我也记得当时哈尔滨的公交车很猛,把着扶手都站不稳,远不如长春的温柔。之后就是军训到中秋,然后十一放假回家。那时候新室友就都很奇怪,我怎么这么爱回家,同时,也很嫉妒,就是家里学校太近太方便了。所以,前几次新生间的放假聚餐我都没怎么参加上。10月底,父亲就病逝了,感觉是硬撑着一口气来送我上大学,完成他的人生最后一程。那年,我19岁,不知道这真正地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学校辅导员也知道我家里的情况,那一个月我旷课到各专业老师发指,他也没有去关怀和解释。尤其记得体育课期末考试那天,父亲烧“五七”,下午回学校没心情参加冰刀期末考试,毕竟平时也没怎么练,室友好心替考还被发现了,最后那门课求情老师给了60分。那时候跟现在的辅导员真的差挺多,那时候挺痛恨这个学校没有人性的。之后大学也是浑浑噩噩的度过,有一个学期挂了五科累计16学分,年年补考名单里的常客。最终整个四年的加权分也不到70,保研甚至保专硕也是不够标准的。这便是我荒废的大学生活。


看天下足球贺炜解说最触动的一句话就是,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它。


记得本科毕业后的夏天(2014年),找临时宿舍住进了袁慧师兄的宿舍,短短一个月的相处,深受李俊楠和王昌亮两个师兄的耳濡目染。随后研究生入学,认识了大小娜姐和燕姐等人,当时都是学科里的传奇风云人物。在这样一个个领路人的熏陶和榜样下,硕士期间也发表了个人的第一篇SCI以及A+。记得第一次发表应用生态学报时,在伊通做林科院的十三五子课题中的水分胁迫试验,感觉这个期刊真的好难,也很较真儿,反复修改,当时跟中科院来帮忙的师妹们说,这辈子我估计很难有机会再发这个期刊了。到博士入学前,不仅反复发表了应用生态学报,在生态学报上也有产出了,这都是出乎我意料外的。记得有一次,还在毕业时跟杨娜张东严等师弟师妹在去食堂的路上扔下豪言壮语,说以后肯定不会读博,肯定不学R,最后全部打脸,阴错阳差地的走上了读博士这条不归路。


当然,一开始读博士就是为了事业编制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尽早拿博士学位以后工作也能更好开展,以免年龄大了再读力不从心。读了博士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有更多方方面面无形的压力。这几年切身实际的体会,找博导要么找个学术能力很强的(可以给你改论文真正地指导),要么找学术能力一般但能认识一些领域内外国的专家(即使他改不了也能找到大拿跟你改),要么就找个有行政权力的(他能为你争取或者有很多人会给你很多资源)。有这些,基本你不愁毕业,躺着就行了。当然,如果这些你都没有,有个肯带你的师兄师姐,你也能事倍功半。一个好的原生课题组是能让你如虎添翼的。记得刚读博那会儿流行一句话,叫“导师能决定你的上限,你个人能力决定着你的下限”,当然,打铁还得自身硬。记得2019年那一年尽管录用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中文期刊,拿到了国奖和博创项目,但这一年收到了7次SCI拒稿,对信心十分打击,但好的是,根据反复的拒稿--修改--投稿循环,慢慢地跟审稿人学会了一些写作和研究技巧,随后,也就有了2020年连续发表4篇2区的事迹,相应地,之后的沈国舫院士奖励基金(二级学科专业内全国硕博研究生仅评4人),以及全国林科十佳研究生(大林业专业里9万硕博全国仅十人)。硕士毕业和博一时也没有想着出国留学,看身边很多人都准备和申请,也是抱着试试的心态,虽然拿到了留学资格,在临近派出时也遇到了疫情爆发,经过一年的等待,无果,又重新联系套磁办理改派签证等等,现在,也终于瓜熟蒂落了,而博士也相应地延了一年。


在机场候机,感慨时光过的快的同时,也回想起这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罗翔老师在他的视频里引经据典,艾森豪威尔的母亲对艾森豪威尔说的,即使抓到一副最烂的牌也不能弃,也要把牌给打完。有时候一手差牌好好打完,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十年后你会相信吗,路过春秋都写在身上,每次失望也不会太过悲伤”

                                                                                          ——麻园诗人《泸沽湖》

             


                                                                                                          写于飞往法兰克福的路上

                                                                                                                 2021年5月23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15837-1293231.html


收藏 IP: 141.65.96.*| 热度|

1 李万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6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